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道》读后感10篇(2)

关键词: 心之道读后感,心之道感悟,心之道感想
小淇0 分享 时间:

所以所谓“心之道”,大概也是这样的状态:不必抗拒,不必谋划,不必寻找,因为一切都在路旁,你只要循着自己的心意上路,让自己与自己讲和,让自己与这个世界和谐共存,你会发现一切美好其实都在路旁,等你发现。

《心之道》读后感7

写书评的时候看到“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则很火的百度头条。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反对理由无外乎人生在世有太多的责任要担,有太多的“债”要还。也有某日报把矛头对准了“环游世界”,反问:难道人生除了上班下班上课下课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就只剩下旅行了吗?继而探讨工作和旅行的关系,声言提升自己才能解决问题。这当然说得没错,但显然没有切中问题的关键,倒更像是故作“现实代言人/过来人”的借题发挥。

工作可以不只是为了钱,成为一种自我的实现的方式;看世界也不仅仅是旅游,也可以是一次全新尝试和挑战,一次自我寻找之旅。问题的关键,不是要否定哪一种生活方式,而在于它们是否能让你找到安心,享受这一刻的生活。

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刻着的三句箴言中有一句:“认识你自己。”阅读阿伦·瓦兹也是一次自我寻找之旅。或者也可以说,这本书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让我们得以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已经偏离了初心。寻找自我,不应该只是有闲阶级的游戏,至少瓦兹思想的源头——禅宗,并不鼓励物质的奢侈。正如禅宗的“顿悟”一样,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尤其是物质上的)准备,退一步说,我们也不是因为准备好了,才开始生活的。生活一直在继续,并且它总会因为死亡而戛然而止,我们有没有准备好要活下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怎样活下去。

若你不知道要什么,别人也不会给你。

若你无法找到自己,又怎能享受爱情?

若你不能为自己而活,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心之道》读后感8

上个世界有个动物试验,好像是指使受试老鼠打吗啡之类的兴奋剂,让它在一个轮子上跑。跑的越多,兴趣剂也打的越多。可怜的小运动在轮子上跑,开始还知道吃饭,后来太快乐了,不断地断,跑到力遏而亡。

是不是想起了工作中的你我?其实我们看起来可能更惨,为了赚更多的钱,在疯狂扑来的现代化面前耗尽自己,能不能在明天得到自己想要的幸福呢?未必哈……

本书也许能给我们个答案。作者算是两教皆通(___、佛教禅宗),也形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本成书几十年前的作品,今天看来仍然很能启发我们。

读需要些基础

机缘巧合,我最近6个月一直在听佛经,看宗教方面的书,之前也读过___和禅宗的书。读完书仍然用了整整一天的时候,或许与我根器比较差有关系,但是想从书里了解更多,读者仍然需要具备一些宗教基础知识。

诸多一体两面

想拥有强烈的快感,那么我们就必然会易于体会到强烈的痛苦,两者在某种意义上必然交替出现。质疑快乐是种刺激,只有不断增加,否则我们就会感觉乏味,如此会让感官变得麻迟钝,之后多半转化为痛苦。这就意味着,我们越是把生活当作是愉悦的享受,越是在毁灭它。

与些相同,死亡如同出生一样是生命的必然组成部分,想把死亡排除在生命之外,就是在跟生活对着干。

狂心暂歇的必要性

很多人有钱但不快乐,他们一直在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某种意义上,他们没有真正的活着。不少人退休后反而感觉很无聊,不得不重返工作岗位。

按佛佛教的说法,一般人不断用内在六根追逐外在六尘,永不满足,狂心不止,不能停步——太痛苦了。

也许停下狂心,不看未来,不看过去,才有可能体会真正的人生。这可能就是佛陀说的:“生命只在呼吸间”的意思。

人我不别,天地合一

按佛教的说法,人之所以有烦恼就是因为我有,之后有我所、我执。把自己与世界区分开之后,烦恼变来了,所以佛教讲“无我”。本书里讲了___里“与父原为一”也意味着没有一个我可以交出去。无我,才有可能更好的体会世界、体会当下。

