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读后感10篇(2)
(二)甜
记得刚上高三没多久,有个学姐曾对我们说过不要害怕高三,别人能安然度过的,我们也没有问题。
现在想来,的确如此。
早在高二的时候,就曾一度质疑过高三人脸上的笑颜,似乎繁重的学业并不能使他们丧失快乐,甚至,他们的笑容比我们的更频繁。
我们这一个年级中绝大多数人都能度过高三这人生中第一道坎儿。高三很残酷,但它不仅不能消磨人的意志,相反,它使人更成熟、更坚强。高中三年,只有高三才是一次真正的蜕变。没有人会怨恨经历过的苦痛,因为它最终都会化作甘甜,丝丝入口,沁人心脾。
所以我们会笑,为充实的每一天而笑,为一点点的进步而笑,为好成绩而笑,为被老师夸赞而笑,为同学间与日俱增的默契而笑,为化茧成蝶的自己而笑。笑得灿烂,笑得洒脱,笑得明媚,笑得天真,笑得无瑕。
时光荏苒,过去后,回首走过的路,铺满糖果,只剩甘甜。
(三)苦
还记得暑假补课的时候空前炎热,全校唯一有空调的楼装修,更要命的是,我们的补课教室的空调一直发出吱吱呀呀的响声,影响上课不得不关掉,于是我们被迫一边扇扇子一边度过了难熬的补课时光。
汗顺着脸颊一滴滴地留下,有人中暑,虽然大家嘴上都在抱怨,但没有一个人缺席。
那个时候,大家都已做好了准备迎接这俗称苦的一年。我们也都心里有数补课只是苦的开头而已。
最近整理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竟然做了那么多的事,仅仅在一年里,不禁惊叹起自己的耐力和韧性。每个高三人都是这样的吧,一遍遍的改作文,一道道的攻破难题,一次次的背密密麻麻的白纸黑字。练习册课本笔记本改错本卷子堆成山,签字笔圆珠笔铅笔一根根的用完。
艺术节合唱节体育节科技节,在外面哄闹的欢声笑语的映衬下,我们用磨出粗茧的手握着笔埋头写啊写。他们放学了我们还在学习,他们睡觉了我们还在熬夜苦战,他们放假了我们还在学校补课。
那些细碎的每天都在做的细小的工作一点点累积成了一片海洋,一点一滴的苦楚与煎熬成就了一个个全新的我们。
苦,也甜。
(四)辣
有时候,高三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没有了电视电脑小说游戏掌机游玩,我们每天把自己浸透在学习中,重复着学校补习班家的三点一线。
但有时候,高三也像川菜湘菜泰国菜一样辣的痛快,辣的刺激。每天都有跌宕起伏,像高速飞驰的过山车,一会儿在顶端一会儿又在谷底,无法预测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我们的心情也就随着高三的日子瞬息万变。聪明的人会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失落时迅速站起来,最终才会走向成功。
高三,就要学会给辣到的嗓子降温。
《等待戈多》读后感7
读完了贝克特的作品《等待戈多》,突然觉得人生好像就像一场漫无目的的等待,我们到底在等待着什么?感觉很茫然……
剧中的情景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两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坐在树下苦苦等待,虽然等待是令人烦躁和苦恼的,但他们依然执着的等待着,守着那份期望,今日等不到就等到明天,直到等到戈多为止。同时,小男孩带来的消息,也坚定了他们等待的信心,因为他们坚信明天还有期望会等来戈多。我不明白两个流浪汉为什么要一向等待戈多,并且只要一向等待就真的会等到吗?我有很多的不解和疑问,觉得那只可是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现实往往是令人难以理解的,戈多只可是是一个象征,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然而他们还是在等待着,等待着那若有若无、似曾相识而又不见其面的期望。
有人说,等待也是一种幸福,我认为这句话是有必须道理的,因为能去等待,至少说明还存在着期望,如果连等待的机会都没有了,那是连仅仅一点点的期望都没有了。所以,等待也会给我们带来完美的期望,无论结果怎样,至少我们以往幸福过,幸福真的很完美。
还记得小时候,我在学校等待父母来接我的情景,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也许那时的我不懂得这就是等待,只是在见到他们的那一刻,幸福的奔跑到他们的怀抱,这就是等待的甜蜜。渐渐的我长大了,明白了原先父母也一样是在等待,他们等待我回家的心境也是幸福的,这是一种很自然的生活现象,自然中渗透着等待的幸福。这不禁让我想到两个流浪汉等待戈多的情景,虽然他们不明白结果会怎样,可是他们依然坚定的去等待着不愿放弃。我不明白他们等待的意义是什么,也许他们也不明白自我等待的意义,他们把生命寄托在等待中,他们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等待戈多,也许仅有等待才是他们的期望所在吧!
