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读后感300字五年级(十篇)

关键词: 攀登者读后感300字五年级,攀登者,读后感
小淇0 分享 时间:

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攀登者读后感300字五年级,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攀登者读后感300字五年级(十篇)

攀登者读后感300字五年级篇1

《攀登者》讲述了在没有高科技支持,没有先进装备护航的情况下,中国登山者们在全世界望而却步的珠峰北坡,用血肉之躯,铺就登顶之路,他们搭就“中国梯”,为世界打开通道,他们告诉世界,创造人类第一次,这就是攀登精神!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灵魂。当前,我们正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最关键的就是要“学”在实处,还要“干”在实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初心使命”,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做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能让人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信念。正是有了这种泰“攀登精神”,才不怕山高坡陡,不惧道路崎岖,向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无论在多么恶劣与被动的境遇中,中国共产党人前进的脚步始终未曾停歇。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聚起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从此,泱泱华夏、烈烈神州,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近百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每一步发展变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顺应人民生活的需求,让自然与发展同步,人类与山川共荣。这走过的每一步,都是那样的实实在在,那样的坚持不懈。

攀登精神是党员干部的目标。当下,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勇敢追梦的新时代,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是执着的追梦人。我们,为赶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成为了新时代的见证者、开拓者、建设者而自豪。我们只有团结一致、不懈奋斗,梦想才会照进现实,“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才会为我所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望魏巍泰山,听松涛澎湃。在民族复兴的路上,我们都是扛着重担的“登山者”。此刻,怎不心潮起伏?面对祖国的发展,人民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虚度韶光,还有什么理由不像泰山挑夫那样去奋斗呢?“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只要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就要立即“干”,脚踏实地地“干”,持之以恒地“干”!新时代东风劲吹,登山者岂敢懈怠?让我们饱蘸追梦的激情,做一名新时代的“挑山工”,实实在在地“走”,走出人民幸福的大道;勤勤恳恳地“挑”,挑起民族复兴之重任!

攀登者读后感300字五年级篇2

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方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珠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

从1960到1975,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

那么冷冽的风雪,气象专家多次建议停止攀登,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要靠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

终于登顶了,终于留下了影像证明。这个“终于”来之不易。看到预告里“为国登顶”这四个字我挺骄傲的。真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很自豪。

《攀登者》中登山运动员凭借着惊人的勇气、智慧和毅力,以搭人梯的方法创造了奇迹,他们在极其严寒和饥饿的条件下忍受着冻伤的巨大困难,成功的让五星红旗飘扬在了珠峰之巅。

现实生活中,中国的登山者在珠峰搭建的“中国梯”,让后来许多国家的登山队员顺利登上世界最高峰的。然而,几名登山队员也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部分登山员因严重冻伤做了截肢手术,落下终身残疾。就是他们的团结拼搏无畏艰险,映照着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希望这种精神,也在孩子们的身上继续传承下去。

攀登者读后感300字五年级篇3

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春华秋实,70年不屈不挠,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闪耀在天空,它承载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10月12日下午,东方国际广州箱厂开展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及部分管理人员观看影片《攀登者》。

影片讲述了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然而因为雪崩登山队员五洲不得已丢掉了摄影机。就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这次登峰甚至不被国际认可。从1960年到1975年,中国的攀登者们遭到了15年的质疑与屈辱。第一代的攀登者们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向着世界第一高峰发起冲击。1975年第二代攀登者顶着凌冽的风雪攀登架设“中国梯”,雪崩袭来被吞噬淹没或跌入山谷,山间缝隙甚至需要登山队员冒死纵身一跃......终于登顶了,终于留下了影像证明并精准勘测珠峰的“中国高度”。这个”终于”来之不易。

这不仅仅是一次攀登,更是对国家主权捍卫的使命,对祖国热爱的态度。攀登精神已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已扎根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深处、已成为激励每一个中国人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团结奋进的信心和勇气。观影结束,大家纷纷表示登山队员的团结拼搏无惧艰险,映照了中国人永不言败、砥砺前行的精神,我们会把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并把它带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中,勇于攀登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意志努力奋斗。为“寰宇高度”架设“东方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拼搏。

攀登者读后感300字五年级篇4

电影《攀登者》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剧中197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攀登珠峰,电影《攀登者》就是以此为背景,讲述方五洲(吴京饰)和曲松林(张译饰)在气象学家徐缨(章子怡饰)的帮助下,带领李国梁(井柏然饰)、杨光(胡歌饰)等年轻队员再次挑战世界之巅。完美呈现出那个年代登顶珠峰的巨大意义,意思是指特定国际国家历史背景下成功登顶于国于人民的意义,很好展现出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而体现出来的中华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团结奋斗精神 ,民族团结精神, 无畏艰难险阻, 勇往直前的精神。

剧中穿插着徐缨(章子怡饰)和方伍洲(吴京饰)的爱情故事,谈了一段跨越岁月的恋情。吴京形容两人在片中的关系就像《泰坦尼克号》里的杰克与露丝的相知相守。

登山不是率性而为。拍完《攀登者》,吴京对于登山这项运动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他认为,登山是自律的过程,“在登山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去检验自己,你到达什么程度必须干什么样的事情。可能一只没有烤干的袜子,一个没有绑好的冰爪,就会带来生命危险,所以,登山是一个特别律己的行为,而不是率性而为的一项运动。”

你要严格地考核自己的控制能力,一切以不超越自己的极限为原则,一定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山永远在那里,要懂得保护自己。

同样是爱国主义题材电影,我支持《攀登者》,全剧下来,看得我热血澎湃,走出剧场时,听旁边的孩子说没想到登山居然这么危险,不过看到最后中国登山队员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插上中国国旗,记录下珠峰的新高度时8848.13米,都说为中国骄傲!