最后提一句,本书翻译确实到位,我自己业余时间也在从事类似工作,能看出作者的全身心投入。

《心之道》读后感9

壮士,干了这碗鸡汤上路!离开地狱的路在地狱的中央。

荔枝软文已无法满足我们,来一碗神学博士煨的高端鸡汤,纯正鲜美高下立判。

阿伦·瓦兹的这本小书共九章,下面是读书笔记,没啥新意地理了下章节大意,轻喷。

【一】焦虑的年代

1、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并未解除

科学虽不能证实或证伪上帝存在,但科学立场显然认为宗教缺乏证据证明,而常理中所谓依据比较结果好坏的证明并没有说服力。

2、功利主义的比较是无效的

护教士会辩护说,信仰上帝的人道德高尚家庭幸福,信仰上帝的国家经济繁荣民风淳朴,看那些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一个个神经衰弱生活不幸,这些都能证明上帝是存在的。事实上,这种功利主义的证明方式只在忽悠无知大众上有用。

3、生活的循环模式

工作挣钱→花钱解闷→工作挣钱→花钱解闷……并挣足够的钱保证自己的后代还能继续这一循环。

4、用反向努力律(law of reversed effort)克服偶像崇拜

作者用“水”作比喻,想拥有流水,必须放手让它奔流起来,对生活、上帝也是如此,不要把绝对事物、上帝真理看成静止的“偶像”去追寻崇拜。耶稣说:“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经由领悟死才能拥抱生,经由接受有限才会发现无限,经由一无所知才可能发现宇宙的秘密。这是动态的“反向努力律”,山穷水尽时往往又一村。

【二】痛苦与时间

1、为什么人会羡慕动物

因为动物不会把死亡痛苦当做一个问题,它们活在当下而不是期盼一个幸福的未来。

2、敏感的人类

人敏感的大脑可以让我们敏锐地感受快乐和痛苦,避苦驱乐或许是天性,但是对痛苦的麻木也一定会带来对快乐的麻木,最终导致意识的丧失。唯一的方法是不干涉痛苦和快乐的轮替,如同音乐一样生活有生活的节奏。而意识的困境也在于,对快乐的敏感势必带来对痛苦的敏感。

3、痛苦的根源在于时间意识

时间意识使人记忆过去预见未来,由此带来的恐惧焦虑使人难以活在当下。对过去未来的敏感使人对当下变得不敏感,但是不论过去还是未来,若是不变成“现在”都是无意义的。

【三】生活的大流

1、生活的本质是流动的

世界的美好与痛苦都在于它的转瞬即逝和不确定性,变化是一种流动、摧毁着的力量。

2、人却自己设置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不断的变化中制造恒常”

相对固化的思维、观念、文字是制造恒常性的工具,它们被用来指称事物却并非事物本身。

3、象征世界vs真实世界

文字、宗教、科学都是对世界的象征系统,它们常常蛊惑人,因为它们永远不可能描述充满生气的现在,也不可能穷尽终极真理。象征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副产品。

4、不含有分离感的意识

不与真实的生活分离意味着假如你让我证明上帝存在,我会把太阳、一棵树或一只虫指给你看。但如果你说:“上帝就是太阳、树和虫吗?”那么你就是没抓到要领。

【四】身体的智慧

1、真正的智慧

我们不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呼吸吞咽、抵抗疾病,就如同真正的人生智慧和我们的大脑无关,它不应该是刻意计划思考的事。

2、过分依赖大脑机制

我们却把身体和大脑对立起来,看轻身体把越来越多的信心给了大脑,而那无法满足的抽象未来其实是大脑建构起来的。

3、度量衡崇拜

现代人热爱的是度量办法而不是物质,是门面而不是实质。一种大脑支配较少的文化,生死有自己的节律,生而快乐死亦欢,当身体无法承受痛苦时它希望死去。而理性崇拜的一个结果是大脑所理解的身体却行不出来,因为理性和肉体并不合一。

【五】关于觉察

1、觉察而不命名

觉察(awareness)而不是命名判断,即如其所是地看待经验的事物,用一种摆脱观念描述的方式面对现实。一个人命名“我很害怕”时,他并没有在觉察它们。

2、安全感的悖论

安全感的由来是出于人的一种信念,即我们内部有个永恒不变的“我”。但安全感必然带来与真实生活的隔绝和孤独的个体,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安全感,越想忘记就越记得清,越寻求安全就越感到不安全。

3、觉察经验

经验总是当下的、短暂的,正在阅读的人不会意识到“我正在阅读”,你永远不可能察觉到自己正在觉察那个“当下”的体验。“我”与“经验”永远不能分开,不存在一个独立于经验的“我”,觉察经验需要完全的整个存在去完成。