人生也如同一场等待,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预见明天会怎样,但我们依然都抱有幸福的期望。等待就像幸福的花开,我们一天天期盼它成长,等到花开烂漫时,那必须是最美丽缤纷的时刻。我们每个人都在等待,就像流浪汉等待戈多一样没有答案。也许每个人都经历过等待,有的等待是甜蜜的;有的等待是痛苦的;有的等待是漫长的;有的等待是短暂的;有的等待是幸福的,而有的等待只是一种等待。
《等待戈多》读完了,然而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戈多到底时谁,这个人真的存在吗?虽然他没有出现,但他却像一根线一样牵引着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许这就是荒诞意义的所在吧!而流浪汉的苦苦等待,只是更加升华了文章的杯具意义,现实世界的丑恶、混乱和可怕,使他们的期望难以实现,他们的处境是悲哀的,只能等待,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觉得他们与其这样毫无结果的去等待戈多,为什么不去主动寻找"戈多"呢?也许人们对自我的命运和自我所生存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认为仅有选择等待才是必然的,可是,如果一向这样盲目的被动等待下去,真的能够等到幸福或者一向幸福下去吗?至少我觉得不会,我认为命运是掌握在自我手中的,而不是去等待命运的宣判,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但至少我们是欢乐的,在欢乐中去等待,无论结果怎样,但至少过程是值得让人回味的。
"等待戈多"是幸福的,同时又是荒诞的,两个流浪汉的坚持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们的思考方式和做事方式是不可行的。生活虽比较喜欢捉弄人,但你不被它的磕碰打击,又如何增强生命的坚韧和生活的意义呢?所以,我们要勇往直前的向目标奋斗,不能坐以待毙,麻木不仁。
《等待戈多》读后感8
等待戈多是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戏剧。
萨缪尔贝克特是先用英语后用法语写作的爱尔兰作家,也是法国荒诞派剧作家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于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新教家庭里,1923年进入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法文和意大利文,1927年毕业。第二年贝克特被选派到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担任为期两年地英语助教,结识了已经是意识流小说大师的同乡乔伊斯,并且与人合作把他的一些作品译成了法文。
任教期满,贝克特回到三一学院任拉丁语讲师,1932年辞职后专事创作,同时先后在法国、爱尔兰、英国和德国漫游,在1937年看到纳粹主义的威胁后回到巴黎定居。他在二战期间参加了抵抗运动,替一个为英国收集情报的支部翻译资料和打字。结果支部被人出卖,他躲过了盖世太保的追捕,逃到普罗旺斯的一个村庄里当雇工。和平刚刚恢复,他又志愿到诺曼底的一个红十字会医院去当了几个月的翻译。
等待戈多写的是发生在两个黄昏的事情,但没有什么情节可言。主人公是两个流浪汉,背景是一片荒野,路旁仅有一棵枯树,两个流浪汉就在树下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一面做着闻臭靴子之类的无聊动作,一面在语无伦次的梦呓。最终有一个男孩来说戈多今晚不来了,第一幕就算结束。第二幕是第一幕的重复,只是当明白戈多又不来的时侯,他们就想上吊,结果裤带一拉就断,于是只能毫无期望的等待下去。
等待戈多显然是一出荒诞剧,这种情景能够发生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因为戈多是谁,谁也不明白,它表现的只是人类等待的期望只能化为泡影的悲惨现实。那里的等待,在法语里是此刻进行时,所以它不是本义上的期待,而是一种生存状态,意味着人类永远再等待,却又不明白到底再等待什么,并且永远不可能等来什么。正因为这个剧本用荒诞的手段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生活的荒诞和无意义,它才流传至今吧,并且成为法兰西喜剧院的保留剧目,并且被译成20多种语言。
等待戈多这部剧本反映了时代的杯具,表现了大战在西方人心灵下留下的创伤,以及他们在冷战中对社会现实的绝望。
这种用完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世界和人生的荒诞,在形式和资料上到达了完美的统一,因而能引起我们内心的震撼,像希腊杯具那样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
《等待戈多》读后感9
《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52年创作的一部荒诞派戏剧,虽然只有两幕,却在当时的欧洲掀起了轩然大波,直到现在都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义非凡,是荒诞派戏剧中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两个黄昏,第一天,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戈戈)和弗拉季米尔(狄狄)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然后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进行了一系列无聊的谈话和无意义的举动,等到傍晚,一个小孩子跑来告诉他们戈多先生今天不来了,明天来。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几片叶子,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最后仍旧是以小孩子相同的'传话结尾。戈多究竟是谁,能做什么,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
