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读后感10篇(2)
推荐文章
而埃莉诺依然不露痕迹地相信着爱德华,爱着爱德华,而心里不知撕裂多少回,愈合再撕裂,撕裂再愈合。埃莉诺关心着爱德华,甚至为他谋出路,毫不计较他曾经的轻薄和自私。事情总是那样不可思议,露茜这个简陋的女人终抵不住她自身的缺陷,简单终归简单,她傲娇一圈之后赢了面子,自己却绊了自己,和爱德华的弟弟纠缠抛弃了爱德华。
当爱德华再次走进埃莉诺的家门,埃莉诺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缓和局面,她的心里有一千只手在托着那个颤抖不停的心,生怕爱德华的一句话扭碎了这颗脆弱无比的心。而爱德华说,露茜和他的弟弟结婚了。埃莉诺跑回自己的房屋,背倚在门上,忍不住痛哭。爱德华没有和露西在一起!
爱德华回到了埃莉诺的身边,而埃莉诺依然爱他,就像他从来不曾离开。
玛丽安,和埃莉诺截然不同。初使,在玛丽安做出那样对爱德华的评价时,我以为玛丽安是一个很有头脑的姑娘,想必那是理性与情感中理性的一位了,然而,玛丽安在遇到威洛宾之后,俨然如同一个没了魂的无知少女,一心扑在了威洛宾身上。威洛宾离开之后,玛丽安更是像生了一场大病,走在威洛宾所在的街上,看到男人就以为是威洛宾,忽地欢喜,忽地失落。而威洛宾却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人格高尚,他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花花公子。而这一事实在玛丽安得知以后,却依然为他而憔悴,生了一场大病。
玛丽安的状态,想必是很多热恋中女孩子的状态,我们崇尚爱情的飘飘欲仙,让人沉浸于仙界的美好虚幻之中,宁愿为此沉沦一生。而这爱情的迷雾一消散,又何曾消受得起爱情这等奢侈品呢。玛丽安好比吸了一种大麻,欲仙欲死。
爱情里,我们都曾卑微,都曾迷失,我们也都向往那虚幻的美好。你可以不理性,只要你愿意为之承受一切,你所感受的没有人能为你感受,你的快乐和痛苦。没有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让你可以在爱情里如鱼得水,我们享受得了那人的好,也必然承受着那人所有的不好,只要你愿意。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而我们也没有办法去了解每一个人的所有面,我们选择喜欢一个人,很多时候都是没有理由的,我们不知道他是不是心里还有另一个人,我们不知道他是否乱扔脏袜子还不洗,我们不知道他是不是有暴力倾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会突然摔杯子甚至动手打人,我们不知道他是不是曾经骗过某个人发生不正当关系,我们没法预知的事情太多了,我们知道的事情仅仅只是表观,就像威洛宾和爱德华,都曾在人们面前是一个正人君子,而最后却都成了众矢之的,自私的花花公子。我们也没法透过其他人了解什么,其他人多半和我们一样,甚至不如我们更了解你的心上人。最重要的在于你自己,你相信的并不是那人,而更应该是你自己,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一切。我喜欢埃莉诺,即便爱德华有如此叫人痛心的过往,而埃莉诺依然坚守,依然爱,从未怀疑懊恼气愤;我喜欢玛丽安,为了爱付出所有心力。而我也一直相信,懂得爱的人,终会被爱。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7
玛丽安真的变里理智了吗,嫁给布兰顿就是理智了?在那个时候,谁都想要过安逸的生活,而安逸跟钱挂钩,我想了解的是,假如布兰顿没有钱,但是他很爱玛丽安,对她非常温柔体贴,真心关爱她,那她还会在被威洛比欺骗,然后伤心,还生病差点死掉这一系列痛苦折磨以后爱上布兰顿并嫁给他吗?或许她后来也爱上了布兰顿吧,只是,我在想,如果一个男的很有钱,但是我实在不喜欢,我是不会想同他结婚的。而玛丽安可能当时没得选择,小说没有安排更多的人来让她选择,所以只能选择他。
