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读后感600字18篇(2)
邓稼先的一生,想了很久,却无法找到合适的语句来概括,能想到的词语,在他身上似乎都显得很无力。他的一生,张爱萍将军的悼词给出了很好的概括,在此借用一下吧: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如今给我们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我们总是很抗拒,很排斥。《邓稼先》,一个伟人的传记,给我们的,却是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永远鞭策着我们:记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我们不能落后别人太多!
邓稼先读后感600字篇9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血的历史,那时的人们遭嘲笑受歧视,而国家犹如大海里的一叶孤舟,让暴雨拷打让狂风肆虐,两弹元勋邓稼先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穷二白一无所有,他担任制造原子弹的重任,七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终于造出来第一颗原子弹,它的威力是美国在日本广岛扔下原子弹威力的2倍。从此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时代成为历史,中国人终于有了铁的脊梁站直了腰板。
邓稼先这个曾经使我陌生的名字,如今已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他为国家研制核武器,一辈子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的终结。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我,我要学习他的精神,为完成伟大的使命舍“小家”而顾“大家”的精神,为了神圣的事业能全身心的投入而乐此不疲的精神,我想我如果拥有这种精神,我的事业也会如愿以偿。
邓稼先为国为民奉献了一切,因为工作他的身体遭辐射后得了癌症,不久去世,享年62岁,他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祖国,他的一生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一生从事我国的核事业,孜孜不倦的研究默默无私的奉献,工作是他的全部。后来因核辐射他得了癌症,病床上他仍在研究,为了国家为了事业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
我要学习他的精神,认真学习,长大后也像他一样报效祖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为此我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上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认真做好每一天的作业,让自己能德智体全面发展,长大后能为祖国添彩。
邓稼先爷爷这种身先士卒 无私奉献的精神震撼了我,从此以后,我要向他学习吧!学习他对事业的执着对国家的热爱。
邓稼先读后感600字篇10
“一代巨匠,谱写中国强国之梦。两弹元勋,照亮世界历史天空。”在庆祝党的89岁生日之际,集团公司党委组织观看了爱国主义史诗献礼片《邓稼先》,广大党员共同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涤荡。
影片借助简洁的场景、朴实的语言、入微的细节,真实还原出这位“中国原子弹之父”的至爱真情。他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他身上集中体现出赤诚的爱国情感、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淡薄名利的无私奉献和勇于创造的事业追求,实实在在打动了我们的心。
能够成为大师,本身的经历定是足以被称之为“风云”或者“传奇”的,邓稼先就是这样的传奇。心怀强国梦想的他,早已将个人的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甘愿隐姓埋名于戈壁荒漠,一扎就是数十年,环境恶劣超出常人想象。但他为了神圣的事业,义无反顾选择了坚忍。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组织上严格要求他对外界甚至是自己至亲的家人都不能透露半点风声,他深知利害,忍了下来;原子弹爆炸成功,他不能照相留下终身遗憾,不能发表研究成果,更无法与亲朋好友分享喜悦,他严守秘密,忍了下来;明明是为国家立了大功的.人,却因为这不能说的秘密被抄家以致连累妻子儿女,他心痛且疚,还是忍了下来;美籍华侨杨振宁教授回国探亲,他被点名参加接待,面对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得主的热情关切,他依然是恪守纪律,讷讷地推说“不知道”、“不方便”。昔日同窗好友,今日遭遇反差如此鲜明,旁人看着心酸,他仍旧可以淡然地搪塞过去。可是在“中国的原子弹听说有两个美国人的帮助”这样的问题上也不得不含糊其辞,却让他闷闷不乐,“感到不舒服”,因为这严重伤及的是他最珍视的民族精神和中国气节!幸好周恩来总理及时作出了明确指示,邓稼先连夜写信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都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成的,没有一个外国人参加。”饯行晚宴上,杨振宁看到这封特快专递来的信,激动得泣不成声。那一刻,我们读懂了“中国心”的涵义,更为无数像邓稼先这样“中国的脊梁”式知识分子而扬眉吐气。
