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记读后感600字10篇(2)
推荐文章
《曹操》作为一本历史小说,在基于史实的同时,也做了有选择的根据曹操视角的辩驳,在描述了一代霸王的跌宕人生的同时,也为我们描画出一个“枭雄之孤魂、坦荡之丈夫”的形象。抛开“汉家正统”的观点,曹操为人、为官,待君王、待下属,处家人、处知己……
演义之外,人说三国。
曹操传记读后感600字7
作为一个写作的家伙,除了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文人骚客之外,从古到今我最喜欢的人物里就有曹操,另外还有秦嬴政。曹操本人身上的复杂和深刻,除了另外一个不便在此提及的家伙之外,我想不出来第三个人了。然而,那个人我却不大喜欢,我知道这有点不对,不讲道理,一如刘邦,我也不喜欢,但是我知道如果他们没有特别的人格魅力,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追随他,打天下,夺霸业。所以不喜欢归不喜欢,但是对其身上复杂的人性我自己却充满了兴趣。
而曹操也是这样的人物。
当伊沙说他要写曹操的时候,我心里暗暗叫道,这可是一个大难题,一个最难写的人物,要写好没那么容易,因为其之复杂之深刻。可是当伊沙在微博连载初稿,看到第三章第四章的时候,我知道作为作者,伊沙已经把曹操吃掉了吃透了,甚至已经化为他自己身上的精气神,因为曹操首先是个大诗人,而伊沙也是个大诗人。
而大诗人与大诗人之间是心息相通的。
也正因为这一点,伊沙找到了曹操身上最重要的点,如果没弄通这一点,想要写好曹操那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写过曹操,却从没把曹操写好过,而却只有伊沙一个人抓到了这个点,这个点抓到了,至于其余的诸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比如奸雄,我原来一直奇怪,一个勤政爱民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奸雄,怎么可能说出“宁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这样狗屁的话来(说句题外话,咱们祖先怎么可能说出“无毒不丈夫”这样混账的话来,我一直以为应是“无度不丈夫”)。还有如果曹操少年是一个无赖,怎么可能突然有一天想要成就大业。这里嘛,自然是罗贯中的问题,大家对曹操的印象大部分都是来自他的《三国演义》,一如他的老师施耐庵,写着水浒却想着招安,标准的犬儒主义心理作祟。
在我以为,写曹操还有几个难点,一杀黄伯,为什么曹操会杀掉自己的救命恩人,到底是什么造成的,要写得合理合性不大容易;二刘备,因为刘备是曹操的敌人,怎么写好他眼中的敌人,这肯定也是个难度;三千里走单骑,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会纵敌自去放虎归山;四是横槊赋诗、斩杨修、梦中杀人、赐死华佗,这些都是人们加给他奸雄称号的依据,可是谁又真的想过,他为什么会这么做。然而这些,在伊沙的笔下都得到了合理的阐释,并且做出了更高级的人性解读。
在伊沙笔下,曹操才是一个大诗人、一个大军事家、一个大政治家,何以大,为什么会大,而不是相反,这也才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我们的老祖先曹操。我曾经在一首诗里写到,“要操,那就曹操”,我隐隐约约感到其大,而伊沙用笔写出了其人的大,而这就是其人格魅力所在,伟力之所在。
说实话,在拿到书之前,我已经把伊沙所写的《曹操》读过两遍了,一是他在微博初稿连载的时候,一是在微博定稿连载的时候,而现在又把纸版书拿在手中看的感觉更好,请相信我,看阴谋勾当,那你就去看《三国演义》,如果想看曹操的人格魅力和人性,那就请看伊沙所写的这本《曹操》。
曹操传记读后感600字8
曹操,三国里的“乱世之奸雄”,奸诈,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多霸气的话。可历史上的曹操却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不过因为《三国演义》太为著名,曹操的负面影响更广一些。不过很多人都很敬佩曹操的,我也是其中一人,乱世英雄。也许三国中对曹操的贬低,更让这样一群人为曹操鸣不平,于是伊沙写下了《曹操》这部小说吧!
《曹操》这部小说,伊沙彻底颠覆了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曹操的形象,而且还不时地对罗氏进行正面攻击,讲述他在三国中对真实事实的扭曲。《三国志》我没读过,知道《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志》创作的小说。是不是《曹操》也是根据《三国志》而创编的这个人物呢?