我还看到有网友评论,女人一定要嫁给一个自己不是很爱但很爱自己的男人。其实,我觉得吧,并没有一定要怎么样这种说法,道理它本身就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你非要找一个自己不是很爱的人来结婚,等着自己以后爱上他,那我觉得并不一定就是好的。那个时候,会有一种情况,你觉得自己压低了自己选择了他,他必须要更爱你更珍惜你,而一旦发现他有哪些地方做的不中你意,你就会觉得自己真不该这么选。他也一样,他觉得拥有了你,自然不可能像一开始那般用心,到时候问题就来了。不要总是把感情看得那么简单。如果两个人都真心相爱,都会一起奋斗,感情不轻易变化,那种选择不是更完美吗?一起成长,一起选择,相互依赖。
书里又提到埃莉诺理智,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感情,对于自己的痛苦她也是深藏起来自己难受,只因为她是姐姐,她不容易给别人增加烦恼,后来玛丽安知道了这些事,向她道歉并向她学习。可能也许因为我没她那种心态,所以我并不太爱隐藏自己的感情。难受就是难受,其实,很多感受都是暂时的,就像痛苦,它不可能伴随你一辈子啊,那也是暂时的。不过,埃莉诺倒是真心深爱爱德华,只是她是女辈,不好轻易开口。她就没那么在乎钱了吧,因为不管爱德华有钱没钱,她都爱他。
其实感情的世界里,谁最有主动权,就是那个最开始已经不爱了的那个人。一旦不爱了,内心没有牵绊,不会再恻隐,不会再在乎,那对方再多甜言蜜语也没有半点攻击力。而爱得深的那个,容易受伤。这是不管两个人是互相深爱着还是有偏差的爱着,都适用。但是,怎么控制自己的感情呢。如果你没受伤过,你就不会懂。爱对方的同时,更要爱的是自己。
约翰就很爱他的老婆,但是就算他再多的钱,他也不会停止赚更多钱的想法,他吝啬得不肯给同父异母的妹妹一点资助,他只是希望她们两个都嫁有钱人好弥补自己的遗憾。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8
当读书的年纪接近尾声的时候,也许就慢慢发现人的理智与情感就会随着年龄和阅历而转换。还记得每个十七八岁孩子的心里都似乎像玛丽安一样充满了浪漫,诗歌,忧花伤时包括梦想的强烈情感,可终究随着经历的变换,一切都会慢慢变了模样。
的确,从简奥斯丁的故事里,理智和克制是最终保持幸福的基石,从主人公艾丽诺的适度的克制和有分寸的举止中,保证了自己,家人和爱人的幸福,其中的毅力与坚强是不可小觑的。我曾一度怀疑理智的控制和感情的流露是完全两种能力,有时候冲动是因为感情上的过分强烈,因而可以得以爱人,但是也可以毁灭人。理性的控制感情,可能让自身失去很多情绪上的感受,其中包括极度的快乐和极度的失落,但是终究它只是让人停留在一个相对平衡的临界点,一个中庸的状态。感性的人也许会说,当我们回顾似水年华的时候,我们的青春是平淡的,竟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肝肠寸断的故事,那样岂不是枉费了青春。简奥斯汀,用她的视角阐释了这一观点,尽管十八世纪的英国离我们甚远,同样处于一个男权社会里,女子的地位要依附于丈夫,没有绝对的自由和开放,在这样的背景下,所有的人都会依于传统的世俗去衡量人的地位,而在此,简奥斯汀所表现出的追求,理性地对待爱情,正义,道德品行也是超凡的。
对于如今的社会其实本质上也无太大变化,对于爱情,人们也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是幸福来源于心灵,如果是真正的爱,无论理智还是感性都可以回归一点。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9
学妹最喜欢的小说,说揭露了很多人性的丑陋面。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就去了解她喜欢的小说电影和音乐,所以我就行动了,否则像我这般挑剔(懒惰)的人怎么会看评分只有7.9的小说。不过总比喜欢看无聊的杂志好一万倍。
