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年—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年—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1
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青春的浓雾散尽以后,裸露出时间的荒原。 不要让某种集体的意志或者情感蒙蔽自我,你比你所想象的更自由。 集体如何通过其“集体性”来损害个体的认知能力。 然而她小小年纪,怎么可以这样放任自己的清醒。简直和纵欲一样糟糕,甚至比纵欲更加糟糕。 他得学了多少物理,才能把自己学成这个样子。 如果说徐晓所经历的悲伤给她留下点什么,大约就是对她的敏感与力量的成全。敏感、强大,仿佛这两种品质对她来说是同一件事。 她后来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 这就是我的纽约,我的西伯利亚。 一种高尔基式的海燕感。 定义是一种绑架。人们总是恐惧自己在被定义的过程中遗漏掉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 在做梦自由的世界里,概率是暴君。 不禁感概千秋其实只是一秋,万代似乎只有一代。 愤怒,只有愤怒是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便是龌龊如一只老鼠,也会绝望,也会挣扎,也会痛。更糟的是,它的痛也会传染给你。
如果你正视自己拥有多少不必要的废物,你就能理解为什么政治总是会变得官僚主义。
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
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对着自己的头脑和心灵招兵买马,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令人心碎的不是这个爱而不得其所的悲剧,而是讲述悲剧时,可以是这样若无其事的语气。
我想说的是,只有足够强大的人才会勇于脆弱,眼里有通向神的道路。
你能想到的全部理由,都是对的。
那么多心碎的声音,那么多蚂蚁的哈欠。
一个人占有的越多,就被占有得越多。
与其用力不从心的文字去冲淡曾经的光芒,不如用沉默来守护它。从这个角度来说,张爱玲晚年的少产和她早期的多产一样是因为骄傲。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2
看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得先用柴静的《看见》来垫一下,因为刘瑜就像一瓶红酒,喝太多了,容易烧心,而柴静是一壶清茶,清淡爽口,喝再多,顶多喝饱了,但清茶可以解酒的醉。
两个才女风格各异,但都极具才华,刘瑜的文章更像放大一百倍的碎碎念,金句子可以划到手软,初读刘瑜的书,可能会被她的牛逼句子吓到,还会被她的博士后的才华横溢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要风得风的那股强大的逼人的自信与控制力所吓到,刘瑜太能写了。如果有一对翅膀,我觉得她能飞起来。一个能把艰涩难懂的政治哲学用简单易懂的小故事串联出来,这是很有水平的。
但读柴静的就不一样了,柴静的更温暖,老少皆宜,有时温和的一塌糊涂,含到嘴里就化了。柴静更像邻家姐姐,睁着一双大眼睛,半蹲着,温柔而慈悲的看着你,好像你哪儿有一点痛,她都心疼的很。柴静天生有一副悲天悯人春风化雨的气度,表面的风平浪静和风细雨的背后是一道阔大迷人深不见底的风光,她以柔克刚,强大的力量隐藏在深处。她的文风与对现实的描述,更符合我的口味。
而刘瑜就不同了,她似乎离得我很远,我只能望其项背触手不及,我们仿佛活在两个尘世的人,她以她的智慧在她的圈子里骄傲妩媚的活着,我以我的浅薄在我的圈子里卑微苟且的活着。
我初读刘瑜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渐渐的变成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初读柴静的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渐渐变成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两种内化的境界是不同。当然了,看任何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至于给三星半,去掉的一星是有些文章里夹杂着英文,对一个英文文盲者来说简直抓狂,去掉半星的是刘瑜所写的生活与我相隔甚远。但我知道她还会改变的。正如她在后记里所言,这是她青春的一段记忆,每段人生都有异样的风光,她以后不会写这样的文章,我觉得是有道理的。
重复的道路又有什么意义可言。
生活中,如有这样两个才女作为知己,人生夫复何求,柴静静静的倾听你,刘瑜陪你欢乐的唠嗑,不同的味道,却很好。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3
作者在书尾业自己这么写的,以后都不会写这些琐碎的片断随笔了,因为她已经进入了快的时光通道.
女人通常怀孕生小孩之后就完全的被激发出那股子母性, 不再无聊惬意的为自己活, 或多或少都为了孩子为了那占了25个箱子的生活本身, 更多为那部分无意义而活了.
有趣的是,这本随笔本身,对于我这种八零后女性, 大部分是因为边看心里边喊Me too Me too.
困惑, 选择, 需要这种有表达欲的人清晰的抓住那些灵感的瞬间,准确的表达出来. 大部分人都无暇做这个历史性的记录,搞学术研究的作者无疑非常合适.幸好有她.
我相信作者说的真实性,过了那个阶段想写也都抓不住那些瞬间了. 人变了, 字迹便无法保留, 勉强毫无意义.
值得推荐的是这个新版本的字体, 不再是楷书,看起来轻松多了,类似英文的那种观感上的流畅, 行云流水毫不费力. 另外就是印刷包装用很硬壳的纸张,翻过去仿佛有了个文件夹顶住,边走路边看都很方便.
感谢这个出版社,不枉费买同一本书的第二版.带在包里随时可读.
《送你一颗子弹》读后感4
每一本书,对于不同的人,总是有不同的意义。很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一本没人说好,或者没有人说不好的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