心有大事业,成就大目标。世人看见的多是壮丽辉煌的果实,又有几个人能了解这过程的曲折艰辛。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朝着既定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历经磨难终不改其志,无怨无悔奉献毕生,又怎能成就这伟大神圣的事业呢?邓稼先作为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典范和楷模,虽然他经历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与他的宽广无私相比,当前倍受职场白领追捧的“杜拉拉”们内心里那点卑微的一己之私,恐怕是要自惭到尘埃里去的。浮华时代,我们更需要向邓稼先学习,继承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财富,踏实做人,认真做事,顶得住压力,耐得住寂寞,的人受得起委屈。纵然不能成就惊天伟业,也要无愧于一个大写。
邓稼先读后感600字篇11
1958年秋天的某一天,钱三强部长召见邓稼先时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并说明了工作的保密性。作为核物理专家的邓稼先几乎没有思索便答应了,他答应像是自言自语:“我们终于要搞自己的核武器了。”平淡的话语中透着早有的一份期盼。
1959年6月,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所有的专家。核技术是各个国家的机密,我们不可能得到任何的借鉴。国内懂得核技术的专家不多,为了培养人才,国家从许多大专院校调来了一批优秀的大学生,邓稼先作为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他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为他们讲解核技术,然后再带领他们一起进行研究。
片中有这样一段镜头:研究小组的成员进行着规模宏大的数据验证,而他们的运算工具是中国沿用了几千年的算盘。这画面折射出一种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民族精神。正是这样的演算否定了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据,解决了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这被数学家华罗庚称为“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对工作无疑是全身心地投入的。在一次航投试验的事故中,邓稼先独自一人前去爆炸区检查,到达投弹落点时,他发现原来是降落伞没有打开,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了。他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随后又惊恐万分地扔掉了碎片。作为核专家,他当然知道手捧原子弹碎片的危险性,那么强烈的核辐射,对身体会造成多大的危害。他敢于手捧原子弹碎片,解释只有一种,那就是太投入了,他完全忘了这些基本常识。他又惊恐万分,他知道,他的生命不长久矣。从影片的最后邓稼先弥留之际,还不忘中国核武器发展事业,他向国家写了一份关于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来看,他当时担忧的不是个人的生命,他担忧的是中国的核事业,因为他的生命早已属于祖国。
片尾他的女儿典典在他弥留之际冲进病房看他时,奄奄一息的他突然双目放光,他直起身来,一把拔掉插在鼻孔上的氧气管,脸上露出微笑:“典典回来了。”他不想让女儿看到他插着管子的模样,他只想给女儿微笑。他知道他欠女儿太多太多了,28年来,不用说照顾女儿,就是见上一面也显得那么奢侈,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他多想好好地陪陪女儿,但他知道已经没时间了。典典此刻泪雨磅礴,邓稼先心里也泪雨磅礴。他终于痛苦地躺在床上,一任女儿在扑在他怀里嚎啕大哭。
影片中的最后一段结束语是他的同学杨振宁对他的评论: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看完影片《邓稼先》,我端坐良久。杨振宁是他的同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但我觉得邓稼先身上有比诺贝尔奖更沉重的东西在里面.