【六】神奇的一刻

1、与痛苦和解

痛苦使心分离,恐惧使我们习惯通过记忆来理解当下。如果说我们唯一能逃往的地方是记忆,这是要避免当下经验的一种企图。但记忆是经验的死尸,它从来抓不住现实。

2、开放的心的力量

既然无法逃避痛苦,那么就去直面它。心若保持稳定停止反抗,就会有不对抗、吸收痛苦和不安全感的力量。想摆脱痛苦就是痛苦本身,只有与痛苦和解才能真正摆脱痛苦,不要浪费精力去反抗不可避免的东西。

3、离开地狱的路在地狱的中心处

学会与痛苦相处并恢复对当下的敏感,因为只有当人处于觉察状态时,语言和思维工具才能真正起作用。

【七】人生的变革

1、天人合一

传统思辨哲学彻头彻尾象征着分裂的心,内部经验若是分裂的,“我”也必然孤立于这个世界。人应在发现自身内部经验统一性的基础上,推论外部和内部世界的合一。

2、死亡的秘密

死亡是一种未知,是“我”的无法持续却又不可避免,所有人在出生之前都已经在那里生活过了。

【八】创新的道德

1、最大的快乐和痛苦

最大的快乐是人对自己的存在没意识,全神贯注于美好的事物上。最大的痛苦是自我意识强烈,却感觉自己未能融入群体且隔绝于周遭世界。

2、邪恶出自分裂的心

道德家只能告诫我们邪恶的后果,却无法拯救低落的心,在道德规范上建立的人际关系是不人道的。如为了显示仁慈给人面包,为了表示忠诚与一个女人生活。真正的爱是通过觉察到“我们并没有一个可供被爱的自我”,而流露出温暖的。

【九】回顾宗教

1、宗教和形而上学作为有效的符号

科学和宗教作为两种符号语言,谈论的是同一个世界。科学家能基于过去的事实提出预测,却不需要了解永恒的生命。宗教并非一个预测系统,宗教是当下体验的形象化符号,形而上学则是抽象化符号。宗教和形而上学是思维的有效符号,若是没有“思维”就只存在未被定义的“事实”。

2、交出自我

在有自我意识的宗教中交出“我”的正确打开方式是,认识到没有一个“我”可以被交出,因为真相是不存在这一区分。认为能了解人的神永远不能了解神,认为不能了解神的人可以了解神。

3、觉醒之心

人心始终在绕圈,既想逃开自我又想抓住它,人因其自身而受苦。而觉醒的心生活在感受、观看、思考之中,既不要求承诺一个未来,也不需要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在这一刻,生活已经完成了它自己。

※※※鸡汤疗效一栏※※※

【病症及一种解释】

觉得小狗小猫吃吃睡睡都活得比自己幸福。

___人敏感的大脑可以让我们比动物更敏锐地感受快乐和痛苦,而意识的困境也在于,对快乐的敏感势必带来对痛苦的敏感。

生活的无意义感,每天重复工作挣钱→花钱解闷→工作挣钱→花钱解闷……并挣足够的钱保证自己的后代还能继续这一循环。

___时间意识使人记忆过去预见未来,由此带来的恐惧焦虑使人难以活在当下。

认为文字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更有意义更为本质。

___相对固化的思维、观念、文字是制造恒常性的工具,它们被用来指称事物却代替不了真实的世界。符号的象征世界只是真实世界的副产品而已。

觉得量化的数据更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

___过分依赖轻信大脑。

自我意识强烈,感觉自己未能融入群体且隔绝于周遭世界。

___内部经验若是分裂的,“我”也必然孤立于这个世界。

恐惧死亡和消逝

___人在出生之前都已经在死里生活过了。

《心之道》读后感10

阿伦·瓦兹不仅仅是个心理学家这么简单,在看书的时候同时要明白他是一个禅宗的信仰者。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体会书中常常所说的活在当下,过去现在未来都是你,万物归一的想法。但新颖的是他对痛苦的态度没有像别的书一样说你要忘记、你要向前看还有更美好的生活;而是告诉我们要去体会痛苦--就像你体会快乐一样,这让我感到难以置信却又觉得合乎常理--因为活在当下,所以痛苦我们在感受着,但下一秒的快乐我们也不应该让痛苦盖过它的存在应该敞开心扉,这才是正常的生活和体验。容易做到吗?也许吧,道理说起来总是比较简单。但书中也有跟我们提到不要拘束于文字和意义,一棵树是“一棵树”但这只是我们人类自以为的罢了,它甚至可以是“太阳”、“桌子”等等随你所想,用心去生活用心去体会,每一秒都是未来,没必要过于期待没必要过于沮丧,你无时无刻都是新的,正如现在。


《心之道》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105526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