攀登者读后感300字五年级篇5

《攀登者》讲述的是为弥补1960年中国登顶所留下的遗憾,1975年,由“一代攀登者”方五洲(吴京饰)、曲松林(张译 饰),“二代攀登者”徐缨(章子怡 饰)、李国梁(井柏然饰)、杨光(胡歌 饰)两代攀登者组成的中国“最强攀登联盟”,举国之力,向珠峰发起冲顶挑战。

在攀登过程中更是不断遭遇各种难以预测的危险时刻,多次命悬一线。在种种困难面前,众人未曾妥协,选择团结一心,带着向死而生的攀登精神,奋勇向前,展露骨子里坚韧不拔的民族气节。

“不到长城非好汉,登顶珠峰真英雄”方五洲和他的队员们正在前行,登上去,活下来,让世界见证中国奇迹。“冲顶中国高度,攀登永不止步”一步一步的向前,他们在挑战人类极限,他们在书写中国辉煌。山高绝顶人为峰!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么它的颜色一定是中国红。

这是一种坚持,一种信仰,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春华秋实,70年不屈不挠,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闪耀在天空,它承载了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为了共同的信仰,多少人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这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让我对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懂得了爱是一种力量,爱是一种承担,爱是一种荣耀,爱是一种回报,爱是一种奉献……今天的我们更要向爱护生命一样,爱护五星红旗,因为它神圣不可侵犯。接过长辈的旗帜,树立远大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攀登者读后感300字五年级篇6

今天,我观看了电影《攀登者》,这部电影网上议论纷纷,大家无比期待,就连品味刁钻的吴枫枫老师也极力推荐。

整件事情要从1960年的中国说起,1960年,国际登山界对珠穆朗玛峰属于中国还是尼泊尔产生了争议,并称:“中国没有登上过珠峰,凭什么说珠穆朗玛峰是中国的?”于是,中国为了珠穆朗玛峰的归属权,组建了一支登山队。在登山过程中,不幸遇到了雪崩,为了挽救其中一位登山队员,丢失了摄影机,虽然最终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却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不被世界所承认。时隔15年,中国登山队再次向珠穆朗玛峰进发,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并测出最准确的高度8848.13米!

首先感动我的是影片中曲松林的那一句:“换作我,我死都要把摄影机留下!”这句话是在方五洲救起曲松林,而放弃摄影机后曲松林所说的。这表现出了曲松林为了捍卫祖国尊严而不惜任何代价的崇高精神,就算是用生命作为代价,也不能让中国颜面尽失,在其他国家面前抬不起头来。

其次感动我的是李国梁,主动请命当队长。虽然他是首次登山,并没有太丰富的经验,但他依然愿意背负重任,掌管摄影机并担任登山队队长,为祖国争光。

《攀登者》这部影片向我们宣扬了充分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国家荣誉而勇攀高峰的精神。

攀登者读后感300字五年级篇7

爱情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可能是朝夕相对的甜蜜,也可能是生离死别的不舍,但究其根本,都是彼此认同、相互期盼回应。70后成长到及笄与弱冠之龄时,大多处在中国跨越了艰难时代而欣欣向荣的时刻,遑论在繁荣富强中成长的80后与90后。所以,我们很多人对“奉献”的感受,始于“养儿方知父母恩”,对爱情的认知,来自“陌上少年足风流”。

但是经历过创业以及创业过程中共同承担责任、经历磨难的团队,对于为了追寻共同的理想而奉献自己,一定感同身受——只因都是过来人。不同于军警队伍的纪律、服从,这种源于爱情的奉献精神是无需教导而自发产生,并且支持自身克服各种艰难而矢志不渝勇往直前。徐缨对于方五洲的感情,正是这样:方五洲对于攀登的情结,是“不破楼兰终不还”,对于徐缨的感情,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方五洲没有诉诸于口,但是借着登山笔记,含蓄地表达了心意。这是那个年代爱情的样子,也是最符合以攀登为毕生追求的方五洲的表白。

徐缨是另类的“不爱红妆爱武装“,在那个年代,她不仅接受了方五洲带回的珠峰化石,也足够勇敢地在临去苏联进修时要求方五洲的表白。徐缨对着逃之夭夭的砸窗键盘侠大喊的时候,发泄着最后的不甘,说出了她不忍对方五洲施加压力却满腹委屈的话语。这一点小小情绪化是一个女孩子的人性,但未掩盖徐缨巾帼不让须眉的情操——试问有几个人,能够为了支持所爱的人在风雨飘摇的环境中继续追寻前途未卜的梦想,放弃朝夕相对而选择远渡重洋到未知的环境与期限中锤炼自己的技能,学成归来不改初心,毅然决然奔赴他身边去共同奋战?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管鲍之交的矢志不渝,在任何时代的洪流中,始终闪耀着知己的光辉——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原来是基于彼此理解与信任支持!

红颜知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小说中的明月心之于公子羽,历史上的武曌之于李治,可遇而不可求。在《攀登者》中,方五洲何其有幸,与气象学家徐缨相识相知。为了这样一位以青春与学识相报的红颜知己,难道他可以无动于衷吗?虽然在爱情与理想需要选择的时刻,方五洲是毫不犹豫的,所以面临必须的抉择时,他放弃了迎接鸿雁传书多年后终于归国的徐缨,因为在那一天他要去重组的登山队报到;但是在徐缨需要帮助的时刻,他孤身一人在雪域中救助她,这诚然是一个血肉之躯的情感选择。虽然这浪漫主义情怀引导了一出雪岭相逢的奇迹,不过鉴于稀有的气象专家组全团失联,经验丰富的登山专家方五洲的采取行动并不违背人性与规律。

105482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