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读后感10篇

关键词: 读者读后感,读者感悟,读者感想
小淇0 分享 时间: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读者》读后感,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读者》读后感1

梁文道不亏是华人时间年轻一代公共知识分子中阅读数量数一数二的人,不然也无法主持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这档节目。

梁文道的书《读者》可不像杂志《读者》一样,当然,虽然题目是“读者”,其实并不是讲大众读者。而是从以他为读者的角度,从各个方面,引出一位作者或者一本书,通过书再来讲述道理,发表观点,有点“六经皆我注”的感觉。

他的阅读面却是宽泛,不管什么专业的书,都能指点一二,其中占有最大篇幅的,居然是足球,想必是在06年世界杯期间写的专栏文章。有此可见,梁文道必定是个球迷,哪怕不是个铁杆,也比一般人关注得多。

不过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会有点失望,他们看到书名,对于书的内容已经有一定的期待,但这么多关于足球的文章,可能并不感兴趣。对我来说,就稍微有点失望。我喜欢足球,当然算不上铁杆球迷,最近更因为不敢晚睡而少看球了。对我来讲,足球当然是看的,或者是关于足球的评论。至于足球周边的东西,实在是兴趣缺缺。

道长你可得加油啊。

《读者》读后感2

诸君别误会,此《读者》乃梁文道书话集,非彼杂志之《读者》。谈起阅读,

梁文道是我经常会提起的一个人,很多喜欢他的人都喜欢叫他“道长”,我则喜欢称之为“文道”,有一种老朋友之间的亲切感。

“爱屋及乌”是人们很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我身上似乎表现得更为明显。读书、听音乐、看电影,对于喜欢的作家、音乐人、导演或是演员,我往往都是按图索骥,试图去了解他所有的作品以及相关的一切。这种“爱屋及乌”会变现出一种流动性,木心先生说知与爱呈正比。没错,有些人,在了解了他作品以后再去反观其人,仿佛与他相关的一切突然间都被施了魔法,光彩夺目,甚至连长相,之前的其貌不扬也会被风度、气质等取代。梁文道,在我心中就是这样一个人。

最早知道梁文道,应该是源自凤凰卫视窦文涛的节目“锵锵三人行”,顺便说一句,“锵锵三人行”是我看得时间最久的节目,也是到目前我最喜欢的节目。梁文道是该节目的常驻嘉宾之一。他的观点往往能有拨云见日的效果,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独特,言谈之间印证了那句老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尽管在种种场合,梁文道自谦“知道分子”,但从谈话文章中确能看出其阅读面之广、阅读量之大。他主持凤凰卫视的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达八年之久,每周五期,推介的书有千余本,光这个量,就是多少人一生都难以望其项背的。诚然,阅读量并不说明问题,理解力、判断力、思考力才是衡量一个人读书是否有效地标准。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梁文道在其时评集《常识》和《关键词》两本书中都做过正面的展示,大家若读过,心中自有分寸。

这本书话集《读者》是我读梁文道的第七本书,前六本包括了前面提到的《常识》《关键词》《我执》还有《味道》(三册)。这本书读得很慢,并非其内容生涩隐晦,主要原因是作为一本书话集,其中提到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我闻所未闻的,不了解,是制约我阅读速度最重要的原因,同时,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本书包含的书可以认为是梁文道的私人阅读书单,这份私人书单给了我两个启示:一是明白了自己的局限;一是去省察阅读的意义。梁文道在本书卷末的《跋目录》一文中提到了“目录学”,说“古人治学,先窥目录,为的是弄清楚每一本书的位置,在茫茫书海里头确定方位,度量远近。”“当然这里所讲的目录不是每一本书前面都一定要有的篇次导航,而是记述诸书书名和要旨的那种书目。”“读书先读目录”,才会“很清楚自己站在哪里,走了多远,前面又还有多长的路”,“所以我猜测传统的读书人应该是要谦虚的;目录在手,他明白自己没见过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正如前面所说,这本可以看做作者私人书单的作品,给了我这样一个冲击,时时刻刻保持谦卑,铭记自己的局限。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套用孔子的话,把“学”换成“阅读”来理解这句话也可以。到了我这个年龄,(听上去好像很老,其实没多老)阅读这件事变得简单同时也变得复杂了起来。说简单,是再也不需要为了作业、考试、升学去痛苦地读那些不愿意读的东西,读不读,读什么,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自由。这在苦于学业压力的中学生看来是多么值得羡慕的事,但事情往往是他们羡慕我们的时候,我们更羡慕他们,宁愿起早贪黑再来一次。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一些年后,褪去了学校的稚嫩,了解了或是熟悉了社会的一些规则,还未到“不惑”之年的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充满着疑惑,层层迷雾笼罩在周围,需要探路灯。在他人,可能有什么灵丹妙计,在我而言,最好的探路灯可能就是阅读。这也是我说这个年龄阅读又变得复杂的原因,它关切着当场下的处境,关切着如何自处,如何在迷雾笼罩的小路上踽踽前行。

