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读后感300字(通用15篇)(2)

关键词: 社戏读后感300字,社戏,读后感
小淇0 分享 时间:

社戏读后感300字篇10

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后,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童年时代江南水乡美景和他的那些纯朴、天真的童年伙伴。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江南水乡是多么美丽:蓝蓝的天空、圆圆的明月、石板型的小桥、小巧玲珑的划船。童年鲁迅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来到河边,他们下船、点篙。飞一般的在月下航行,沿途的夜景真美呀—豆麦散发出草香味,河边的小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群山、依稀的赵庄、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点点渔火……简直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神仙美景了。从文章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鲁迅先生对江南农村的怀恋。

鲁迅先生的笔下的每一个词都倾注着他对童年伙伴深深的爱,一些普通的农家孩子,都是那么可爱,纯朴,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他们的感情是真挚的。他们勇敢无私,热情活泼,从不计较,和睦相处,成为了真正的好朋友。这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成为鲁迅先生一生美好的回忆。

童年的时光总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留恋、回味,它充满了对未来世界和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就是通过回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艺术地再现了农村少年美好的心灵。在阅读了《社戏》这篇小说后,我觉得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童年生活,珍惜自己的童年友谊,让自己的童年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社戏读后感300字篇11

在读鲁迅的《社戏》一文时,一句这样的话映入我的脑海: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的多呢。这时,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个孩子的形象,他朴实、纯真、憨厚、无私。他就是鲁迅儿时的玩伴——阿发。

阿发具有乡下人特有的淳朴品质。在大家偷罗汉豆的时候,他主动让伙伴们偷他家的豆,为的是减少别人家的损失,让小伙伴尝到更大更好的罗汉豆,可见他无私的品格。或许当他的父母知道小伙伴们偷了他家的罗汉豆的时候,会生气的责骂阿发,但他依然没有改变,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虚伪与欺骗,只有淳朴与无私。

读到这里,我真希望自己能够来到平桥村,来到那个安详、宁静的小村庄,与那里的阿发和朴实的村民们交上朋友。现在的社会,有太多的勾心斗角,有太多复杂的社会矛盾,能像阿发那样在自己家的豆和别人家的豆面前毫不犹豫的贡献出自己家的豆的人,能做到真正无私、朴实的人太少太少。阿发这种可贵的品质与高尚的境界值得我们学习。

让我们多一点纯朴和无私,少一点虚伪与欺骗,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让世界充满爱吧!

社戏读后感300字篇12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捧普通到满田遍野的罗汉豆,一场无趣到令人哈欠连连的社戏,为何能令鲁迅先生惦念一辈子呢?“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上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打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

作者对社戏场面的这几处描写,非常质朴,近乎平淡,但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难以忘怀。我一直在想,鲁迅先生为何对社戏如此怀恋?难道是社戏真的“好看”?纵观全文,我们会发现,鲁迅先生真正怀恋的绝不只是平桥村的社戏,还有童年时期那群可爱的小伙伴儿和那些淳朴善良的村民,更有乡下那种快乐无忧的生活与那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童年,总是那么美好,也总是那么短暂!仔细想想,我的童年里似乎也有这种虽平凡却快乐的经历呢!在我小时候,学校附近的不远处也有个戏台,虽然比较普通,也少为人知,但却同样给我带来了许许多多童年的乐趣。这个小小的戏台是室内的,仅仅不到九平米,幕布也是沾了不少灰尘的、破了许多洞的红绒布。至于道具什么的,就更不用提了。

那儿上演的常常是秦腔,抑或晋剧,偶尔也会有一些说不上名字的杂牌剧,但无论怎样,唱起来都是那么高亢,那么激昂。每次锣鼓响起,我便飞奔而去,在稀疏的人群里,钻来钻去,总想找到一个最佳的位置,一饱眼福。

现在回想起来,我依旧不知道他们嘴里唱的究竟是什么,但我当时却常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脑海中,船形鞋里刚烈而又温柔的脚步,总是摇摇晃晃;褪了色但却不沾任何尘埃的衣衫,总是起落飞扬;或妩媚或凝重的眼神,总是摄人魂魄……如今,统统成了回不去的过往。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曾经男女老少热捧的戏台,如今却像秋后的草木般萧条。除了几位老人偶尔光临之外,几乎再无人问津。

如今读到《社戏》,想起童年,怎能不唏嘘感叹!唯有懂得珍惜,才不致将来日日叹惋那回不去的每一天!

社戏读后感300字篇13

《社戏》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这是鲁迅先生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一课。

现在的我正是八年级的一名初中生第一次阅读《社戏》时,我则是一脸懵。最让我不解的是最后一段。“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根据看社戏时的情形,那夜的社戏是无聊的,而到了最后一段却说是好戏。

直到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时候,我才明白说是好戏不是因为戏的内容,而是因为看戏的过程。鲁迅所怀念的是平桥村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情感和他们劳动的本领,聪明能干的办事能力,以及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以及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在《社戏》中,鲁迅笔下的平桥村被称为乐土。平桥村,对一个封建家庭中成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作为客人,在这里“得到优待”,钓到虾“照例是归鲁迅吃的”,小伙伴们对鲁迅无微不至的体贴照顾,“看社戏”一节把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里鲁迅可以免读那些陈腐的经书,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鲁迅而言,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掘蚯蚓”“钓虾”“放牛”,相对于城镇宅院中那种苍白无味的生活而言,乡村生活无疑是新鲜有趣且极具魅力的了。看了鲁迅笔下的平桥村,着实是乐土,我也不与自主的喜欢上了民风淳朴,乡民善良的平桥村。

