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氏物语》读后感10篇(2)

关键词: 源氏物语读后感,源氏物语感悟,源氏物语心得
小淇0 分享 时间:

那个时代的女性从来没有选择,只是单纯的以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幸福,他,对我好不好,我,有没有受到大家的尊重。想来也是无奈。于是自然而然的,紫姬爱着光源氏,这位有着简直如天人下凡般外貌的男人,对紫姬是那样的体贴入微。光源氏亦是无比依恋她,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会去招花惹草,被别的女人吸引,和别的女人瓜葛。三公主的到来,伤透了紫姬的心,由于当时的风气认为不可随便将自己的不满讲出来,于是紫姬将痛苦根源压在心底,最终导致抑郁而终。光源氏虽一直都知道自己对紫姬的爱,是别的任何女人无法比拟的,可是,真的失去了,才发现远比自己想象的还要深,还要无法割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风流成性,可是他却又是似乎真的在欣赏女人,欣赏每个不同的女人,或美或丑,或才疏学浅或知识渊博。

源氏语物共分了四册,前三册讲的是光源氏,后一册主要是他的外孙匂和三公主的儿子熏,熏名义上是他的儿子,但却是三公主与他人所生之子。看到最后,好痛心。我觉得熏真是个挺痴情的男人,只是因为自己的身世,虽不为他人所知的身世,而自卑,做事优柔寡断,最终即失去了大君,也失去了浮舟。浮舟也是极为可怜,原本以为找到了归宿,可是却因为匂在暗中入室误以为是熏,而失身,内心自责,却又无法忘怀匂的光芒,啊,又是一位超美的美男子,还很会说情话。本想跳河一了百了,却阴差阳错苟延残喘活了下来,熏得知她还活着后,盼着与她相会,再续前缘,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吧,浮舟已心如死灰,剃发为尼,只想伴着古佛青灯,安静的了此一生。在得到浮舟拒绝的回复后,书中最后两句:疑虑种种之余,竟猜测:会不会有什么人将她藏在那个地方呢?其所以如此想法,恐怕是因为自己也一度曾把她偷偷藏匿在宇治山里的缘故吧。再加上右下角(全书译完)这几个字,真是无限伤感,怅惘。熏的爱情之路抑郁不得志,我都有点心痛。

当一本书,把多数人的死亡也写进去之后,便觉得,都是可怜人,可是那些女人却尤其可怜,可怜她们为情所困,也可怜她们从来都没有选择。

《源氏物语》读后感7

上学期当做枕边书,断断续续读着,前面真是让人瞌睡,直到紫姬出现才觉得眼前一亮。

出身高贵,却身世飘零如紫姬,又随了源氏那样一个爱寻花问柳的薄幸郎。实在是可悲可叹。

源氏无疑是爱上了紫姬的,但却抵挡不了命运的作弄。

最戳人的是源氏刚迎娶三公主那部分。紫姬因为感到太痛苦,生魂出窍去了源氏的梦里,源氏惊醒,披上衣服去紫姬门外等他。彼时天色未明,源氏站在落了厚厚的积雪的院落里苦等。见到紫姬,他说我在外面等了许久,身体也发冷了。我这么老早归来,是为了对你担心太深之故,这不算过失吧。

紫姬忙掩了哭湿的衣袖,和蔼地同源氏说话。

这段读来实在太扎心了,人生中究竟有多少隐忍,辜负和身不由己呢。

紫姬去世,源氏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这部少了女主角的书便黯然失色,让人不忍读了。

《源氏物语》读后感8

丰子恺:一个男人的史诗

林文月:一个女人一首歌

林先生是物哀至极,丰老去表现了一种苍凉。

林先生表现的是女人,或温婉、或柔弱、或高贵、或卑微,华丽的、善妒的、伪善的,清心寡欲、争强好胜,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林先生译的是哀怨悠长的,恰似一双幽怨的眼睛满含深情的望着你,向你娓娓道来她她她的故事,看女人们怎么在这卑微的世界生存,看男人们怎样爱怜这强权里的女人,到终了,也只是镜中观花水中望月。一念花开,一念花落。

丰老表现出的是繁华背后的寂寞,是肉吃酒林的孤独,是利益斡旋的无奈,是命运多舛的悲愤。这是一个男人的诉说,浮世绘般的经历,却似游园,唯恐惊梦。

送林先生译本的诗:月朦胧影憧憧/前世如梦人如虹;东风起,流水急,幻影依稀隔朦胧/望,归途兮渺渺/想,自由兮惘然/笑,月兮阴晴圆缺/看,花兮庭前开落/古今多少英雄事,只因看客多评论/哪有亲者哀叹苦?嗟兮,嗟兮,大风起。

送丰老译本的诗:人面桃花曾相似,景色依稀却不同。梦惊犹醉不愿醒,唯有空花泪沾襟。

《源氏物语》读后感9

(一)

比较了一下台湾林文月的译作和丰子恺的版本后选择了前者,毕竟作者紫式部也是女性,丰版太过大气坦荡,林版则较细腻。

(二)

常有人将源氏物语比作红楼梦。目前看了两章,很有些不服气。

红楼到现在约莫读过六遍,可能心情上有些偏袒。两者的相似之处的确很多:都是以描写多名女性为主体,光源氏和宝玉的地位也很接近,两本书都是包罗万象,在描写感情生活中提供了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等背景,是研究清史/平安时代的宝贵材料。书中以大量的诗词/和歌来表达感情,读起来十分缠绵缱绻。

然而两本书有着非常本质的区别。在读源氏物语前几帖的时候就强烈感受到了书中男性完全把女性当做物件来赏玩的态度,不论是自己行为轻浮还是对方有异心,都是随意地一笑置之。即使源氏对藤壶有着相当的执着,也并不妨碍他对别的女性的倾慕和怜爱,感情的真挚自然也是大打折扣。

(三)

有说法是光源氏的原型有原业平与藤原实方。那么目前来看藤壶中宫就很有二条高子皇后的影子。清少纳言也许在之后也会出现?

