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精选(2)
《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4
猝不及防的感冒了一场,昏昏沉沉的下午昏昏沉沉地读了这本《看不见的城市》,也许是因为我庸俗的头脑完全跟不上卡尔维诺的思维,一口气读下来,并没有完全弄懂内容究竟想表达什么,却还是被大大地震撼了一把。书中马可波罗游历了帝国的城市,在忽必烈汗面前一一讲述所见所闻,大汗的心中有一座完美的城市,他反复的询问马可可曾到过,而马可的每一番描述都无法道出这样的城市,他口中的城市总是承载着迥然相异的面貌,信任与欺骗,真实与虚幻,浅显与深奥,希望与绝望,智慧与愚昧,开化与野蛮,直到生与死,地狱与现世等等,矛盾的两面背道而驰,但任何一面离开了彼此却又丧失了本身的意义,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真正完美的城市是不可能存在的,是看不见的城市。也许不是很贴切,但是此番感触,让我想起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里特的一个系列作品,主旨大致是“物距最近,心距最远”, 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零距离接触两样东西之间,其实存在着遥远的心理距离,比如靴子和脚,乳房与衣服,如果孤立地将双方放在一起,会产生强烈的违和感。思维惯势让我们的感官选择性地屏蔽了一些矛盾的存在,矛盾的双方反倒达成了和谐状态,也正是这样,让一切追求绝对完美的努力变成了徒劳吧!很不错地一次阅读体验,有很多有意思的段落值得反复回味,年中还会拜读,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希望会有更多的感触!
《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5
这是一个很敷衍的时代,漫画会比长诗更深入人心。
如果把我的一生写成一本书,我希望那本书可以取名为《我,堂吉诃德》。
像堂吉诃德一般去追求爱情与荣誉,一个名词就是这样被时间稀释去的,变成一个你们都不相信的笑话。
这是绝望吗?不,这是一种飞蛾扑火般的信仰。比绝望更可怕的是,没有信仰。仿佛历经千辛万难才换来一次拨开云雾的豁然。
如一个虔诚的圣徒,匍匐在追寻的脚下,生生不息,乐此不疲。
并非不想喧嚣,只是浮华太过于刺眼。
并非不愿发光,只是诱惑太过于直白。
那么痛快地承认吧,我的朋友。
其实你和我一样擅长伪装,精于在人群面前保持另外一幅皮相。
自负不过由于内心过度的自卑,倔强不过由于内心深处的恐惧。不顾一切也无法换来我的一次妥协,这是你的绝望。其实,我同情你,却不是心疼。因为我心高气傲,但没有觉得理所当然,总之是我的错,我知道。容天下之大不忍,我佩服你。
我以真主的名义发誓,我愿意活得真实。那些所有期盼的不过是你人格的对立面,不会怪你,是我太执着。
什么是成长?就是不断的用一个观念去推翻前一个观念,却越来越豁然开朗,容得下的观念越来越多,慢慢堆积起来的生存单位。
暗夜拉开序幕,吞噬一切的虚无,这不过是一场无法预料结局的徒步,徒劳无功也罢,你终究得满心欢喜的接受最后的审判,终生没有机会诉讼。于是在每一个寡情的黄昏或者晚上,你渴求向他人互诉衷肠。
然后你发现,只不过是丢了最后关于神秘的那个砝码,只是在做一场无用功。
你是不是在悲伤?愁云萧森,暮色苍茫。
你眉头紧锁,黯然惆怅落,不见花色。
我涉江而来,却拂不去你的一丝失落。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愿消逝于弯月下。
见证一场繁华后的幻灭,不过过眼云烟。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多愁。执念,纠缠,涅盘。
在希伯来语中,沉默与毁坏享有同样的词根。
一种精神、一种理想、一种执念的稀释,总需要不断的误导和岔路,被无限的时间和语言经手。
于是,人总是欺骗自己。当面对某种极端的情况时却抢着站在绝对理性的角度,假装不动情,以求不败,以求安全。只不过是内心的一种自我安慰罢了。
假装事不关己,然后高高挂起。不过是想当个不远不近距离恰好的伪君子。
我笑了,伪善者!
所以你很难抑制一种恶意,尤其在这个以自由为口号的时代,用戏噱的口吻去嘲弄罢沉重的一切,然后信步走开。你期望爱情,可是又习惯鄙夷或者嘲笑那些看上去不值得和愚蠢的爱情,从而间接地告诉每一个人:我没有投入到任何一种爱或事物里,但是我很安全。
人生最美的东西,都是从苦难中来的,不是苦难本身怎么样,而是从苦难中获得思考,哪怕是另一种思维。诚如佛家般若,我们未来的欢欣,如果能像穿透乌云的阳光,才能倍见光明。
《看不见的城市》读书笔记精选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