张爱萍将军这么评价邓稼先:踏遍戈壁共草原,二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自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功勋泽人间。
邓稼先读后感600字篇12
我读了一本好书——《邓稼先》。邓稼先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是中国的“两弹”元勋。他那种艰苦创业的意志、勇于奉献的精神、热爱祖国的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让我对《邓稼先》这本书一拿起来就爱不释手。
邓稼先接到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带领寥寥无几的科技人员,来到一个偏僻的地方,筹建核武器研究院。他作为理论设计负责人不得不从头做起,同建筑工人一起砍高粱、挖土、推车、和泥、盖房子。
中国从未造过原子弹,加上国外封锁,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他边读书边研究,边备课边讲学,备课到深夜就在办公室里睡一会儿,天亮了继续工作。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一天到晚晕乎乎的,走路时还想着原子弹,有一次骑车回家竟连人带车掉到沟里。经过含辛茹苦的奋斗,终于在1959年把原子弹的理论计算轮廓勾出来了。
为了核武器研制成功,邓稼先甘愿奉献出一切。一次,航投试验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他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这件事后,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也侵入了放射物。在这种情况下,邓稼先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继续工作。有一次,他坚持要自己去装管,并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甚至他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时仍想参加会议。
邓稼先回到北京之前,有15次亲临现场指挥试验队的工作。有时,一月之内从工厂到试验现场几千公里往返几次,常常是一下飞机就工作,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他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呈现着一颗耿耿报国之心。
经历国破家亡的苦难,饱受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的耳边时时回响着卢沟桥的炮声,敲打着他为祖国研制核武器的激情。到杭州开会游览岳坟时,他特意站到镌刻着“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石碑前,神情激动地请求同志们:“来,请给我在这里照张相!”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个用生命谱写“精忠报国”新曲的伟大科学家。
邓稼先读后感600字篇13
邓稼先给我的震撼很强烈。他是一个普通人,因为有了异乎寻常的坚定而成功。这坚定犹如阳光,打碎了如雾的迷茫。杨振宁说:“这条路,就算再选一次他还会这么走的。”为什么如此自信,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邓稼先先有梦想,有坚持。而这份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从未觉得,梦想如此美丽。
邓稼先总让我有种莫名的激动,他的热情与勇敢让我觉得他一定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梦想是目标,让你永远不知疲倦地走;梦想是灯光,让你在迷茫中找到希望;梦想是动力,是失望后站起来的勇气。它让平凡人变得伟大,它让迷茫的人找到坚定。
若有了梦想,也可以成为邓稼先一样的人,把自己的生命毫无保留地献给某样东西。这份热情,它会让灰姑娘高傲地站在舞台上,在钢筋水泥的世界画出一抹绿色。
邓稼先让我知道,梦想是遥不可及的旅途,它可以是10年,或者20年,或更久。也许很久以后它也不会实现,但我们努力过,坚持过,曾流过汗水,曾洒出热泪。它不是成功与失败,它不是金钱与权力,它不是工具和支柱。它是一双天使的翅膀,让你在浩大的天空中飞翔。
在笼中的鸟儿啊,冲出笼子在空中尽情飞翔吧,当梦想在坚持的路上,这天空,这世界,这宇宙,也不过如此,他们甚至无法容下一个梦想。
我们教育人,应该有教育的梦想,只要有了梦想,我们才会创造奇迹,才会书写未来,改变教育的颜色,改变教育人的生活模式。
邓稼先读后感600字篇14
“长江大河……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听着这首《中国男儿》,我的眼前不禁回想起了为了祖国,奉献一切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富贵不能淫
邓稼先一直想到美国去学习更先进的知识,报效祖国。1947年他通过了研究生考试,1948年到1950年,邓稼先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博士学位的成就,更纳入了美国政府的视线,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也希望他留在美国,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这让美国人敬佩,更让美国人惋惜,但求学报国是他一生的志向。
踏遍戈壁共草原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北风卷地,秋风萧瑟,胡天飞雪。风愈猛,而邓稼先愈坚定!恶劣的条件,残酷的__,繁重的工作,惨烈的矛盾,他默默忍受。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即使与杨振宁一起背诵《吊古战场文》,他,依然是毫无怨言!战戈壁,斗荒滩,盘踞古战场三十五年,那是他执着的信念。
许身国威壮河山
或许,人生命的结束,仅仅是零点零一秒的时间,但是,它的价值,足以在这零点零一秒中永恒!1964年10月16日,西北大地一片轰鸣。他的名字,就随着这一声巨响镌刻成了永恒。大漠之中,爆发出一片耀眼的光芒,蘑菇云腾空而起,钢铁高塔化为水,声响震天地。——此刻,即便是太阳,也失去了光辉!