《读者》读后感3

暂且就算读完了吧,断断续续读了半年,越读越慢,目前还剩几篇没有看.最开始真的很喜欢这本书,给了5颗星,渐渐的看到后半场,越发觉得这个看书写评论的职业真的挺没劲的.因为,阅读本来是件充满乐趣的事,可一旦成了职业,并且这位职业人有了名气,那读什么不读什么说什么不说什么恐怕都回归到了社会的问题上去,渐渐的也就变得没有趣味了.能够坚持看自己的书说自己的话固然是好,可是这种精神实在难以在现实中实现,所以,梁文道大概对一些被迫读的书也觉得颇无奈颇无语的,可是又不说不行,偏偏又不能尽着本性的说,于是便有了几篇看的索然无味的文章.无意伤害谁或是激怒谁,纯属个人浅薄的意见.一个萝卜蹲了一个坑,萝卜是个好萝卜,坑也是个像模像样的坑.

:还是很喜欢他,对有些问题说得犀利读得痛快,对有些人说得圆滑读着有道理。

《读者》读后感4

集玩家之语于己身,给灵上予读者以心的感悟。内容贯穿古今,以古代的逸事,现代名家的语录,中外趣闻,让人了解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丰富读者的阅读面。

梁晓声在复旦开讲座时,也曾对其有过很好的评价。其中不乏各种名家文摘,老舍,契科夫,莫泊桑,鲁迅等等,很多传递正能量,幽默感十足的作品收集在里面,这里面一些内容挺适合一些写作初习者给予了许多学生很大的帮助。

我自己较为喜欢的是书中的一些古今中外的趣闻,逸事,这个即是在无聊时解闷的良药,也是增加见识的好途径,给自己的生活增加更多乐趣,更多古代皇帝,大臣不为人知的趣事展现在你眼前,让你了解古代;许多古代才子互相对对子,取乐,引出一段段佳谈,名流千古,也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受益匪浅的启迪,或许可以受益终生。不断地充实我们的生活。

书中还有不少心灵鸡汤,以及一些以自身为经历来对当今社会进行评判,,抛开那些不良影响的,也不时带给我们一些震撼,一些鸡汤帮助我们解开一些心灵上的结

它叫作《读者》,是一本较为普及的刊物,它可以说是伴随着许多人的童年,拥有着各式各样的好评,但也饱受争议。

这本书里面的一些正能量纪实文学和各类小故事,小段子,应该是最为人诟病的一部分。其中大多数是发表一些社会感人故事,但有些并无在电视,新闻上发现过,其真假不知是否经得住考证,我觉得其真假性实在让人不太相信,我觉得这或许是编辑的一举两得;《读者》的一些小故事篇幅较短,也是真假难辨,但其也经常被拿来当成作文考试中的事例,实在不敢苟同。

读者中第34页的笑话时常是小孩子的最爱,其要适应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实在不容易,还要在一页纸上专出版各个笑话,实在幸苦编辑。

《读者.》已出版许久,其受的评价褒贬不一,人无十全十美,书亦是如此,其应该经得住评论和诟病,发展好的,削减差的,以带给读者更好的刊物。

《读者》读后感5

其实这是一篇写给自己的警示书,与对本书的评价几乎没有任何关系。

很久没有写读书笔记,直到闺蜜问我最近读了什么好书,我竟一时答不上来。好像读过的书就像吃掉的东西,随着新陈代谢走掉了,除了徒长几斤肉,什么都没留下。这和《读者》中提到的那个老教授的故事——一个人读过的书构成了这个人的世界——实在有点相悖。所以逼着自己把读过的内容回忆起来,希望它至少成为一部分的我。