本书以第一人称著述,从阿满小时候写起,写了他一点点成为时事英雄,最终成就霸业,一直到安然离去。毕竟是一部小说,看出作者对曹操研究得很是透彻,从他的为人,从他的爱财,从他的大气,当然也写出他的好色,写出他的自私,但作为一节凡夫俗子,谁都不能免俗,即使是人上人的曹操。
这部书中很多历史故事在三国中都有,比如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亡途中,杀死的一家三口,比如他与刘备的煮酒论英雄,比如他收留关羽但却准许他离去投奔刘备……读着这些熟悉的故事,看着每一章节后他对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批判,有时候真不知道是真还是假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毕竟为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敢于批判不能不说也是一种胆量。
再看作者的语言特色,有很现在流行的词语在里面,到让读者读起来更容易接受一些。不过也会产生质疑,作者是故意用种类词语的吗?比如傻B,比如说他从小和袁绍经常“泡”在一起,你装你的B,我牛我的B等,让一个纯历史的人物到成了市井混混般了。感觉作者有些“痞”,小说毕竟是小说,作者原意用何种语言风格来定位,这个我们不能左右,权当看热闹罢了。
忽然想到电视剧《宫》,一个穿越剧。很多人不明就里,认为这历史就是这样的了,我想说的是,历史的真实性在小说中或许有一些影子,但绝不会是真实的,读小说千万不要认为这就是历史了。《曹操》这本书同样如此,历史的真实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差别会很大的。作者能够写下这样一部小说来也的确不简单。
曹操传记读后感600字9
“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读《曹操全集》有感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他的名字就是一场盛世。——题记
暑假,读《曹操全集》。尽管这一代枭雄的诗成已千年,但个中滋味、喜怒哀乐,仍然萦绕在字里行间,不曾磨灭。以时间顺序、看客身份读完所有的诗后,我不禁想去了解他的生平,仔细揣摩,而且绝不是以《三国演义》的方式。
说起曹操,人们大概会想到京剧戏台上,那标志性的白脸冠带辉煌,高声唱道:“世人害我奸,我笑世人偏。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曾经稚嫩的年纪,偏执地认为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而曹操当然是属于后者了。然而很多世间之事,其中是非黑白,又怎能分明拎清?
少年时的曹操,任性好侠、放荡不羁。当时的人因他不修品行,不究学业认为他并无光彩,然而,天下总有人独具慧眼。梁国的桥玄就认为他不平凡,当时汉王朝已暗自颓废,他便问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还有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历史证明了他们的先知是对的,因为这个人到后来,真的做到了权倾天下,翻云覆雨。
曹操年轻气盛时,是怀揣一腔热血,立志兴国安邦、令世事清明的。公元174年,方才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但是曹操也因此得罪了蹇硕等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至远离洛阳的顿丘。这一年,他二十三岁。多年后,曹操赠子曹植一封叫做《戒子植》的书信,写道:“吾昔为顿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欤!”后来仕途浮沉,曹操不肯迎合权贵,竟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灵帝驾崩时,将军何进莽撞粗心,导致董卓动乱,以上犯下。曹操观此朝廷风云变幻莫测,十分愤慨,挥毫一笔,写下《薤露》,这也是我在诗集中极喜爱的一首。他讽刺何进"沐猴而冠带",又"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我相信,此时的他也是真心忧愁,为天下,为百姓,为众多懦弱的灵魂,为所有奸诈的贼子。他心中的理想盛世不是这样的,他原以为世界是清明美好的。然而即使这样,他也还怀揣着最后一分希望。他与各方势力联合绞杀董卓,准备平定洛阳。一同作战时,曹操建议诸军各据要地,再分兵西入武关,围困董卓,关东诸将却遮遮掩掩,不肯相从。是啊,那些人,名为讨董卓,伸正义,护王室,实际各自心怀鬼胎,只是想发展自己的势力。不久,诸军之间发生摩擦,相互火拼。联合军至此解散。于是便有了《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时的曹操,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心情,看着曾经并肩作战的友军,竟然在一朝一夕间,兵刃相向了?曾以为可以共图霸业的人通通离开了,原来多少豪情万丈、热血誓言,最后也不过是一腔孤勇,无论如何也抵不得真真切切的利益。至此,那个年轻莽撞、曾经最大的理想是为朝廷平定凉州动乱,以图死后能在墓碑上刻下“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的人,那个心怀天下,吟诵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人,死掉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曹操,被称作"奸雄"的曹操。
公元193年秋,曹操的父亲曹嵩被陶谦派兵杀害,曹操遂进兵徐州。陶谦退守郯县。不久曹操军粮将尽,撤围回军。
公元194年夏,曹操再征徐州,略地至东海。征徐州期间,所过大肆杀戮,一路上“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为报父仇他太用力,让整座城池血流成河,哀鸿遍野。而曹操自己,也在沉默中静静地改变了,他沦陷在一片红色之中。
