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2)

关键词: 高中生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感悟,高中生
森如0 分享 时间:

“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这其中有一座塔的主人叫王圆箓,据历史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他用一笔笔轻松的小买卖使敦煌流失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当一车车货物被运往海外也许再也无法重归故土的时候,这位王道士正揣着怀里沉甸甸的银元,弯下身子,向来自远方的“布施者”依依惜别。

矗立在风雨中的天一阁,承载着范氏家族数百年的供奉与景仰,于中国近代经历了自己最大的劫难,盗贼和偷儿成了他最大的对手。一艘艘通往上海的小船带走的不仅仅是沉重的典籍,更是天一阁中的文化传承精神。

文化劫难的背后是社会的崩坏,群众的愚昧。但华夏的沃土上,总有一群人手执火把,照亮文化传承的道路。

宁古塔作为极寒极苦之地,从顺治年间开始成为清政府流放囚犯的接收地。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因着莫须有的罪名被流放此处,但他们并没有屈服,他们始终坚持着文人的气节。他们的到来给这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文化的生机。在这里,他们开始传播中原文化,使南北两方人民的文化交流得以沟通,教授当地人栽培养殖,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

作者家乡尼姑庵里的女教师们也许曾经受过封建礼教的迫害,不得不在深夜坐上游船离开父亲母亲,但她们仍然选择去热爱这个世界。她们将火把传递到孩子的手上,用自己的青春点燃封建小镇文化的曙光。

正是这些人的坚持与执着,中华文化才得以绵延至今,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长的文化之一。反观当下,文化缺失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出现。逐渐消失的古典乐器,无人问津的传统手工技艺,日益冷清的传统节日,那些曾经绚烂了中国历史的文化如今却只能落寞退场。这是何等的悲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一个缺失文化的民族不具备长期发展的潜能。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理应担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悉心呵护这一颗颗承载着中国历史的明珠。

2020年的冬夜寒冷漫长,2020年的夏日却仍然阳光明媚。在这个光芒万丈的日子,我们无法出门远游,但我们能够让自己的心灵徜徉在祖国山河之间,用自己小小的行动来守护中国文化!

高中生《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5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高中生《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6

“这些车马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国境之外,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风险坨,驮载着扬鞭千里的英武气,驮载着远方的风土人情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对山西商人的描写,我更愿意将它用来形容能与之南北抗衡的安徽商人,即使出于私心,也是对他们的敬仰。

皖南地区人口众多,山多地少,山西一样,也是相似情况,他们都没有你争我夺,蝇营狗苟;都没有自甘潦倒,忍饥挨饿;都没有埋首终身聊以糊口,都没有破门入户,抢掠造反,他们都用自己男子汉的强韧筋骨,走出了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

要说商人首先中的都是一个字,信。

徽商”讲道义重诚信”的品格使他们获得了全国各地的信任,从而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从商路。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指出,山西商人坦然从商的人格素质,先生认为山西商人就是商人,没有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而徽商人成功后,会让自己的后代应试为官,竭力打扮成“儒商”,重视科举,是他们的特征表现,或许这是徽商的一种不纯粹,但这种成功富甲一方后,仍然不忘教育,不忘文化,不忘知识,是徽商自我完善人性品格的另一种追求。

说起安徽最出名的,莫过于文房四宝和茶叶,他们响当当的名气与徽商遍布中国的脚印是分不开的。徽商人走遍各地后,留下的最有名的便是典当行,这其中历史悠悠,沐风浴雨的,更是徽商人余氏创办的“余氏典当”。在明清时期,李鸿章也在安徽境内建造了不少“李鸿章当铺”,我的家乡有幸保留下了当铺的建筑,成为当地有名的一条街。

既然是徽派建筑,最具代表的就是马头墙了,青瓦白墙,慢踏稀泥,那当掉的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人们将自己的信任交付到了徽商人的手中。道上的花岗岩不是清朝的,是政府专门设计来防古的,但却感觉不到那种车水马龙后留下深深车辙印记的历史感了,所幸我还见到了深深的印记,虽然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的,那口井边用绳索磨出的印记,见证了岁月的流逝。轻轻离近看着清澈得泛着绿的井水,不禁想到,作为产茶大省的安徽出来的徽商,无疑是喜爱品茶的,在工作闲余用井水泡一杯当地的新茶,虽比不上用上等的名茶泉水泡出来的味道,却有着一种独属于安徽的风情。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商人的生活无疑是走南闯北,少不了别离,少不了欢喜,更少不了梦中回响的风情民谣: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中装……”


高中生《文化苦旅》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文化苦旅议论文读后感6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700字

文化苦旅中文章读后感600字

红色文化读后感700字

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五百字

文化苦旅200字读后感

《文化苦旅》300字读后感范文

《文化苦旅》读后感作文2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300字

文化苦旅道土塔读后感200字

117417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