《读者》中最让我感动的故事,就是那个老教授的故事了。他去世了,他的世界却依然留在那里。正如书中所说,达官贵人都不愿意展示自家的藏书,因为那样会暴露了隐遁的自己。也因为这个故事,我理解了历史上的书痴,凭什么要用那样的精力,修建藏书阁,豢养书官,其实在保护这些书的同时,他们也在保护自己的灵魂。

读什么,就是什么。

这句很像是森马的广告词,但深究起来,却比广告词更有深意。特意查了一下古代的秀才都读什么书,大多回答是四书五经之类的。我估摸着也是如此,读同样的书,他们才有了公共语言,才建立起以知识为技术壁垒的清高范儿。而现在,遇到相见恨晚的人,深入讨论,也许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气场相合,其实正是读了相似的书的结果。一个朋友说美国文化,“你不是nativespeaker,永远都融不到人家的文化里去”。这评价让人绝望,但究其原因又发现不无道理:大家从小读的书看的字儿都不同,两种灵魂当然是越大越难互相理解了。

关于读书的无底洞。

这一点,我和几个朋友都有感觉。正如梁兄所说,读到一些东西,就好像看到了冰上浮出水面的一角,要想了解得通透,就会发现越刨越深,没有尽头。而读书人,大多是在这样的好奇驱使下,溺死了自己。但世上总有没有答案的问题,所以会驱使我们不断地追寻下去,即使在追寻的半道上翘翘了,也不枉这一路越走越明白的旅程。所以劝自己,还是好好挖吧,即使知道是个无底洞。

最后,给自己一点建议。读书还是记笔记吧~否则,刚刚充盈起来的自己,又被时间掏空了,一点一点漏气。。。

《读者》读后感6

其实我读的书真的不多,自小似乎也不是那种会看床头书的孩子。虽说家里的名著放了不少,可老实讲四大名著我到现在还没有碰过(当然你不一定要碰这些书)。

所以,现在手捧着一本书,我还是会想着,我读着它干什么,它能够给我带来什么?这样想可又是十分地矛盾,因为我本就反感大众书店最显眼位置摆满“成功”字样的功利书籍。

那我早该知道读书只不过是一种享受,就好比你听一首歌,看一部电视剧一样,如此而已。詹宏志在一个访谈中也说了“我很少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想到他的用途。”

说我想太多,确实是这样吧,我还在寻找一种能够让我放空心灵的东西,可知我许久没看电影,事关我总觉得看完一部电影,就要像豆瓣那些文艺青年一年写出1000字以上的赏析才算吸收了一部电影。我觉得我失去了很多应有的乐趣。

那我看完梁文道的《读者》和看过詹宏志的访谈后,应该对这些问题会有一个更加清晰地认识吧!

《读者》确实就是一本有趣的书。

你可以在书中一览文道一辈痴迷的读书人的生活,看看他们读书的姿势,读书的顺序,还有读书的工具。梁文道说到他一直幻想着有一个普特南打造的书梯,哦,你读过后才知道读书人的追求。然后再看《你读过<红楼梦>吗?》,他又说原来他可以在没有读过一本书的情况下,把这本书介绍得头头是道。而有一种学问就叫做“书皮学”,譬如他说到有一段时间深奥难懂的《词与物》成了法国地铁里人人必捧的一本书,而那只不过是一种虚伪的假装而已。法国人可能会把书的标题大大地亮给你看,以伪装自己的高贵,而美国人又可能会故意把书皮包起来,因为他看的极有可能是一本黄书。他关于经典的看法也很好笑,他说经典就是人人拿来引用但是却从未有人看过的书,这种程度上讲,经典仍然可以作为一本新书拿来看。

然后他又说到村上春树,在《关于跑步,其实我想说的是》里发现,这个畅销作家每天都要坚持跑马拉松,多年来一直如此,而介绍村上春树的这一篇里面,也让我觉得,作家原来并不是那么自由散漫,村上春树每天早上五年起来要先伏案写作五六个小时,梁文道也说“假如一个作家不能无愧于心很踏实地告诉比尔‘我的工作就是写作’,他多半不会是个好作家”。

105222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