苟利国家生死已
“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这是张爱萍将军为邓稼先写的诗。怎能忘1982年,戈壁滩上那一个故障信号出现时,邓稼先,一马当先,坚决不肯离开现场,直至1986年7月29日,被死神拉走,他才离开了自己一心牵挂的核试验场。他的这种勇敢,这种担当,不仅激励着他的团队,更激励着我们的国人,为了祖国的利益舍生忘死。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邓稼先我们民族的中国男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中国好男儿。
邓稼先读后感600字篇15
他在接到要做出“大炮仗”的时侯,便知道要制造原子弹,要长期出差在外,可他管不了那么多了。于是,他便开始专心致志的投入了原子弹的制作中。
苏联答应给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但是对方却撕毁了协议,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了,现在邓稼先只好一边读书,一边授课。他非常刻苦,有时他备课备到四点多,在办公室里睡两三个小时,天亮了继续工作。在那些日子里,他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一天到晚晕乎乎的,走在路上还想着原子弹,有一次竟连人带车掉到沟里。
经过了一番努力,终于把我国
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声‘我不能走’”时,我的心灵被邓稼先那种为了国家,为了工作而临危不惧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会像一下自己,在这么幸福的情况下,在自己只有一份“工作”——作业的情况下,却经常抱怨,一会感觉认为学习太苦,所以就想放弃,开始厌学。比起邓稼先,我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没有邓稼先那种爱国的精神。“少年强,则国强。”我再厌学的时候,从来没想过:“如果每个少年都像我这样那么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不都得毁灭吗?”我先在就要好好学习!
虽然,我比不上邓稼先,但我可以向他学习,学习他的临危不惧,学习他的忠厚朴实,学习他的爱国主义??从身边做起,争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奉献国家!
随着窗外的歌声,我读完了这片课文,这是歌声里的悲惨,仿佛完全消失了,剩下的,只有那些壮烈??
邓稼先读后感600字篇16
今日,每当听见看见关于原子核弹的报道,总会想起《两弹元勋邓稼先》中,那位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双弹英雄——邓稼先。
报道主要写了邓稼先26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回国后用最短的时间造成氢化弹、原子弹,在一次拾原子弹骇片时,被放射元素所伤致癌,被赞为“两弹元勋”。
当读到邓稼先毅然放弃美国优越的条件,毅然拒绝了恩师与好友的挽留,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决心为祖国的崛起做贡献时,我十分震惊:要知道,当时,出国深造的机会少而珍贵,只有少之又少的中国人能享受国外优厚的待遇。但邓稼先,26岁考上博士后,这位“娃娃博士”没有忘记祖国,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土地,回到了中国。他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为了祖国的强大,他可以放弃一切。到最后为查看原子弹情况,他深知危险却依然去试验区拾……这一切的一切是他为祖国国防科技的发展所做出的决定。邓稼先同志,为了报效祖国,做了那么多令人钦佩的行为,怎能不令人感叹呢?
现在,有多少人移居国外,在国外留学却迟迟不愿回国,留恋国外优厚的条件,忘记了中国这片养育他的土地。也许,在国外,你会有更好的条件,但当你有了所学所能,为何不像邓稼先一般,回到祖国,在这里为祖国的强盛践行一点一滴?如果你有学问,可以去当一名老师,滋润祖国的花朵;你有善心,可以自愿为祖国家乡做各种公益事业;也许你像邓稼先一样,是一位科学家,可能没有做出很大贡献,但每收获一点一滴,也都是国家的收获啊!