贝克特这部戏剧的写作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世界,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战后的世界混乱无序,荒谬丑恶,人们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这在剧本中人物活动的背景中就表现了出来,荒原、沼泽、枯树、黑夜等等,都体现出了凄凉、孤独、恐怖的生存环境。两个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就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地位卑微,行为荒唐,精神状态恍惚迷离,整日浑浑噩噩,百无聊赖。荒诞派戏剧的精神内涵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剧中也体现出了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终极价值已经没有了,人必须为自己寻找存在的理由。戈戈和狄狄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却每天都在等待着所谓的“戈多”,这成为了他们活下去的唯一目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仿佛只要戈多来了,他们就会被解救,从此结束如今这痛苦的生活,他们热切地盼望着,等待着。然而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荒诞的生活一次次打击着他们的希望,他们能等来的只有失望,甚至是绝望。戈戈和狄狄这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却毫无希望的等待反映了当代人,而不只是西方人,迫切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放眼望去,现今的社会上像戈戈和狄狄这般浑浑噩噩,百无聊赖度日的人可谓是数不胜数,纵使物质世界的发展再迅速,也弥补不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剧中的戈戈和狄狄虽是两个有些神经质的流浪汉,却也是整个人类的缩影,生存在荒谬混乱的环境中,于孤立无援、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里渴望着、等待着一份不曾谋面也不知何时出现的希望来将我们救赎。我们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茫然而不知所措,忍受着生与死的痛苦折磨,默默等待着遥不可知的命运中的希望。
贝克特没有告诉我们戈多是谁,是什么,但每个人对于戈多都有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戈多。因为戈多并不特指某个人或某种事物,可以说他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他只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编造出来的幻想,是人们在精神迷茫状态下的一种寄托,就像是即将掉入悬崖时抓住的那一根救命稻草,哪怕再微弱,再渺小,那也是支持着人们坚持活下去的希望。每个人的需求不同,等待的事物也尽不相同,所以才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戈多。然而这样的戈多实在是太渺茫了,那种无法抓住的感觉有时会令人感到绝望,于是人们认识到等待只能换来无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结局。人的一生不就是在等待中度过的吗?或许是等待一件事物,或许是等待一个人,甚至也可能是等待死亡,这个等待的过程正是荒诞的人生所经历的过程,于无尽的等待中渐渐走向毁灭的黑暗。
希望在神话中是潘多拉魔盒打开后最后出来的事物,这正意味着希望是绝对存在的,然而要等待希望的实现却是未知而不可控制的,等待只能意味着幻灭。所以我们不能在原地傻傻地等待着希望的到来,而应该鼓起勇气朝前方探索,或许希望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戈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人。”那么,我们就不要等了,开始动身去寻找戈多!
《等待戈多》读后感10
自从赛缪尔,贝克特写下《等待戈多》后,我就降临到这个人间了。
我?问我是谁?我是戈多,没有一个人见过我,也没有一个人知道我是什么。
我坐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他们都在讨论,讨论我是什么。是金钱?是诱惑?是名利?人们摆出一幅准备录录无为的样子。我闭上眼,为无知的人类流泪。
十年,五十年,或许一百年。人类的未来到底是怎样的?荒无人烟,大地是黑色的,不觉让人感到恐怖。街头,依旧没变吧!只是已没有一个人走过了,人们在等待,等待我的出现,然后给予他们东西。工作没了,经济站不住脚,身子瘦到如柴,也不愿起身去奋斗,去寻找真正的未来!
“不是的!你们都错了!戈多是希望,是理想,是明白,是信念!”女孩大声的呵斥到。我惊愕的睁开眼,止住泪,飞向女孩,想告诉她些什么。人们惊愕一会后低下头走了。我立即停了下来,原来,人类是这般喜欢不劳而获,我再次闭上眼,漫想这个可怕的未来。
睁开眼时也已经三天了,我惊奇的看到,人们在奋斗了!在为自己的人生谋幸福了!
我继续漫想未来,城市繁华,秩序井然有序,街头不在有我的身影,而我,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一种信念,一个目标,是一份坚强!
未来,人类的梦想飞扬起最沉重的等待。我漫想,未来,我不会再听到“戈多”这两个字了,因为我已经出现了。未来,在事业失色的时候,人类会自我振奋,乐观的去面对一切。未来,在迎起大风大浪时,人类会鼓起勇气,以舍我其谁的意气,自创辉煌。未来,在到达山峰之极时,人类会大声告诉任何人“事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我漫想,未来会是一种人伦之美,处处显现的是积极向上的话题。
我漫想于茫茫大海,未来是份吉祥。曾经,我也只是个幻想,曾经,我也只是个虚构。如今,看惊涛拍岸,卷千层雪。历史的漫想见证未来的憧憬。
我漫想,未来,是靠奋斗与不认输的精神而走过来的!是靠坚不可摧的信念挺过来的!未来,是和谐与竟争共同牵手的协议书!
我睁开双眼,笑意兹生。渐渐消失在空气中,散下漫想于未来的信念,存储于每个人的手中。……是啊,我,戈多来了……
《等待戈多》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