全书基本就是在描述两姐妹的整个恋爱择偶历程,有坎坷有成长。不过整部小说的元素不外乎舞会晚会聚会,她去她家拜访,他去她家拜访,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他忽然要离去,他又不期而至,他俩订婚了吗,他俩决不能订婚,他俩怎么订婚了,不用干活都活的那么潇洒,当然了,我知道靠的是继承的财产,但是请允许我不喜欢在小说里看到那么多因为财产而生的情感纠葛。威洛比没钱还自私虚荣无节制,最后背弃真爱傍富婆,露西一心只想攀高枝,攀到哪枝算哪枝。爱德华善良怯懦没啥眼界却又无比固执,违背母亲意愿被逐出家门,朋友设法帮助他让他和露西过上好日子,约翰夫妇希望俩妹妹飞上枝头变凤凰就更不必说了。所有这些更像是街头巷尾八卦的那些生活琐事,缺乏感染力和生命力,无法直击内心。倒是姐妹俩的性格着墨很多,姐姐一直的理智隐忍克制,妹妹初始的率性感性理想化到后来的成熟稳重,但是对白冗长(我懂,英国人吵架的时候都像是在读莎士比亚),尤其姐妹间的对话总是说教,再加上最后的结局总给人一种童话故事或者动画片的感觉,毫不夸张的说,冰雪奇缘是这本小说的缩略版。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10
1、爱丽诺:她心地善良,性格温柔,感情强烈,然而她会克制自己。
2、对她来说,只要爱德华看上去和蔼可亲,对她女儿一片钟情,而爱丽诺反过来又钟情于他,那就足够了。因为财产不等而拆散一对志趣相投的恋人,这与她的伦理观念是格格不入的。
3、“我怀疑,”爱丽诺说,“爱德华为了避免一种形式的装模作样,结果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装模作样。他认为,许多人喜欢虚情假意地赞赏大自然的美丽,不禁对这种装模作样产生了恶感,于是便假装对自然景色毫无兴趣,毫无鉴赏力。他是个爱挑剔的人,要有自己的装模作样。”
4、威洛比:因为我当时还不懂得什么是爱情。但是我后来懂得了吗?这很值得怀疑,因为假若我真的爱她,我会牺牲感情而去追求虚荣和贪婪吗?再说,我会牺牲她的感情吗?可是我偏偏这样做了。我一心想避免陷入相对的贫穷,其实,有了她的恩爱和友谊,贫穷一点也不可怕。如今我虽然发了财,但是我失去了可以给我带来幸福的一切东西。
5、威洛比:我爱玛丽安,而且我深信她也爱我——可是这都不足以克服我对贫穷的恐惧心理,不足以克服我贪财爱富的错误思想。
【读后感】是否该理性对待感情
若是论情节,和《傲慢与偏见》相比,我更偏爱《傲慢与偏见》,它的浪漫氛围更浓些,更能满足恋爱的少女心。但既然《理智与情感》的主题是克制,那我不妨也理性些。
这篇小说主要是围绕爱丽诺和玛丽安的爱情路程来展开的。简奥斯丁通过对比她俩的爱情观,以及当爱情遭到背叛时她俩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爱情虽然是不理性的,但我们要用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它。
爱丽诺和玛丽安均是达什伍德夫人的女儿,她俩的爱情路程岂止坎坷。爱丽诺与嫂子的弟弟爱德华相爱,但没想到这段爱情既得不到嫂子和未来婆婆的祝福,也遭到了爱德华的背叛。原来爱德华早年由于年少无所事事转而投向了情情爱爱。他恋上了露西,一个无知媚俗且善于阿谀奉承的女人,且轻率地与她订了婚。当爱丽诺得知露西与爱德华的关系后,她很震惊,但通过分析爱德华的表现,起初她认为这是露西的一厢情愿。但后来他俩的关系得到证实,她内心是痛苦的。但此时玛丽安也还未从失恋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她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将苦楚压抑在内心深处,表面上仍需装做若无其事,以免影响到玛丽安的情绪,给她带来更多的打击。幸而后来,当爱德华与露西的订婚消息被他姐姐和母亲知道了。她俩大发雷霆,极力劝阻。但爱德华不愿做个背信弃义的人,即使露西人品不佳,他也不愿意这样无情地抛弃露西。眼看劝说无效,费拉斯太太没收了他的财产,将财产转给爱德华的弟弟,并且与爱德华断绝了母子关系。从此,爱德华成了穷光蛋。而露西后来也抛弃了他,在结婚前投向了他弟弟的怀抱。这解放了爱德华,也解放了爱丽诺。他立即向爱丽诺求婚,从此他俩过上了贫穷但美满的生活。
