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0篇(2)
《局外人》读后感7
加缪真是个伟大又非凡的人!有时读书感觉作者消失在书中,而这本书让一个才华横溢,敏感善思的作者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局外人某一刻让我无奈,甚至对其遭遇陷入麻木地观看,某一刻又让我心疼,当我突然意识到他作为局外人却比所有人更接近生活本质的时候。有时我甚至觉得这局外人有点像某一刻的自己。睡醒午觉昏昏沉沉没和任何人打交道时,因为当他人出现,我必然难做到置身事外。而主角做到了。
他不去欺骗,表达虚假的好感和忏悔,而是有多少感情抒发多少感情,决不撒谎。这让他在生活中并未少一点痛苦,因为总会有人在他身边喋喋不休,希望他扮演一个众人需要的角色。这对他个人来说,也带来清醒,确定的同时带来了虚无,他觉得一切都没有价值。一个清醒而陷入虚无的人是不可爱的,因为若一切都没有价值,人性也不再存在。但总有一些时刻,这个“局外人”让我动容,因为他从虚无中脱身,重新接近了生活。那一刻他的感受比所有人都要细腻温柔。最后加缪的讲话更让我对于真实、虚无、英雄主义的认识变得完整。加缪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保持真实,不要冷漠,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是痛苦曲折的,但路上总有星星和海洋。
《局外人》读后感8
每个人都是别人的局外人,我觉得局外人这个翻译更好,男主因为没有活在社会期待的样子里,所以认为他是异类,无法理解他为什么不在妈妈的葬礼上哭。男主心里说觉得没有什么好哭的,我爱我的妈妈,但是就是那个时候,筹备葬礼的疲累让他不去想这些事情。
我在想男主是对什么事情都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样子,不像正常人,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骨子里都是冷漠的吧,有时候哭或者笑是社会期待你,你遇到高兴的事情了,就得笑。其实,真的开心,每个人都有不同表达方式,那个时候就是不想笑,但是人们或是社会期待着,所以作出样子。
再则,每个人都无法真正共情另一个人,共情太难了,因为无法理解,男主就不会去想这些事情,他说他专注现在,他不信仰宗教,按照自己的心去活,他不是冷漠,而是过于真实。每个人都是另外的人的局外人,每个人情感和生活都不一样,而大家为了迎合社会和他人,去扮演一个角色。而男主更多是为心而活。他稀里糊涂杀了一个人,那个时候的心情,也是太过平淡,凑巧。这种人在社会中是被视为异类的,但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都是局外人吧。
《局外人》读后感9
书的最后一章描绘默尔索在死亡面临前默尔索坚持自己的主见,拒绝忏悔,拒绝皈依上帝而与神父对抗与辩论,他的求生的愿望、刑前的绝望、对司法不公的愤愤不平、对死亡的达观与无奈,对宗教谎言的轻蔑,他对眼前的神父的厌烦以及长久的监禁生活所郁积起来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样爆发。作者喷射出像熔岩一样的灼热的语言描写默尔索这一状态,我亦被默尔索平时冷漠的“地壳”下“地核”状态所震撼,那些熔岩一直被郁结在那里该是多么的压抑?
我想他应该是没有找到自己存在人世的正确的状态,但这也是我最为担心的,我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状态是什么了吗?小时候总觉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胫骨,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都毫无理由地接受,岩浆便慢慢地累积,后面我又感觉自己生活得太幸福,先前的那些岩浆不是岩浆,只是生活中的沙石泥浆,而苦我心智的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喷涌而来压垮我?它又在什么时间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我会是羔羊还是会像默尔索那样能够真正地爆发一次,真正地嘶吼与喷涌出地壳的岩浆?这在我的当下没有发生过,在余生会不会发生?这是一个问题。
《局外人》读后感10
在图书馆还书桌上偶遇上的一本书,以前似乎听谁说起过,但是很模糊。顺手借阅,但一读,就不可自拔。一口气看完了,仍觉得回味有余,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篇记录。
书中一开始写的都是一些平常的记录,但是从这些平常中显示的不平常让人细思极恐。我认为那是一种洞察,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上帝的平淡(文中定罪时称之为冷漠)。
我们的记录还做不到如此详实,这似乎是作家的一项技能。在狱中的一段描写让我其实感觉到,那也不失为一种锻炼的方法:因为在狱中无所事事,需要打发时间,主人公开始回忆,一开始回忆大的框架,然后是物品,再然后是细节,再然后是每个物品的框架……细节……以前忽略的事情,也会被无限的回放变得历历在目。
再能“看到”更细节具体的时候,应该是获得更多的精神上的饱满。我联想到了,冥想。虽然主人公是被动的但确实是产生了方法上的契合。
有时候反观自己,也跟主人公有相似的特质,如果也遭遇以冷漠的诉控,我能有什么更好的回应?还没有答案……
《局外人》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