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的读后感
《巨人的陨落》按照时间顺序,五条叙述线(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国家)交叉推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巨人的陨落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巨人的陨落的读后感1
随着作者对人物现状的交代结束,本书也走向了完结,我没有如封面所“陈述”的那样三个通宵读完,前前后后差不多两周,三十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
第一:算是填补了脑子里的一战史空白,几个主角战前努力争取反战,到战场身不由己搏命厮杀,不得不感叹政治的复杂和战争绞肉机的可怕。
第二:这点说来惭愧,可能自从少年时读过几本名著便再未碰到这类优秀的书了,沉迷于推理类和实用畅销书对我实在谈不上有多大用。此书让我最惊喜之处就在于情节的安排上,沃尔特和茉黛的跨国之恋,耶稣的比利和“粗口姐”的坦荡的爱情,大渣男和弟弟的别样人生,美国男孩最终求得真爱(我觉得那个求婚很值得借鉴哦),艾瑟尔全书的经历和末尾史诗级的相遇镜头。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都有美好的结局,但放眼大环境下,德国的处境,俄国国内革命的问题,二十年的和平之后等着他们的是更残酷的现实。
书里各种安排的人物碰撞让你知道是在读小说,而真实细节的语言又让情景如此逼真,很多一笔带过的细节描写让人佩服不以,有些地方真实跪着看的。
一个故事结束,下一个故事也该开始了,我也要努力写好自己的人生。(好久没写东西了,丑,丑的没眼看[差劲])
巨人的陨落的读后感2
用时5天,读完这部三册共1200多页完全可以当作历史来读的小说。
小说讲述了英、德、美、俄四个国家的5个不同阶层的家庭(威尔士的矿工比利与姐姐艾瑟尔、英格兰的贵族菲茨与茉黛兄妹、俄罗斯底层的孤儿格雷戈里与列夫兄弟、德国外交情报界的名门之后沃尔特、美国的白宫青年助理格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跌宕起伏的命运,作者又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如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阿斯奎斯、俄国的列宁、英国国王乔治五世与小说里的人物相融合,呈现了战争的残酷、下层百姓的艰难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的国际关系、英国的女权运动与工党的崛起、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爆发的始末、德国战败后人民的贫穷……小说人物众多,情节曲折,但有几个场景令人印象特别深刻:由于无知贵族的指挥失误,士兵们的无辜牺牲让人揪心;圣诞节之夜英德两国的士兵竟然聚在一起聊天,哪怕第二天他们还是你死我活的敌对双方,战争的残忍与渴望和平对比鲜明;当小镇居民们在各家门口等待邮差递交阵亡名单时,那种悲痛与绝望使人感同身受;敌对国的茉黛与沃尔特的爱恋让人钦佩与祝福。
第一次世界大战陨落的巨人是帝国,是贵族,崛起的是勇敢者,是每一个与命运抗争的人,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愿世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巨人的陨落的读后感3
几点想法。
第一,书名巨人的陨落明指在战后轰然倒地的德奥俄三大帝国,暗喻贵族阶层和男权社会衰落。
第二,战争的巨大破坏力使得统治者的力量大幅削弱,被枪炮武装的大量平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话语权,有的获得了投票权,有的调转枪口临阵倒戈。但比枪炮更有力的武器是思想,矿工们第一次走出了家乡,走出国门,踏上另一片大陆,比利甚至和菲茨一样横跨了半个地球。他们把战场上的见闻通过信件带回家乡,把平权思潮传递给更多的人。
第三,本书的架构和《冰与火之歌》类似,跟随比利、菲茨、沃尔特、艾瑟尔、杜瓦、格雷戈里和列夫几个主要人物的视角分别叙述,巧妙的使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第四,人物塑造方面,比利、沃尔特和格雷戈里有点儿高大全的感觉,作者越是捧,越让我有一种不真实感。反而菲茨和列夫这俩渣男倒是写出了人物复杂的性格。期待后两部里能写出冰火里小恶魔的层次感。第五,还是英国的人物和故事最精彩,笔触所至无论是风土人情还是政治掌故,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的日常生活都是驾轻就熟。对比下发生在其他国家的情节,就没那么接地气儿。最后,说说列夫,我觉得这个人物特别像人类的祖先。首先他四处留种,繁殖能力强。其次,充满了开拓冒险精神,俄国—威尔士—美国—俄国—加拿大,每到一地总能第一时间适应。你可以说他阴险狡诈,但也许只有这种人才能在严苛的环境里生存下来。
多说一句,在国运上升期的罗马,西班牙,英国,美国你可能找到无数这样的人物,可能说正事这些冷酷无情的恶棍攒下了老本儿给他们的不肖子孙去挥霍。希望作者后两部别把他写崩啊,能写成小恶魔就好了。不说了,接着去读第二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