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读后感满分作文
《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最后一课》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下面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最后一课读后感满分作文,方便大家学习。
最后一课读后感满分作文1
读罢都德的《最后一课》,犹如亲身经历了这非比寻常的一课。书中的小弗朗士在都德的笔下栩栩如生,一如我们邻桌调皮捣蛋的小男生。
这篇文章,记录了沦陷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校因为普法战争法国失败而被迫关闭的事情。整篇文章中,都德并没有去广泛地谈自己的祖国如何之好,沦落敌国如何之痛。他只是从细微处入手,借助了小弗朗士的视角,以一个孩子的口吻,以一个孩子的心去感受丧失祖国的哀伤。
一开始,调皮的小弗朗士惧怕考试、总想逃学。但当他知道了自己的家园已经沦陷,这已然是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开始了后悔,开始了难过。开始为以后再也不能学自己的母语——法语,而感到深切的痛苦。文章很纯朴地写出了一个小男孩从拥有到失去祖国的心路历程。从一开始的懒散到最后的哀伤,一个孩子在失去祖国时萌发的爱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而韩麦尔先生最后书写的“法兰西万岁!”也深深震撼着大家的心,一笔一划中饱含着作者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和爱国的法国人民一样,中国人民也同样品尝过亡国之痛,也同样有着爱国之心。老舍先生与郑振铎先生笔下中国版的《最后一课》,虽然都是以老师的视角去诠释人们爱国、爱民族的精神,但给了我同样的感动与震撼!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里,向来不讨厌下课铃声的瑞宣,却在最后一课上不知道要说什么才好。瑞宣一直都将课讲得很好,哪怕是他上的第一堂课,也没有露出一点紧张。然而在这最后一课上,他却忍不住颤抖。话到口边却又说不出来。他在犹豫:到底应当安慰自己的学生们,还是应该去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到底应当告诉他们抵抗敌人,还是应该劝告他们忍耐呢?瑞宣一句话也说不出口,看着学生们,他也开始反省自己。然而,他终于还是什么也说不出,只得宣布了下课,头也不回地走了。他对于国家的爱与痛,已经深刻地体现在他内心的挣扎上。
而郑振铎先生文章中的“我”也是一个教员。然而“我”却与瑞宣不一样,“我”只是想用最后的时间来告诉学生们最多的东西。“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这是学校下达的命令。然而所有人却都不去想这个,这些默默无言却坚定的人们,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敌救国,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不作“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地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因为中华民族是个不屈的民族,我们默默无言,不表示我们懦弱,那是火山爆发前能量的默默积攒。正是这些默默无言的勇士,让我们坚信“最后一课”只是暂时的!
三篇文章中,都德用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孩子对于国家的爱;老舍用精细的文笔去描绘了教员瑞宣在家园沦陷时面对学生们的踟蹰与对国家的悲恸;郑振铎以一个老师的身份,去表现了自己在最后一课上希望学生们能多学习知识的愿望。
三位作者身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书写不同的《最后一课》,却让我感受到了同样的爱——对于自己的祖国、对于自己的民族的爱!因为这份植根心中的挚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才不会被强暴征服!这种爱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老少,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大爱之无疆!
最后一课读后感满分作文2
初中语文第二册选编的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土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力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憎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讲义又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厌烦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读完这篇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小说,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难道从这个故事中能不有启示吗?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包括阿尔萨斯小镇上的村民,都怀着极大的民族义愤来到课堂上,参与到这庄严而神圣的活动中来、使得课堂气氛凝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焦点上。韩麦尔先生面对这些平常不关心孩子学习的只顾自己干活村民们和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今后再没有权力学习自己语言的孩子们,激动的情绪就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了。虽然小说中没有详细的描述,但可以想象得出,他最后一课的讲解是充满了对法国、对法语的真挚的热爱之情,饱含着对民族语言深深的眷恋之情,一定是感人至深的。
因为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他面对的严酷现实是他始料不及的,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来,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但花失去生养他的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而且格失去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下去的纽带——本民族的语言。一种懊悔、愤恨、失落、茫然的复杂情绪,一股脑儿涌上了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如此冷酷的现实,小弗郎士突然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之心在此时此刻也表现的那么强烈,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他眼里的一切都跟“祖国”两个字紧紧地不可分开了。这时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都学好。
从小弗郎士思想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情节之中,我们应该从中受到一点怎样的启迪呢?我们常说学生是学的主人,是主体。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只要讲好每一节课,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心灵深处的激情,使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把学习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鼓足上进的风帆、乘风破浪不断向着新的高峰攀登。
最后一课读后感满分作文3
五千年的中华历史,造就一颗璀璨明星——汉语。汉语,酝酿着中华子女爱国情怀。正如法兰西的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他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祖国解放的坚定信念,正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像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在普法战争中,阿尔萨斯省被迫割让给普鲁士。小弗朗士生活在阿尔萨斯省,是一个淘气调皮的小孩。但是,在听到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认真投入;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宝贵珍惜的时间,全神贯注;“最后一课”,镇长、市民都专心致志地听讲。每个人都认真反思了自己过去的失误、不足,对祖国深深地忏悔、祈祷:“法兰西万岁!”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忠诚而坚定不移的精神,让我陷入了沉思:
难道非要等到亡国的那一天,我们才肯学母语?中华民族,也曾是落后落魄的“公家”,但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甘于落后、不甘于挨打,谨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握紧同胞彼此的手,咬紧牙关一点点坚强的爬起来、伸直了腰杆。当时对汉语知识的渴求、珍惜以及全国读书的浓烈气氛,为中华民族的日益强盛奠定基础,让我们越攀越高,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但现在的太平、强盛岂能作为我辈不学习汉语的理由?其一,中国古话说“居安思危”,不掌握基本语言,如何发展科技?还能守住“常任理事国”?再者,母亲河黄河所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奋斗意志和不屈信念,岂能与我辈丢弃?
为何不学好汉语?一,随着时代潮流,汉语精确度高的优势极大发挥,趋向于国际语言的地位,掌握它就是掌握国际文化;二,身为中国人,不学好汉语,你不觉丢脸?据调查,百分之八十的中国人会写错“再接再厉”这个词,令祖国母亲膛目结舌。若是外国人问你“鳞次栉比”怎么写,你左推右卸,扭扭捏捏,岂不是一国际笑话?三,汉语是我们的交流方式,一切雄辩、讨论都以他做基石,一切表达、沟通都以他为媒介,不学好汉语,比口吃都严重。光是这三理由,贴近生活实际,就不允许我们学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