《大道之行也》读后感作文800字(2)
一次,我到县城去玩。在餐馆吃午饭时,碰到了这样的一件怪事:一个老奶奶从门外走来,老板说:“老奶奶又来了,真是小猪儿好卖,天天来呀”!接着是招呼老奶奶坐下,连忙给老奶奶打来饭菜,让老奶奶吃。因为老奶奶是壮族,老板用汉话告诉我们几个宾客,老奶奶有四个儿子,四个儿子都很有钱。分家后,老奶奶轮流着跟四个儿子住,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却让老奶奶成了无人供养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在老大家住,还差四五天才满一个月,可老大就叫着让老二接走。这到没什么,最让老奶奶受不了的是,每次让老奶奶吃饭,汤汤渣渣就是一碗“咚”地,砸在老奶奶的面前,说:“来,吃饭!”。老大如此,老二老三老四也是这样。
老奶奶边吃饭边用壮族话对老板表示感谢,说没有老板了,她可能就活不成了。老板用汉话给我们说,他没有母亲,老奶奶就是他的母亲,他要做老奶奶的儿子。我听了老奶奶的遭遇,停了老板的话,心里有一股激流在涌动,眼睛湿润了。临走时,那个老板又说:“只要老奶奶一要钱,他就给,每次都是五元”。我在想,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不供养自己的老人,而别人却要供养呢?怪哉!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得到体现?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作文800字4
《大道之行也》它是选自《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的是孔子在战乱非常多的春秋时期,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的出现这一感情的吧?他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一个“大同”社会.但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大道之行也》可谓是当时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也是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读完本文理解了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文中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之心。 表达了作者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思想感情。
《大道之行也》的中心观点是 :作者通过对自己理想社会的描写,表达出希望建立一个和平,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的政治理想。
文章可分层理解第一层:是(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二层:是(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大道之行也》中的理想社会不也是现今共产党努力创建追求的最高理想社会吗。真是期待真的有那么一天,有这样的一个社会。
《大道之行也》读后感作文800字5
今天带学生学习了《礼记》中一篇《大道之行也》,虽然很短,但是思想深刻,文章勾画了人类美好的社会,提出了“大同”这个关键词,在备课时,对文本的阅读中,有了以下思考:
天下为公的社会,能施行大道,所谓的大道,就是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这样的社会中,要选拔贤能的人,强调了诚信和和睦的重要性,老人能颐养天年,中年人能机会为社会服务,儿童能健康成长,有困难的人能够得到供养,男人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女人能出嫁,不浪费,不自私,为社会,为他人能尽心竭力。这段论述,从三个层面讲述了古人的政治理想:1、人才选拔,要选拔贤能的人;2、民生问题,能有对人民生活的良好保障,能关爱人民,能满足人们生存要求;3、态度问题,对社会能尽心竭力,不浪费,不自私。
《礼记》中的对大同社会的描述,能选拔贤能的人,能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尊重,社会中的人要一心为公,没有私心。
《桃花源记》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和平,宁静,快乐,安详,热情好客。环境优美,人有所用。
其中相类似的细节是,对待老人和小孩的态度,都是让他们安心,快乐,老人得以颐养天年,儿童得以健康成长。
一个社会,对待老人和孩子的态度,能反映一个社会进步的程度,我们的理想就是世外桃源,是大同世界,外在表现,就是人们的生存状态,现在我国社会,在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希望我们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更加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