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颗子弹》读书心得体会

关键词: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心得,送你一颗子弹阅读体会,送你一颗子弹感悟
奕远0 分享 时间: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你一颗子弹》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心得体会1

其实第一眼见到这书的封面时,我很疑惑。“送你一颗子弹”跟“吃我一个馒头”意思一样吗?当我仔细地将这本书阅读上两三遍后,我恍然大悟般地发现,“送你一颗子弹”和“吃我一个馒头”的句式极其相似:其中馒头代表拳头,而子弹代表的可能是一些精神方面的食粮或通关秘籍之类的东西,这就要看不同人的理解能力了。

当我继续深入这一篇篇文章时,我逐渐发现这是一部集合了许多生活随笔的书,大事小事坏事好事爱恨情仇贪痴妒嫉江湖恩怨角逐门户明争暗斗皆有所录。手法随意,个性天真,充分体现了人性的真实,不添半分修饰,不掺半分虚假。当然这样说可能太过夸张,不过这便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我就曾想写这样一本书,《送你一颗子弹》便是给我一个很好的典范。

就这样,我合上书,静静回想刘瑜给我留下的印象:另类,疯狂,有才,开放,虚荣,敢爱敢恨,敢把想说的说出口……这一幕幕在我心中组成了多么真实的人性。我们的七情六欲,把持执着,就像光的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当我走在人生长达几十年的路上,走在这条坎坷的路上,一点一滴地染上这一丝一缕的颜色,把它们在身上拼齐。我们本应拼到最后,但有人执着了,走到一半即放弃不前,以不应该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要的是走到最后,当我们面临生命的终点时,我们身上的七色突然融合,变成耀眼的白光,一切即看开了,放下了,死亡之门变成了净化之门,这样想可以多一分期待,少一分恐惧。其实这就是返璞归真,人性的最高境界,我所追求的境界,我愿众生能即的境界。

从丰富的想象力中跳出来,这本书能指点给我什么?我下一步改变的目标?治疗个人精神病?都不是。一本书既然写出来,就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而它告诉我:不必再虚伪的掩盖。“也许在别人眼中,我是多么不靠谱,聪明抑或是肮脏,而我要大喊出心中的那句话:做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吧!”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心得体会2

《送你一颗子弹》,之前是一年前在朋友的电脑上看到的,当时不知道什么书,以为就是很平常的书,没什么还看的,但是后来在网上不断看见关于《送你一颗子弹》的介绍,还有什么推荐的。反正是很火,所以呢,我就特意找到看看,感觉还不错,就有意要买一本,现在已经看完了觉得作者很有想法,观点也很犀利,语言很大胆,还很幽默,其中经典的语录,现在有人已经摘录下来,网上可以看到,看时让人忍俊不禁的想笑。有时又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这本书是随笔体,写的大都是作者生活最后中求学中的点点滴滴。写的随意自如,有时会感叹,这样的语言也可以啊!呵呵,对也可以。现在好书不多,值得看的更少。小说太长了,没时间看,只有这些随笔类的小书,能在下班后抽出闲暇,躺在被窝,伴着淡黄的灯光,在宁静的夜里品读几许,体会一下别人的内心世界,然后安然睡去。呵呵多么安逸!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3

这本书就有这样的魔力,让我凌晨1点都舍不得爬上床,恨不得抱着一口气读完。可,这么好的一本书,岂是简简单单一天就能翻完的?一定是要花些时间去用心体会和思考。

目前读到80页,就已经摘了16篇笔记。先择一二和大家分享。好与不好,对与不对,爱或不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晚上和朋友打电话,说到“自然”。我说,早九晚五的生活不自然!每天早晨,挣扎着起床,衣冠楚楚地赶到一个格子间里,从事着和“意义”有着无限曲折因而无限微弱联系的工作,然后和一群群陌生人挤在罐头车厢里,汗流浃背地回家,回家之后累得只剩下力气吃饭睡觉了。这不自然!”

“那些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就是毫无关系的,永远是毫无关系的。从认识的第一天开始,其实你就知道。就算是笑得甜甜蜜蜜,就算是有过无关痒痛的来往,就算你努力经营这段关系。而那些与你有关的,就是与你有关的,是逃也逃不掉的,就算你们只见过三次,就算你们三年彼此才搭理一次,就算是你简直想不起他或者/她的样子,就算是你们隔着十万八千里。”

“有些人注定是你生命里的癌症,而有些人只是一个喷嚏而已。这一切,据说都是“因了冥冥中的缘分”。”

《送你一颗子弹》读书心得体会4

她为什么要渴望一个不爱她的人爱上她,而不是渴望自己不再爱上一个不爱她的人?

因为这才拥有爱的意义啊。

刘瑜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鸡汤文,她的话总能击中我的心坎。放下《送你一颗子弹》,抬起早已苦涩的眼睛,周围一切突然变得模糊,只见稀稀疏疏几个人埋头奋笔疾书,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

季节的转换也给世人带来了变化。尤其是从冬至春这段时间的推移,因大自然于大地积蕴万物之精气,也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和心灵。春节假期过后,校园一片生机勃勃,每个青年男女都跃跃欲试打造全新的自己。

“人的一生无论看上去多么波澜壮阔,在到达回首往事时,却显得格外平庸,仔细想想当年无比自豪的自我突破其实就是那么一回事,当时还自己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当然,哪种活法都会有遗憾,不过,至少不应该在临死的时候,才想到“糟糕”、“应该早点做”等等悔不当初的话。”我也坚信及时行乐的观点,这个老子的中庸有相同之理,人生苦短,在不伤天害理不违法的前提及时行乐。

这本书能带动读者一起响应苏格拉底先生的号召,去实践这样的人生态度:不被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这句话的山寨版说法是:没有无聊的人生,只有无聊的人生态度。

存在感总是与痛感联系在一起,而安全又总是紧挨着麻木。痛就是爱的那么一个小容器。所以幸福是相对的,正像美也是相对,没有丑哪来的美?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总觉得不如一个人静静看一本书,我在暗,作者在明,我处在一个完全安全的位置与作者交流,而与现实的人总要顾及各种所谓的人际关系。更糟的是孤独具有一种累加效应。同样重的东西,你第一分钟举着它和第五个小时举着它,感受当然不同。

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以我现在的生活经历经验并不能完全认同罗素的总结。只知道人总得热爱一点什么吧,据说,人活着,是要有精神支柱的。

刘瑜写道,马克思说了,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那么生活,是不是也可以分为“简单再生活”和“扩大再生活”呢?吃饭睡觉买日用品,那都是为了维持生命的“简单再生活”,我向往的是“扩大再生活”。看一本好书,发掘一个好cd,看一个好电影,写一篇饱满的文章,进行一场会心的对话,跟好朋友们吃一场欢声笑语的饭,这才是“扩大再生活”。放弃并不难,关键是for what。惭愧的是,大学生正是进行扩大再生活的最优势年龄,但是反观自己,大部分时间是在简单再生活吧。

116378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