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布西森林读后感6篇(2)
推荐文章
在《鸟类学家》中,男主在森林中意外迷路,偶遇土著文明和耶稣男子,进而延伸出一段猎奇的人生经历。在导演对魔幻森林的渲染下,观众便会乐于接受一切,静态动物与死而复生的超现实段落也显得平常起来;而所谓的情绪支点,其实早在影片最开始就混合着前提有了暗示,到了后半部分导演更是将自己塑造的世界观进行直接的正面描写,这便是《德布西森林》严重缺失的精神内核支撑。而《鸟类学家》走得更远的一点还在于,他很明确的指出了借喻对象,让观众尽情猜测,在提前剧透亮点的条件下仍能持续刺激观众的观影体验。
《丛林法则》则更像是导演的玩心之作,虽也涉及到“森林”的意象,但相较于《鸟类学家》的避世情结,《丛林法则》更像是为观众提供处身于法外世界的乌托邦,并在欢腾闹剧的背后冰冷的讽刺着社会。在这里,动物的出现更像是惊喜安排却不显露山水的性暗示,两场赤裸的性爱过程则将这份暗示做出了最直接的刻画。当我们努力回想《德布西森林》中的动物隐喻的时候,除去夜晚水下的挣扎恐惧便只剩下母亲腿上的伤口,而从整体上看,这更像是为了服从导演的恶趣味而故意设置的死亡。
在影片快要结束的时候,女主进入一间遗世木屋,从这里开始影片才真正开始变得有趣深刻起来。我们可以将其与《鸟类学家》中的土著文明和《丛林法则》中的原始部落进行横向对比,如果说这些都是主角内心的映射,那么在《德布西森林》中这份映射无疑是最柔弱、最强烈的。《鸟类学家》中男主最后步入城镇,《丛林法则》中男主最后回到丛林,到了《德布西森林》,小木屋变成了女主内心独创文明的具像化,是自我心中残存的靡靡之音,配合着此时强烈的《Claire de Lune》钢琴曲,导演终于走出了第一步,拍出了类土著文化碰撞的冲击感。
对于《德布西森林》的戛然而止,观众纷纷表示惊讶疑问。薄纱背后的人脸始终处于无法看透的状态,随之而来的也只是短暂的固定镜头。结尾此般的诗意呈现似乎否定了前期铺垫的整体,沾染了些许魔幻现实意味,兀自形成一段完整的影像。但是我也想着,如果不这样结束,我们也不能期待更多。
德布西森林读后感5
第一次看《德布西森林》,是在文化部的试片间,为的是辅导金验收。坦白说我是略感不耐的,同时也是疑惑不解的。拿拍完的成品来对照申请辅导金时的剧本,就情节来说差别不大,但就意境和表现手法而言差别却是非常大,即便两者都是关于一个女人进出森林的故事。
赶在电影下档之前,我进戏院看了第二次《德布西森林》,虽然仍说不上完全理解这部电影,但我佩服首度执导剧情长片的郭承衢,选择了一个与观众距离遥远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郭承衢显然完全不想将《德布西森林》拍成像是《那时候,我只剩下勇敢》(Wild)之类的心灵成长荒野求生片,他真正在意的其实是如何透过影像和声音,去呈现桂纶镁饰演的钢琴家极不稳定的精神状态,以及如何从崩溃边缘回神过来的细微变化。
这位钢琴家何以遭逢巨变,导致丈夫与儿子横死,而自己的母亲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将她带进森林里头,对抗极度恶劣的天候与自然环境,认为这有助于她「自我疗愈」,郭承衢并不想清楚明白地告知观众,全片大多时候只有透过画面之外的声音,例如回忆中的对话,例如恍惚间超越现实的幻想,一点一滴将讯息释放出来。
整部电影仅有的两个登场角色,桂纶镁饰演的钢琴家与陆弈静饰演的母亲,她们与现实之间的种种脉络牵扯,做为这个故事的骨干主轴,却是被郭承衢像是买盐水鸡时要求去骨般给一一去掉。这么做的结果,就是隔绝了观众对于音乐家的认同,我们只能居于外围,尝试去理解她的巨大悲伤与深沉失落,但是我们无法和她真正站在一起。
桂纶镁对于角色的戮力诠释、陆弈静不着痕迹的演出,注定要被这部片丰富的声音设计给淹没。因为自始至终真正理解这位悲伤音乐家的,是声音。其实也只有声音。那是陪伴她身边的母亲的谆谆叮咛,回忆中与丈夫的争吵、儿子纯真的童言童语,以及陌生山友的日常对话;那也是团团包覆着她的森林所发出的各样声响,例如蝉鸣鸟叫,例如狂风骤雨,错综交叠好似混声合唱,隐隐传递她心底内在的不安和焦虑。而也唯有历经如此这般看似混杂却又自有其层次意义和逻辑顺序的声音「干扰」之后,德布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在最后关头仿佛仪式般的现声,才有其存在意义。
