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独行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 自在独行读后感,自在独行读书笔记,自在独行读书心得
奕远0 分享 时间: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在独行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在独行读后感1

好的文学作品,会让人不论看过多久,总能回想起一些印象深刻的情节或描述。比如,一想到《围城》,我总会想起方鸿渐一行迁徙内地途中的种种遭遇,李梅亭的药箱、饭店里的“肉芽”,还有文章最后的那架晚点的老钟。想起贾先生,我就会想到商州,想到乡村,想到烟峰的“红口白牙”。

贾先生老师的作品我读的很少,也就很早之前读过一本中篇集《小月前本》,记忆尤其深的是其中一篇《鸡窝洼人家》,四个男女、两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文中对商州乡村的人物、生活、风情刻画很生动,十分接地气,至今仍印象深刻。(这篇小说改编成了电影《野山》)

《自在独行》是17年元旦假期的旅途中读的一本书,3个伙伴分别从不同省出发,到大理集中,因此往返路途只能是我一人。往常旅行我一般会选择小说来消磨时间,而这本书的文案促使我选择了它: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

这是一本散文集合,共五大章:生命的睿智、人世的悲心、大地的魂灵、万物的情怀、天空的禅意。通过或长或短的文章,记录了作家生活中的人、事、物、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追求与审美:从容是真、宽释是福、有敬无畏、乐以忘忧、行于天地。

第一章有一篇《静虚村记》,看罢让人十分怀念和向往。静虚村里有冬暖夏凉的茅屋院落,有朴实热情的乡亲邻里;看得见花开花落,听得到蛐蛐喜鹊;入口的有井水甜,入鼻的有槐花香,一幅田园美景,世外桃园。而在大城市打拼的我们,每天眼见的是汽车楼房,听到的是机器轰鸣,一天天在办公室格子间度过,四季变换好像只剩对衣物增减的影响,麻木的我们好像已经忘记夜晚时抬头望一望星空。我小的时候住在姥姥家,是像静虚村一样的村子,家门口就有一棵大槐树,春天满院清香;夏天虽然炎热,但田边小路有绿树成荫;秋天去收玉米,逮蚂蚱;冬天会在院里堆雪人,屋里火炉上烤着土豆,一室香甜,很庆幸我的童年还有这样的记忆。

贾老师是陕西人,集合第三章主要描绘秦川大地的风貌与人情,有一篇《商州又录》读来也十分有趣。里面收录十一篇文章,“结构不同,行文不同”,“重在山光水色,人情风俗”,人物没有名字,都是用“老汉”“女子”“后生”指代,虽然每一篇都很短,但连起来好似一幅描绘商州的清明上河图,清晰有趣。

第三章还有一篇《白浪街》也很有意思,白浪街处在陕西、河南、湖北三省交界,三省人在这里混居,但又都努力的保留着各自的风俗和特点,湖北人机灵,生意做的风生云起;河南人强悍,撑排贩柴贩油桐籽,是下死力气;陕西人勤劳保守,扎根土地,安分劳作,这里正是南腔北调的和谐混搭。

读《自在独行》,虽身未至,然心已远。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好的作品,可以去到我没有到过的地方,体验我没有经过的生活,作者用他朴实而隽永的文字,也仿佛让我感悟到“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人还在路上,且行且珍惜。

自在独行读后感2

作为"小小书院"开院第一本共读新书,这本书是我推荐的。为什么第一本书推荐贾平凹的新书?真的是有我的情节在里面。在我上高中及大学期间,陕西有三个最牛的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他们在90年代初,横空出世,震撼文坛,形成了文坛著名的"陕西作家群"现像,风光一时无双。其代表作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秦腔》。我在大西北兰州上的大学,期间,没少读他们的书。这些作品,不知道在当时及后来,温暖了多少人的心,。可惜路、陈天不假年,都已离世,只有贾还活着。贾很牛,每部作品都很棒,水准极高,当然,也颇有争议。贾也现年事己高,后续作品会很少,所以选择了《自在独行》作为第一本共读新书。

书的副标题为:写给每一孤独的行路人。周国平说过:"孤独是人的宿命";李白曾发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行吟。佛说:"色即是空".仿佛文人与先哲,最后的状态,都归于孤独。在此处,孤独不是痛苦、失落、孤单等贬义意思,而是一种坦然、平和、安寂的本真状态。"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安宁",这和心学大师王阳明强调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简直是一种意思的两种表述!全书作者以自我感受为中心,观物、观景、观人、观心、观人间百态、观人生万种风情,一个自在观世音。