爱丽诺的理性不仅表现在她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坏情绪地不适当流露,也表现在她对情感的节制上。当玛丽安和母亲一致认为她和爱德华能很快结婚时,她却说“她需要有更大的把握,才能让玛丽安确信他们是相互钟情的”。她是喜欢爱德华的,但是对于爱德华的情感,她却不是很有把握,尽管旁人都看得出来他俩互有情意。所以,她决不让自己的情意肆意蔓延。她说:“在没有彻底摸清他的真实思想以前,我想自己还是不要纵容这种偏爱,不要以想象代替事实,轻信妄言。”这确实很谨慎。投入越多,伤害也越大。但这种节制是否可取呢?难不成因为怕受到伤害反而需要掂量着去爱人吗?这压抑着自己的感情不是更痛苦吗?既得不到,也不敢去追求。所以我并不欣赏爱丽诺的这种节制,我反而更喜欢玛丽安的直白奔放。
与爱丽诺相反,玛丽安是个洒脱的人。她从不克制自己的感情,讨厌就是讨厌,喜欢就是喜欢。她无法像姐姐一样看场合克制自己的情绪,或者是为了礼节而去迎合自己讨厌的人,去客套。这么一个直白热情的人,当她遇到爱情时,也是不会克制的。对于威洛比,她把整个心都给了他,表现得热情如火。但是这种不节制的感情也让她后来受到了无情的打击。威洛比的背叛对她来说就是晴天霹雳。她哭泣,她茶饭不思,整个人如死灰般,而且跟相恋一样,她也不克制自己的悲伤。所有人都见到了她的悲痛欲绝,都知道她被威洛比伤害得很深,也就原谅了她的无礼。她让自己沉浸于悲伤中,一点都不想阻止这种悲伤的情绪,以致于病了好久。
但是,很显然,简奥斯丁并不欣赏玛丽安这种奔放的情感。在后来,当玛丽安得知姐姐也被背叛,但却因为要照顾自己而一直隐忍着伤心情绪时,她反省了。她向姐姐保证,“我已经订好了计划,如果我能坚决执行的话,我就会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改变自己的脾气。这就不会再使别人感到烦恼,也不会使我自己感到痛苦……我也可以文质彬彬、宽宏大量地讲讲礼仪客套,履行以下生活中的繁文缛节。”
或许不顾场合地过分流露自己的情绪是自私的,但是,为了避免受伤而抑制感情同样也是自私的。因为你保护了自己,却伤害了对方。对于相爱的人来说,爱意的流露最能滋养感情,也能让双方得到最大程度的快乐。恋爱中,假如只有一个人在默默地付出且他的付出得不到反馈,那么他会怀疑自己,怀疑这份感情。在这种情况下,单方面的感情抑制反而使得最应受到保护的感情流失掉了,这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在《傲慢与偏见》中,卢卡斯小姐曾说:“将感情埋藏得太深有时是件坏事。如果一个女人掩饰了对自己所爱的男子的感情,她也许就失去了得到他的机会。”所以,虽然说付出越多,可能伤害也越大。但是至少在付出的时候,我是快乐的。当一段感情真的不幸结束时,我希望自己的心情是不后悔,而不是庆幸。
小说中,还谈到了感情与贫穷的对抗。威洛比为了避免贫穷的生活而牺牲了玛丽安的感情,但财富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期的幸福感,反而更加痛苦。古今往来,贫穷一直是爱情走向婚姻的拦路虎。多少人因惧怕贫穷的生活而牺牲掉了自己的感情。假如一个人所追求的幸福是物质的安稳和满足,那么贫穷确实可怕的。但我一直认为真正深沉的爱情是能够给人以勇气和自信去对抗物质世界的贫穷而获得心灵的平静与满足。幸福与物质的满足有关,但这并不是快乐的根源。幸福的根源在与自己的内心。当内心得到满足的时候,当内心是快乐的时候,那么我们所见到的这个世界也是快乐的。但前提是要有信心和勇气去放弃和选择。
总的来说,《理智与情感》仍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到底在面对爱情时,我们该如何对待?是像爱丽诺一样理性,克制自己的情感?还是像玛丽安一样奔放,毫无顾忌地付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理智与情感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