《德布西森林》是郭承衢和桂纶镁及陆弈静继2008年短片〈阖家观赏〉后二度合作,从封闭的人造公寓到看似开放实则封闭依旧的自然森林,从不存在的儿子到失去的丈夫儿子,从求生、求死再到重生,郭承衢藉由封闭空间去隐喻陷溺、僵滞的情感状态的企图相当明显,最后找到出口的表现方式也不落俗套。或许电影本身仍有太多力有未逮的遗憾,但作为台湾电影的一枚异数,《德布西森林》还是带予我不少惊喜。
法国作曲家德布西常常被认为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者,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甚至想方设法远离这一称谓。或许,就把郭承衢的《德布西森林》当成一部印象派电影吧(无论导演本人同意与否),最终桂纶镁那个令人难忘的脸部失焦特写镜头之后,郭承衢接上了一个只闻声响却不见芳踪的森林远景,如此刻意远观的尾声,不也耐人寻味宛如一幅印象派画作?
德布西森林读后感6
本来是准备打四星的,仔细考虑之后,我认为还是撑死三星吧。
首先,作为一名音乐表演专业钢琴主修的学生,我并不知道已经看过此电影又同为音乐专业的学子有多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完整部电影以后尴尬得忍不住嘴角上扬憋笑。
在我表达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之前,我还是要郑重表白桂纶镁。她真的很适合演类似这种失足妇女(或少女的角色,演技非常在线。其次,影评中绝大部分影评是着重对剧情的理解,我就不炒冷饭了,我说说配乐吧。
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高分的文艺电影貌似都要有一个合格的配乐和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局,前者还一定得要是印象主义的古典乐,。最成功的例子,是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最近的高分美剧《西部世界》中,也不只一次出现德彪西的印象派曲目。这些烧脑作品中,普遍使用的印象主义风格配乐,好像逐渐让业内人士陷入了一个怪圈。而这部《德布西森林》就明显不是烧脑那么简单了,怕不是烧命更直接一点。
先是死弟弟,然后死妈妈,后又自杀未遂,最后通过剧情线索得知女主丈夫也死了。在这种蜜汁剧情走向的情况下,最后背景音乐终于响起了我从开头就以命相赌会出现的配乐――德彪西的《月光》。在导演刻意追求朦胧美的情况下我还甚至把亮度调到最高才看清这原来是45度脸部大特写。这不免让我感受到了导演对近视眼及散光眼群体的深深恶意。
而德彪西的月光属于早期的印象主义典型代表作,曲目中出现大量流畅的琶音和东方色彩的旋律走向来表现月光透过层层云幕的场景。导演把月光放在片尾我并不意外,但是剧情和配乐的契合度显然是失败的。
无论从电影名称和剧情人设或是配乐都不难看出导演是一个古典乐迷尤其是印象派。然而大量的印象主义曲目揉砸在一部片长一个半小时且剧情慢热、隐喻多、女主臆想和现实世界完全靠观影者猜测来分辨的电影里,无疑有太多的不合理和突兀了。
另外,“用古典乐去渲染剧情某一个支点”以及对“用古典乐对剧情线索进行加深和对人物内心进行强化”这种对影片的处理方法,并不是只要用上了就能起到效果的。很多时候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而片中大多数配乐开始演奏时,人物是没有对白的,取而代之的是大篇幅的长镜头。这不禁让我把所有注意力放在了配乐上而不是人物上。我本以为到影片后半段会用其他手法去加深表现女主的内心变化,结果仍然是大篇幅的长镜头。看到最后我也是?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逼格有是有。然而让我感觉到有点too much。把导演所有自身喜欢的东西放在一块儿不禁让我想到了东北乱炖,结果告知观众这是米其林级别的芦笋烩菜??这部电影更像是导演拍给自己的一部电影,而我从中没有感觉到多余的诚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