于是,奸诈、多疑、嗜杀、残暴、好色……后人对他的贬义词简不胜枚举,然而令人难过的是,这些词拿来描述曹操,都是正确的。也许有些品行是被刻意夸大了,但也总归是残留在曹操性格中的影子,有迹可循。曾经有人半开玩笑似的写曹操:"青年时代的他约束自己一心做应该做的事却处处碰壁,理想破灭以后彻底自我解放,成就越大越任性。他以法治国却把自己的心情凌驾于法律之上,他自己长得就不怎么样却喜欢以貌取人。"杀孔融,杀杨修,甚至是曾经挚交的谋士荀彧,身怀六甲的皇后伏氏也不可幸免。因为美人而损将丧子,多次横刀夺爱强宠人妻,他的行为也深遭世人诟病。
"理想永远高于现实,任何已经得到的东西都不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愈是功业辉煌的人物,愈是容易感觉到个人本质上的渺小。一个人拿他的生命做成了伟大的事业,而这事业归根结蒂是与生命本身相分离的。在这个境地上,英雄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孤独。"不知那时的曹操是否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孤独?所以才如此随心所欲,要做一个坏样子给世人看,以至于内心也开始复杂与敏感起来。
在那次至关重要的赤壁之战前,曹操率大军饮马长江,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是夜月光如水,曹操在江畔大摆宴席,与千万军士痛饮。一杯敬明日之朝阳,一杯敬今夜之月光。一杯敬复杂之过往,一杯敬未知之明天。酒酣处,一代枭雄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说他“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一世之雄啊!风光无限。然而历史总爱开玩笑,在那之后,形势就立马陡转直下。赤壁大败,他带领余党狼狈而逃。退回北方后,已经深深知道,统一全国的大业,只能留给后人去完成了。
55岁,为了给后人储备人才,曹操下《求贤令》,把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作为国家法令。
56岁,西征马超、韩遂,关中地区基本平定。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60岁,曹操征汉中,收服张鲁。
61岁,朝廷晋封曹操为魏王、并特许其仪仗和礼仪向皇帝看齐。
66岁,于洛阳病逝。这年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的时代就结束了。终其一生,兜兜转转,爱过,恨过,天真过,冷酷过,十步杀一人过,醉卧美人膝过,终究与理想还是错过。几十年腥风血雨,明争暗斗,躲利刃,避剑雨,最后西归,只留下二十六首诗篇,生前事留给后人胡乱猜忌争议去。他走了,也再不会来。一生心路历程变化,若要感受第二次的话,也太辛苦了。不知最后他闭眼时,可曾记得多年前,有个端坐在黄河南岸洛阳宫殿王座上衰老的王,最后一次面对着从遥远江南送来的锦匣中那个赤面长髯的头颅,缓缓地说出“君侯别来无恙”,想起曾经被自己亲手扼杀的那个率真热血的少年。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曹操传记读后感600字10
挫折是人生中必经的别致风景线,要学会将挫折变为胜利的转折点。
——题记
曹操,想必是无数人心中的不败战神。观其一生,战袁氏、平吕布、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斯功绩真乃战神也!
但挫折却随这位战神久久不去,看与张绣一战,大意失子及猛将典韦,痛心疾首不已:赤壁之战更是输得一干二净,差些受血光之灾。曹操虽遭无数大难,最终也是一家独大,独称“魏王”东征西讨,真如一朝之主一般。为何曹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结果,还要归功于其乐观之心。看,赤壁之战,虽输他也能笑说敌人谋略不足。因此,最后能够取得如此成绩也无足怪哉。再看项羽,亦是英雄一世,但最后却因为一时心灰意冷而惨败乌江,留下千古遗恨。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啊。
不过曹公却是个心理阳光向上的“小强”,若失败自一笑了之,回去养晦稻光,他年定来报仇雪恨。有了这样的敌人,想必很多人都得寝食难安。看来曹操又多了一项贡献——无私帮助别人减肥,董卓估计仲颖兄台会乐意吧。曹公之精神于我们生活中也适用,《当幸福来敲门》中主角也是四处碰壁,最后才获得了成功。
在我的生活中也同样是如此,来看看属于我的故事吧。小学时,进行过很多次数学考试。其中一次,因为各种原因,我考的分数很低。这可就倒霉了,老师批评家长训不说,自己心中亦是充满不甘。因此,我的心中满装一个念头——下次一定要考好。在下一次考试中,我一道一道全都检查过了,感觉考试题也是简单异常,自认为是答题认真、仔细。因此,一下考场,我就开心不已,觉得不拿满分,起码也不会很差吧。
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也乐观了几天。考试卷子一发,我心顿时就冻成了冰棍——仍然是一个低分。如此这般,我可就受不了了,一下就心灰意冷:“哎,难道我真的学得这么差么。”第一次还能说是失误,那第二次呢?”有这样灰暗的心态,我当然整天都是闷闷不乐,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去整容整了张苦瓜脸。
不过,想到了曹操,想到了那么多人,他们经受的挫折比我多的多,可是最后不都是成就了一番大业吗?自此,我想开了:“不管怎么样,不都有人比我差的多么。他们尚且都不在意,我又何必苦恼啊?难道我不应该努力向上,争取着胜利么?”于是,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分析了错误的问题,下次考试果是没有失利,直把我乐得眉毛嘴角尽开颜。因此我也多了个性格——失利从不放在心上,美名其曰乐观。爸妈点评:没脸没皮。咳咳,别跑题了。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应该心灰意冷,而应该将挫折变为胜利的转折点。踩着挫折,向着雅阁的天梯顶端冲锋。
感谢挫折,让我获得胜利,明白胜利的可贵。遇到挫折,你还害怕么?反正我是不怕不怕了。
曹操传记读后感600字10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