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800字

关键词: 我们仨读后感,我们仨读书笔记,我们仨
奕远0 分享 时间:

《我们仨》是一本纪实文集,简单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们仨》读后感800字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1

我是怀着想了解杨绛一家的心情去看了我们仨。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则是以回忆讲述了自1935年杨绛、钱钟书夫妻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读完此书,我对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愈加清晰了。杨绛先生和钱老虽是文学界的知名人士,本书真切地记录了二人却都是生活中的白痴。钱老在生活中,连个灯泡坏了,门锁坏了都修不了,打泼了牛奶还像个孩子似的不知所措。我们的杨绛先生也烧不出几个像样的菜。然而他们却彼此包容着。在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另一半。以前我总觉得他只知道吃喝玩乐,其实想想他的优点还是挺多的,他除了没有钱老这样的文学才华,不会写文章之外,在生活中他可比钱老强多了。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热情好客,而且还会做得一手好菜。修门锁上灯泡这样的小事,从不让我操心。想到这,我觉得杨绛先生包容的可比我多得多,我应该更懂得珍惜这样的幸福才对。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在大众面前秀恩爱吧!

那文人秀恩爱又是怎样的呢?文人秀恩爱是让人觉得甜而不腻的。他们能在各个方面欣赏对方,如杨绛能把钱钟书的幼稚当成有趣,钱钟书能把杨绛的怕黑记在心里。两个人之间的情话更像是从偶像剧里出来的台词。钱钟书说:“从此只有死别没有生离。”“我不要儿子,只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而杨绛的情话丝毫不输给钱钟书。

她说:“阿圆温厚,不与人争,像钟书”,“阿圆好静,像钟书”,“阿圆胆子大,像钟书”,“阿圆喜欢格物致知,像钟书”……

他们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却也能恩爱有嘉,他们秀恩爱不像今天的大多年轻人,晒晒礼物,秀秀图,说上几句甜言蜜语,而是一种欣赏与包容。

我想真正的爱情与婚姻不是作秀而是暖于心的真情。如果我们也能做到处处欣赏对方,欣赏对方优点,包容彼此不足,婚姻还何谈不幸福呢?交朋友亦是如此。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2

杨绛先生走了,但留下了我们仨。

知道我们仨这本书,是在杨绛先生走后。知道杨绛是在钱钟书先生走后。这时候我想起了鲁先生的为了忘却的纪念。

没看此书,一直觉得我们仨写的是和朋友圈一样秀恩爱,秀家庭温暖和谐的回忆小说。书的封面是古朴的,内容也是古朴的。而最让内心感觉凄凉的却是封面背后的那句话__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完却发现,里面有温暖有恩爱,但却生生通篇是流水账,一个叙述得不行云流水的依旧是家长里短的流水账。内容平实低调得如述家长里短,邻里乡外。里面没有凄凉,没有抱怨,没有吵闹,没有哀伤,仿佛是一个食人间烟火,却没有人情五味的世界。但里面有爱情,有亲情,有道德,有礼仪。更有呵护,有尊重,有思念,有担当。有家国的选择,有忠孝的抉择。

杨绛的流水账又似乎是不同的,里面是豁达的,对社会的豁达,对国家的豁达,对家人的豁达,对遭受的一切不平事的豁达。

杨绛叙述的一家三口又是顽皮的,顽皮得就是三个孩子在一起过家家,只是这个过家家过得有些认真了些,认真得一直到老,但他们一直没老过。钟书先生说,只有死别,没有生离。一家三口又是平淡的,仿佛任何大风大浪与他们无关,任政治风云变幻,我仨自岿然不动。

写回忆中写夫妻恩爱者居多,而把三口浑然一体者少之又少。曾看过一个学者写道,中国几千年的稳定和道德传承来自于一个个的大家庭,那种祖孙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虽然几代同世依旧在,但同堂几度闻?小家一成立,就马不停蹄的逃离了大家,从此没了长幼卑尊,你妈是你妈,你爸是你爸,妈家是妈家,自家是自家。私有化的彻底已经延伸到了每个家庭,自此,大家小家有了独立的法人,也有了独立的道德体系。

每个痴迷的无用的书呆子后面必然站着一个强人。钱钟书就是这样一个食人间烟火却不管人家烟火的书呆子,他钻进书里就不再出来。而杨绛就是站在这个书呆子后面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得了桌椅盖得了楼房的强人。强人是无所不能的,即使真的不能也要强说能的,总不能让一个更不能的书呆子去说能吧杨绛的字里行间是有钱钟书的风格的,或者说也未必逊于钱钟书的,但无论是生活多么愁苦,杨绛从没有要把钱钟书从书堆里拉出来,爱一个书呆子,就要爱让呆子在书堆里呆着。道理是简单的道理,有几人参透,参透的那几个人是否又做到了呢?

大家之所以成为了大家,就是无论多纷扰的事情在那里都很简单,简单得如孩子,简单得如白纸,简单得每个人都会认为很复杂。有初心,坚持初心就好。任风雨飘摇,你自不动就好。

读完我们仨,就一直觉得杨绛是钱钟书后面的钱钟书

《我们仨》读后感800字3

杨绛曾说:“我走过一道道驿站,一路上都是离情。”

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全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 “我们俩老了”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以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得爱女,直至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绛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拙手拙脚”的钟书“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说:“不要紧,我会洗”;钟书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钟书把门轴弄坏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

钱媛女儿圆圆一向孝顺父母,对父母百般体贴。“圆圆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时候,圆圆十分乖巧、听话。“阿媛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她始终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骄傲。

钱钟书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妻子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长期为妻子做早餐。他与妻子、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

121561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