也许,我们不能像邓稼先一样作出如此杰出的贡献,但我们不管身在何处也不能忘记报效中华,心中永远要铭记着祖国,尽自己的努力为做点滴的贡献!
邓稼先读后感600字篇17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他的名字叫中国……遥远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悦耳的歌声唱出深深的情,为了这巨龙的腾飞有多少人付出血的代价!翻开祖国的书卷,每一页都有一个光辉的名字。在这光辉的背后,是多少人的付出!
邓稼先,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九天,便谢绝了老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建设一穷二白的祖国,并带回了一脑子的关于原子核的知识。可现如今,有的人出国深造只顾自己的幸福,不为祖国建设出一丁点力,与邓稼先比起来,是多么渺小!邓稼先是在祖国最困难时回来的,为了祖国核事业,甘当无名英雄隐姓埋名数十年,而有的人,在祖国富强之时也不回来为国出力,身为一名中国人,不为祖国服务,多么可耻!
当邓稼先听到祖国要放一个“大炮仗”后,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因为他有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他甘当无名英雄,为了祖国有原子弹,他用手摇计算机算来算去;苏联专家撤走了,不怕!我们自己来研究,谁会坚持?谁会继续?我不行,他人也不行,可邓稼先,行!经过无数次的枯燥计算,他成功了!
在一次核试验中,核弹的降落伞未打开,他知道检查工作极具危险性,便阻止别人,第一个去检查。在那次事故中,他受到了严重的核辐射,肝脏破损,放射物侵入骨髓,可他仍然坚持在火线工作。他说:“为祖国献身,我死而无憾!”换成我们,谁愿意第一个冲上去,谁也不会;谁愿意受伤后继续冒着危险工作?更不会有人这么做。
只有邓稼先做到了,一个爱国的赤子做到了!今日,无人能与他比!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多少人为祖国做出了贡献,为了祖国,他们甘愿付出一切!钱学森——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放弃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尽管受到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仍坚持回国,用自己的所学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回眸历史,看那些为祖国奉献的人士,他们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有了他们,中国才会进步!有了他们,中国才能腾飞!有了他们,中国才会更加强大!
邓稼先读后感600字篇18
通过这篇课文我觉得邓稼先是个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且不说在当时条件艰苦的环境下如何与工人一起盖房子;也不提当时没有外援,工作艰巨的窘迫场景。就说说这没有资料的情况下吧!
如果换成是我,一个刚从美国毕业的高材生,竟然落魄到连资料都没有的场景,肯定立马拍拍屁股走人。还从头开始?不可能!
而邓稼先却没有这么做。他不但留下来了,不仅完成了对原子弹的研究,还鼓舞身边的年轻人。甚至放下了自己的学位与头衔。
这对我来说,可不容易。更何况不能与亲人联系,又不能发表科学论文,将自己的大好青春埋没在沙漠里?我这么一个不甘寂寞的人,难哦!
而邓稼先,他做到了!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蓦地一声巨响,浩瀚的戈壁滩上腾空升起了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如果我可以坚持到这一刻,那么我自己也会挺自豪的。甚至对于自己的一生也已经很满足了。可邓稼先,他觉得还不够!
1967年6月17日,邓稼先及其他工作人员研制的氢弹再一次成功地爆炸了!而邓稼先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常人所难以想像的。
你能连续好几年不与家人见面,不与他们通话吗?你能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不住地奔波于危险地带吗?还是你能为了一个细小的疑点用手摇计算机日夜连轴转算九次?我说的这些你真的能做到吗?
如果你刚从美国毕业,你会放下自己的身段来到贫穷落后的中国吗?你能在一没条件二没外援三没资料的情况下继续研究吗?你真的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祖国吗?也许你正在摇头,可邓稼先却愿意做这无名无利的工作!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比起现在的享乐主义人,邓稼先可谓是一个最好的榜样。
的确,每一次新的战略核武器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成功,都是与“邓稼先”这个平凡的名字、伟大的人所联系在一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