(四)

又看了空蝉、夕颜两篇,之前的感觉越发明显。源氏物语并没有在每个女性上花太多笔墨,对一个女人的评价无非就是性格是否温柔可人,长相身材如何,对光源氏态度如何…远没有红楼里那么多如水的心思,灵动的文采,泼辣的嬉笑怒骂。

第二帖帚木里中将的一席话,为源氏心中定下了框架:遇见一个女人,必先划分一下属于上中下三品中的哪个阶级。实在庸俗无礼得很,与寻常登徒子又有什么分别。

相对地,对每个女人用情也浅,看不到几分真心。

对六条家情人是“当其未肯迁就之初,源氏倒是走动甚勤;一旦称心如意之后,近来却不再那样热衷了…如今要他恢复当初未得手的执迷,却无论如何已经不可能了…”

对夕颜则是未知对方姓名样貌便拿歌词挑逗,之后莫名地便暗通款曲得了手(前后翻了几遍也没看出这里的前因后果)一面觉得她“不算顶标致”“不是才艺丰富的女性”,一面又觉得她和顺的性格“颇惹人怜爱”。这样的一位“常夏之华”在与源氏同床共枕时身亡,源氏也曾哭得悲痛欲绝,然而夕颜头七未过,源氏又开始与空蝉互递情诗信物,还有空想着另一位品格不高又无甚深度的女人。对比宝玉悼念晴雯的《芙蓉女儿诔》,实在是天壤之别。

(五)

源氏物语中最知名的要数若紫篇,本以为是个情真意切的故事。最开始写若紫的几笔也很有趣味。【“其中有个十来岁的孩子,在白色底裳上罩着一袭穿旧的深黄色外衣。她蹦蹦跳跳跑过来,在一群女童之中显得与众不同,可以想见成长后的姿色。她浓密的乌发向一把张开的折扇,随着跳跃的身体摆动着(その中に十歳(とお)ぐらいに见えて、白の上に淡黄(うすき)の柔らかい着物を重ねて向こうから走って来た子は、さっきから何人も见た子どもとはいっしょにいうことのできない丽质をそなえていた。将来はどんな美しい人になるだろうと思われるところがあって、肩の垂れ髪の裾が扇を広げたようにたくさんでゆらゆらとしていた。)””

“那脸蛋儿长得极乖巧,眉际有如烟霞迷蒙,随便撩起垂发的额角都有一种稚纯的美。源氏之君想着其成长后的容貌,无限欢欣地出神望着(颜つきがひじょうにかわいくて、眉(まゆ)のほのかに伸びたところ、子どもらしく自然に髪が横抚(な)でになっている额(ひたい)にも髪の性质にも、すぐれた美がひそんでいると见えた。おとなになったときを想像して、すばらしい佳人(かじん)の姿も源氏の君は目に描いてみた。)】

然而前后反复提到源氏属意这个女孩子的原因是她长相有几分藤壶的影子。“他暗觉有趣。多么美丽的一个女童呀。到底是什么人呢?如果能把她放在身边,当作那位心上人的替身,日夕欣赏,聊慰情怀,该有多好!”

这时的若紫只有十岁。比起洛丽塔也好,湄公河的少女也好,年龄都要小得多。而源氏的感情也并非那么热烈纯粹,只是拿她当作藤壶的替身,便不顾乳母的反复推脱,硬是要上前亲近。

【“源氏之君说‘现在又何必逃避我呢?就枕在我膝上睡吧。来,靠过来点儿。’”

“源氏从几帐的布幔摊手入内,触及一身柔软的旧衣裳,以及垂泻而下的头发。发端丰富的感觉令人想象极美。他握住少女的手。”

“源氏之君趁机溜进了几帐之内…一把抱起了少女,走入帷帐里。究竟存着什么心呐。大家都十分讶异,乳母更是焦急异常,可是又不能瞎叫。”

“若紫自己也十分惊悸,不知发生何事。细腻的肌肤被吓得起了鸡皮疙瘩,浑身颤抖不已。这模样被源氏之君看在眼里,只觉得无限逗人怜爱。他让少女只穿着一件贴身的单衣,然后陪着她躺下。”】

……随手摘抄几句我已经想要报警了!虽然之前也接触过日本的变态美学,但对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做这些事已经远超出我认知中的底线。在西方观念里早已属于违法的范畴了。最后源氏带走若紫的方法可以说是强行诱拐。这样一个有点畸形的邂逅,竟然成为了全书中的美谈,我实在不太能理解。

《源氏物语》读后感10

虽然我打了五星,但也很清楚这并不是一部"力荐"作品,阅读受众很有限。

因为这并不像一部常理上的小说,它并不靠情节调动情绪,不需要感伤或亢奋,而是俯视着整个世界,仿佛一直告诉着我"世间无常,本该如此",如见证着樱花的凋零,只是淡淡叹惋却未曾尝试过挽留。刚开始阅读时我甚至略感无趣,可是渐渐就像展开了一副森罗万象的画卷,如今的我欣赏着的单单是彼时日本的人文风貌,再无其他。

源氏物语就像一副华丽的画,摆在那,就在那,尽管有很多如今我们匪夷所思的情节,也并不妨碍欣赏。这也是我第一次能对一本书也这般平淡却有趣的奇妙感觉,这便是"超越时空的力量"吧。


《源氏物语》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书本里经典句子80句大全

书本里经典句子80句大全

10519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