景物描写也是这篇文章的魅力之一,鲁迅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向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日夜归航等几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情景交融,充满了水乡特色,衬托了鲁迅去看社戏时兴奋、愉快的心情和对江南农村美景的热爱,还运用了比喻等手法,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看了鲁迅所写的景物描写,给了我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

《社戏》成功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形象,他们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双喜。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细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敢,充满自信又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而且鲁迅之所以能看上社戏,主要是因为双喜出主意,打包票。对成年人里的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仅有的几笔勾勒极其准确,写出了他的宽厚,淳朴,好客,热情,鲁迅之所以认为这一夜的戏好、豆好,原因就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的、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人心体验。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怀着一种温暖的情感,愿我们的童年更快乐,更美好,更有意义,能给我们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社戏读后感300字篇14

我从来没有读过除课文以外的任何一篇鲁迅的文章,因为它太深奥了,看完之后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看不懂,完全不知道在说什么。

鲁迅的文章应该是出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期,《社戏》中有些句子我也觉得有些奇怪。读完《社戏》后,我并不能从中看出什么大道理来,但多少还是有点收获。

从文中,我了解了鲁迅小时候的生活:抓蚯蚓,钓虾,放牛……,他和其他所有的孩子们一样,沉浸在欢乐,幸福的儿童时代,每天都无忧无虑。他也很孩子气,本来打算去看社戏的,谁知竟然没有船了,他马上就不高兴了。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我也经常如此,一有不顺心的事,脸就立刻板下来,而如果又有一件让我高兴的事,我马上又会兴奋起来。还有就是看戏的时候了。鲁迅在文中提到了老生可以翻四十八个筋斗,而当老生并不翻筋斗改为唱时,孩子们却一点儿也不想看了。这可以看出,孩子们并没有多大的耐心去“听”,反而武打场面更可以吸引他们。相信很多人都不是生来就喜欢京剧的,如果要说讨厌京剧的理由,那一定就是类似于唱的部分太烦了这类的。

我要说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偷罗汉豆了。孩子们饿了,没东西吃,就想到了去“偷”。更好笑的是,“偷”的还是他们自家的东西,两个孩子还在比“偷”谁的好。在他人眼里,或者说是如果这些孩子长大一点,都会为偷而不耻,可是他们小时候却没怎么在乎。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也从中读出了孩子们的童真。但是等他们长大以后了呢?白纸被密密麻麻地写满字,他们还会那么无忧无虑吗?虽然我不确定,但或许这也就是作者在最后说“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可能这并不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但我知道了要珍惜童年时的无忧无虑。

社戏读后感300字篇15

《社戏》这篇文章只是单纯的记录了一个孩子的童年生活,每样事物都充满着属于自己的回忆,充满着喜怒哀乐。讲的是鲁迅小时候随母亲回外祖母家,与那里的小朋友钓鱼、放牛,一起玩耍,觉得这是片“乐土”。到了该看社戏的那天,由于叫不到船,所以他很伤心。但朋友们却想到了八叔的航船,便一起划船去看社戏。鲁迅和朋友们看了一会儿,虽然很有意思,但有些犯困。于是,他们坐着船回去。在途中,孩子们偷了阿发和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吃。不料六一公公并没有责骂,反而夸奖迅哥,有见识,并送他一些豆子吃。

小说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处处洋溢着夏天的温馨,一切让人觉得那么和谐,自然,充满生趣。鲁迅先生的社戏,我看到一种天真烂漫的东西,作者通过对童趣事的回忆赞美农民的善良与高尚。

我也喜欢文章中所提到的小朋友们。如双喜是小搭档中“最聪慧的”,仿佛小搭档的小首领普通,他的性情也体现得最为凸起:二心细如发,土头土脑,当“我”看不可戏,“急得要哭”时,双喜即刻能想出“好主见”,而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置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斤斗,“我”很绝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事给白地看”来抚慰“我”,体现了大哥般的关爱;他能做决定,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各人都曾经厌倦但又欠好说归去的时分,又是他发起回家;回程时去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后又劝阻各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晓得是要哭骂的”,阐明他长于为别人着想。孩子们之间的友情最单纯,没有任何污点,只是一张透明的纸。那种童年的感觉,我们到底已经遗忘了多久?

我觉得这篇文章虽然对于景致的描写并不多,但是尽管少,分量却很重。在读了这篇文章关于景致的描写过后,才真的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的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在整篇文章的景致描写中,我最欣赏的就是这一句话。因为只有这句话能让我想象那沉静以及自失的心,并且让我也似乎“闻”到了豆麦蕴藻之香,那种感觉实在很真实。

我想我现在可能只能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叙述我的感受,我的看法。但是,经过学习了解再加上读完他的其他作品后,我更能感受到鲁迅深厚的文学功底。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在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把优美的字句运用得淋漓尽致。他把划船时的情景,社戏的场面,偷豆子的镜头,描写得极具画面感。比如“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这句,把航船形象地比喻为大白鱼,传神地给读者呈现孩子们划船的情形,具有深厚的文学魅力。

社戏读后感300字相关文章:

鲁迅杂文读后感500字6篇精选

朝花夕拾读后感300字以上8篇

初中朝花夕拾读后感300字作文8篇

朝花夕拾读后感300字范文

名篇名著优秀读后感300字

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300字10篇

文学名著读后感300字10篇通用

作文选读后感300字

十篇读后感作文300字

读后感300字作文

104363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