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0篇(2)
虽然,从作者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同样受到了西方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意识和技巧的影响,但本质上他的小说是从日本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他试图以一种绚丽的民族想象,重建一种符合日本传统审美情致的现代价值体系,这一点尤为可贵。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形容川端康成作品中独特的文学之美,他的根子是生长在日本古典文学这根纤细的藤蔓上的,却并未曾因为看到西方文学之树的茂盛,而心向往之。【经过长期探索,从追求西方新潮开始,到回归传统,最终他在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坐标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他重估了日本传统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挖掘了日本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和西方文化最广泛的东西并使之汇合,继而“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中找到接合点”,从而开拓了新的领域,踏上了将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派的多种艺术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的道路。】
安德斯·奥斯特林在奖状题词的最后说道:“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5
日本文化的核心之一,是传承自汉唐文化,后经自身孕育蜕变而成的“物哀”精神。紫式部在她的不朽之作《源氏物语》中,将“物哀”这一精神发展至丰富而深刻。书中从轻浅的感慨到深刻的感伤,宏大而又细切地描绘出了主人公的整个内心世界与他眼中的世情世象,以情写事,事事含情,融情于物,万物皆悲。“物哀”精神着重在以内心的情感观照社会世相,将原本只属于个人范畴的情感提升到了对世相、自然的体悟与感受,以这种方式探寻“天人合一”的境界。继承了“物哀”精神的众多作家之中,川端康成是集大成者。
南海出版公司所出的这本精装版《伊豆的舞女》,是一本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集,其间收录了他早期与中期的一些短篇小说,并以其最负盛名的成名作《伊豆的舞女》命名。在川端康成的早期小说中,很容易就可以把握到他的身世经历对其作品风格的影响。川端康成幼年时便失怙失恃,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儿,被远亲收养。最后的依靠者祖父逝世前后的内心感受被他详细地写入《十六岁的日记》、《参加葬礼的名人》等文,文中已经可以明确地捕捉到他感伤与孤独的性格,和以内心的痛苦与悲哀为基调的川端式的文学底色。
川端康成在创作生涯的早期与中期,偏爱描写一些下层女性,着力写她们的美丽单纯与身不由己,对她们那种身陷感情之中时,本能而徒劳的辗转挣扎,他尤其感伤与垂怜。在写作《伊豆的舞女》一文时,川端康成正如文中的“我”那般,二十出头,时常到处旅行,虽然性格已呈现敏感与孤独,但心中依然保存着青年人特有的热情与憧憬,这使得整篇文章读来仿似一阵清新的初春微风拂过面颊,冷洌间夹杂着生命的甜美与活力。然十年之后的《雪国》,主人公岛村已是坐食祖产、没有人生目标的中年男子面目,而爱与美的化身驹子与叶子,那仿佛连脚趾头都是干净的清洁,与那清越到近乎悲凄的声线,都沦为了命运无常、生命徒劳的牺牲品。再十年之后的《温泉旅馆》,文中描写的几个女性身上已再难见惊心动魄的美,命运甚至连让她们邂逅倾心相爱,互诉衷肠的对象的机会都不给。一切吟咏、欢笑、哭泣、祈祷都是徒劳,其间迸发出的美丽与哀愁恰似浇了油的火焰,仿佛只是为了使这一刻燃烧,生命在这一刻最为璀璨,之后只余黑灰烟烬。一切都是徒劳,徒劳。