在《纺车声声》中,主要描写他的母亲,于其父亲在外服刑期间,作为母性所散出来的人性光辉,时光虽然艰难,但内心却是充满了温情和阳光。多少次,越在历史苦难的关头,女性的光芒就越发闪耀,作者的母亲同样如此。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同样一个女人,作为女孩是一种表现,作为母亲,则有万种刚强,是什么东西会让同一个人有如此大的不同呢?这是每一个读者都应该去思考的。作为受难者的少年,作者在苦难之中,有万种理由选择逃避、黑暗、自弃;但他却表现的是阳光、希望、向上。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是可贵的人性,二是他们是母亲的作品,是父母品性的一面镜子。

"大口袋中,插一只钢笔的是小学生,插两只钢笔的是中学生,插得更多的,则是修钢笔的了"。作者在《看人》中的几句话,立马把我带回了我上学的场景,是的,我们那是这就这样,不同的是,我们插的是圆珠笔,只有家里条件特别好的人,才有可能插根钢笔的。"赌博桌上,仅看着一双双参赌人的手,也就知道了这一个赌徒是多么迫不及待,那一个赌徒却是胸有成竹"。读到此处,真的是忍俊不禁,作者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这么深刻的文字的。真想好奇的问:贾大哥,在赌桌上,你是哪双手?

《关于父子》中,我们会看到父亲在儿子面前一种尴尬的存在。一颗本是柔情的心,但却要装着用棍棒来表达。做父亲的都希望儿子像蛇脱皮一样的始终是自己,但几乎是每一个儿子,都想在成长过程种发生裂变,不想做父亲的影子。"枕边无伟人、近处无风景",在现实生活中,父子关系好的不太多,母子关系好的却很多。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因为父亲和儿子彼此是站在人生的不同结点在看对方,且彼此不敢宽容。父亲在成熟的年纪时看儿子及对儿子提要求;儿子是在年小的时光看父亲及对父亲提要求。一个是风尘满霜,看到过太多的人间困苦,想到的是平平安安、规规矩矩做人,才是正道,才会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儿子;一个是少不更世,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美好的遐想,想到的春风十里、鸿鹄之志,才会看到父辈的不完美,才会想到去做另外一个自己。他们其实都没有错,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因为不能接纳自己,所以才会有些天然的违和,所以才会说"父子是前世的`冤家"。等儿子长大后,大多数会成为父亲一样的人,那时,他才能了解父亲。而父亲,这时候已经老了,又变成一个老小孩了,又能了解儿子了。所以啊,他们是彼此轮换着过一生的啊!

必须得说一下《秦腔》。如果有人问我,如果只能用一样东西去形容西北人的话,那是什么?我肯定会说是秦腔。刚上大学第一天,大家互相介绍,同学中有一个陕西凤翔的(后来才知道,原来此地是秦腔和西凤酒的产地),开口就来这么一段秦腔,当时全没有听明白,但那个精、气、神和动作,把我这个来自江南也算纤秀之士的同学,半天震得回不过气来!心中在想:这不是鬼哭狼嚎吗,这也叫戏!?但是从此,秦腔就一直安在我心里了,我也开始就关心上了。后来在电视、电脑及现场看过秦腔的表演,记得后来还上过春晚。越来越认为秦腔是人用来和鬼交流的工具,表演者不上台时,平静且木讷,一律的清刚。只要一上台,立刻就换了一个人,进入了民间传说中的"跳大神"状态,眉飞色舞、行为癫奇、如泣如诉、撕心扯肺。我们常见的是:在斜阳将落的农舍旁,旁边有刚卸下的农具,骡子还在大口的喘着粗气。台上一群人在撕心裂肺、地动山摇、惊天动地泣鬼神般地表演。台下一班如痴如醉的观众正在静观,情绪随着台上的表演此起彼伏,有时郁闷、有时高亢,仿佛台上台下正在合演一出戏,天衣无缝般的配合。这一刻,好像所有的不快都抛开了,陕北的老农正饮着醇美的烈酒、那么开心快乐!"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正是这种快乐,让他们在侍候贫瘠的黄土高原时,能宽慰自己,繁衍人类,延继文明。

118548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