从这本《伊豆的舞女》摘选的各篇短文中,可以感受到川端心绪的迁延变化。越到后期,他对于人性看得越透彻,对于人生就越感无奈苍凉。他努力刻画具有“物哀”属性的人世万相,以诗化的语言与精彩的意象将感情融入事物中,使飞花落叶都能显露惊世之美。但在我看来,这种美的绽放汲取的是川端的生命活力,他将自己内心的悲凉、痛苦与孤绝凝炼成种子,用心血浇灌,从一片虚无与徒劳的尘埃一般的尘世里开出花来。可越到晚年,心力越弱,活力耗尽,《山音》中,一片萧索凄凉,有心无力。他的自戗,简直是一种宿命般的必然。
知道了结局,再回顾过往的美丽,总会有一抹淡淡的哀愁挥之不去。这本《伊豆的舞女》恰似献给川端康成的一捧追忆之花,当我们为其现时怒放而必将凋零的命运叹息时,已然进入了川端终其一生呕心沥血营造的世界,这也许是对死者最好的慰藉。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6
这个打分纯属是随大流,因为我感觉,我恐怕是上了年纪,或者是麻木了。我想是后者,因为我毕竟才23岁啊,我知道我读完应该产生一种美感,可是我却什么感觉都没有,果真是麻木,也知道是关于美好的互相喜欢,那份感觉我也曾经拥有,可是我却不知道,下次出现这种美好的感觉会是什么时候,也许永远都不会了也说不定。大脑果然是白的,它一直在休养生息,从来都不主动思考问题,要不然用日语面试你回答时也不能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真是可笑至极。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篇写的关于你经历了什么会觉得爱情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感觉写的都挺好。但是这和之前的感觉并不冲突,只是不会同时存在罢了。乌拉乌拉说了一大堆,不过就是一个从来没处过对象的大四学生的一堆牢骚和伤感。也不期待会相遇一份美好的感情,但是确实还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因为还是想知道自己以后会和谁在一起,当然也说不定会孤独一生,也是一个活法。总之当下还是提高自己,就算没人看上你,你也会变得比以前更好,这不也挺好的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7
嗯,我没读过川端康成。
其一,是我不太喜欢日本作家,除了东野圭吾这种写推理悬疑的作家,读得也很少。风格大多阴郁孤独,问题是我也没看明白到底有什么好孤独的。大概是刻在DNA里的忧伤吧。
其二,翻译腔实在是浓厚。我不否认其实翻译腔就和口音一样,有时候你完全本土化了反而失了趣味。比方一个中国人真要操一口流利纽约口音,也是不能代表国家发言的,没有中国特色。所以翻译中保留了日本文学的语言特色我也并不是特别有意见。只是,着实不喜欢这种风格。
日本文学,喜欢的人就觉得精致又孤独。我这种不喜欢的就不是很能明白到底要干什么,到底在忧郁些什么啊。
《雪国》是没读过的,先读了这本《伊豆的舞女》,其实真的还挺喜欢的。故事是很简单的故事。喜欢那种细腻的感觉,是川端康成爱上了舞女熏子,却不敢靠的太近或者不想靠的太近。有时候你可以解读为这是懦弱和孤独成习惯,但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个简单的故事美在那种小心翼翼的触碰。思慕而不追求。是有些怯懦了,但是也因为这样纯洁而美好。
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爱你但让别人替我说。差不多是这意思。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8
第一次读川端康成对他一无所知,在图书馆的一排书里,封面都美极了,我选了一本最好看的,小清新极了。《伊豆的舞女》,打开之后才发现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从《十六岁的日记》到《抒情诗》,我看的颇为艰辛,往往是看完了之后,还不能反应过来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可以说,整本书都很客观,鲜少有主观的东西存在。还有一点体会颇深,那就是作者的描写很动人。很细致,很精美。你读着文字,脑海里自然便有画面出现。有视觉有听觉,交相呼应,这种读书的感觉让我读完了它,很奇妙。作者平时肯定很细心的观察,然后以一支笔把他们描绘的淋漓尽致。在来说主题,就拿《伊豆的舞女》这篇大家熟知的文字来说吧。我只是觉得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很美好,在伊豆这样美丽的地方,这样美好的感情,让我读起来很舒服。但是,如果细究为什写这样的故事,他要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思想的时候我就无能为力了。或许心里多少有些感知,但是,让我能完全描绘出来,怕是不太行。很奇怪的一种感情,明明不很懂,但也是有一种吸引你读下去的魅力在其中。我想,等过了几年,再来读这本书,到那时,再把所思所想写下来,回过头来,再找来这篇文字,对比着看,是不是很有趣呢?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9
20岁的我,韶华风流。只身一人前往伊豆,情窦初开的芳华,却也终究无法挽留住如樱花般青涩朦胧的爱恋。随着最后的离别而永远的飘零在记忆中的年少时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美的时候遇见最美的你,那份温存的怀念与记忆应该是此生难以割舍的印记。身为大学生的我和社会底层的舞女本是身处两个世界的人,注定相逢无法凝固。可是我并没有居高临下反而用最诚挚的心来触碰彼此最本质的心灵。熏子的爱并没有说出一句表露爱意的话语,可是我们可以从一些细节里看出端倪:时常绯红的面颊,在颤抖的手里洒落的茶杯,给我一根当手杖的竹木。而我面对纯洁如雪的少女也有淡淡的邪念,给她朗读书籍,一起下棋,赤裸的挥舞着手臂,这些看似寻常平淡的小事却像涟漪一样静静地在心间荡漾,生发出爱的波澜。而再美的相遇却也有着彼此距离的隔阂,从一开始在茶馆里反过来坐垫,一次次的摆好我的木屐,也显示出在当时对底层卖艺人民的歧视。
最后我因为学校有事而告别伊豆,那没有勇气抬起的头,欲说还休的再见,挥舞在手中的白色手帕,成为了最后无比唯美又令人充满忧伤的画面。此时的我任凭泪水涌流,过去的岁月无情的变成回忆。也许最美的东西都是最脆弱的,时光中逝去的怀念总是人生里无法平复的烙印,故事完了。却带给人一抹美丽却不沉重的忧伤,仿佛樱花花瓣飘落在心上,说不出来的感觉,我们总是不习惯告别。昆德拉的这句话成为了这个故事乃至我们人生的最后注解。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0
找了很多首歌,想了到底哪首歌比较容易激发出内心潜藏着的东西来,这样的念头在脑子里徘徊了好久,终于在花了好久的时间试着调整了好多种情绪后,开始动笔。如果试着写出对川端康成的文字的观感,应该会再次体会到瞬间即逝的灵光吧,一想到这里,动力又足了一些。
这些文字柔软的、寂寞的,深入灵魂骨髓。
以我这个年纪看川端康成断是无法感受到字行间所蕴含所有的情感的。就但那些传达给我内心深处的只言片语,已经折服了我。
这本书是我大学学习中,我最爱的老师在课上偶然提到的一本书,他在说日本热海的温泉旅馆时候提到伊豆的舞女,提到送别的一幕,我似乎能想到这一幕,这是很偶然的感动。
川端康成应该是个寂寞的人吧。能传达出那么多柔软的情感,那么可以多净化心灵的思绪,他一定是珍藏了生活多年的孤寂才能对那些不经意的人和事娓娓道来。他这种情绪深深地感染着我,每当我打开书页,进入状态,就感觉自己变得好纯粹,好清净,心中一丝污染也没有。并且每当寂寞两个字眼出现在文中时我的心就不由收紧一下,他写的寂寞,是能有所感同身受的那种。这种寂寞又贯穿着人的命运,对于命运来说呢,接受悲哀或者欢喜的填充,极其细的空隙还是存在,类似烟、淡香这类事物弥散着,大概是灵魂吧?很是细腻好闻、很有意思。
腰封也值得一提。上面写: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初恋。
世界上的初恋大都美好,但我们绝大部分的人的初恋已在不知何处忘却了呢,好的或者有人寄托在几句歌词里,有人反复推敲锤炼过那段回忆忆。更可怜的却早已忘却了,在人潮的现实中挤灭了。就类似于喜欢这样的话该怎么说呢,对于这种还未生出,就已赴死的感情。在伊豆的舞女中最后一幕分明画着这样的图景,船要远去了,无法慰藉的悲伤还在淌着水,浆划过去,似乎有什么散落了。
我也喜欢川端康成的真诚,在参加葬礼的名人这篇中,他可以感受到作古之人一生中悲哀的某点。也喜欢他字的空明、幽远的意境。但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抒情字,有时很平的说,有时也带一些热情。能读到这样的字,很幸福。
《伊豆的舞女》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