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初中读后感(2)
推荐文章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并没有很华丽的文笔,他仅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却给我以震撼。看完后也让我有很多感想,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也可以是正直、诚实。
对阿米尔来说,风筝比喻他失去自己的阿米尔,广漠的天空,雪花飘落,空气寒冷而清澈,追风筝的孩子们欢笑着奔跑,追逐飞逝的光影。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两代人之间反复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复之间,生活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这幅画面也随着主人公命运的变化而不断地改变。
在书中,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看完之后我又推荐给了上学的妹妹,也许只有亲身读过才能感受到书中的情怀。
追风筝的人初中读后感6
从我们诞生的一刻起,从我们踏上人生旅途的一刻起,我们开始选择。那些无穷的选择将会与你一起走向漫长的人生道路。
就像追风筝的人一样,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漂亮的风筝,它有时是理想,有时是希望,有时也是人格。我们既然选择了它,便要无悔地去追,追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判断负责,否则,它将会成为终生的遗憾、悔过,即便是自责,也无法弥补,只有加倍的去补偿,去赎罪。
在《追风筝的人》种,讲述了一位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一起长大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一次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当时阿米尔选择了逃跑,在事后令他感到痛苦,他逼走了哈桑……成年后的他无法原谅自己当时的背叛,再度踏上故乡,希望为好友尽最后一点力,但在同时,他发现一个谎言,儿时恶梦再度重演,阿米尔做出了重大的选择……
背叛往往是一瞬间的决定,但救赎却是一条漫长的路。两者之间通常会夹杂着一个词:后悔。因为过去的永远都是过去,无论如何也无法挽救,所以后悔就是人心灵上的一种责怪。
当今社会,在追求进步,在追求人上人的同时,我们也会迷茫,迷茫着四周,我们该去做什么?该如何面对不断的选择?该怎样在选择中让自己的心灵无悔?一个左右为难的选择,在一瞬间的决定中已经决定了自我的命运,但在同时,一个小小的转折也将再次改变命运,这是唯一一条能从背叛再次踏上好人的路,也是唯一一个加以补偿的办法。但这种机遇并不多,重要的是对自我选择的无悔。
风筝只有一只,勇敢的追吧,去追回自己的理想!但也不要忘记,面对偶遇的选择,不要愧对人格,让心灵无悔!
追风筝的人初中读后感7
追风筝的人,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关于阿富汗历史政治,种族文化的故事,我就不在这儿班门弄斧啦。而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随父亲迁往美国。与书中主人公的经历很相似,我想这应该是他能把心理活动描述得这么符合人物形象的原因吧。
主人公阿米尔不是英雄,和我们看的电影中主角光环不一样,他对父爱的渴求、对优越感的渴望以及面对恶势力时的自保。他嫉妒父亲对哈桑好,恨不得自己血液里流淌着父亲的血;看见哈桑被强势蛮横的阿塞夫猥亵时,躲在角落中不出声;因为没为哈桑挺身而出内心受到煎熬,设局让哈桑和阿里离开了他们家。
相反,哈桑对阿米尔是忠诚的,有仆人对主人的忠诚,有对朋友的忠诚。他为了阿米尔少爷博得父亲的爱,一直是那个追风筝的人,后来知道阿米尔不想见到自己时,附和他的谎言,离开了家;原谅抛弃自己的母亲,一直对她好;我觉得在生活中,哈桑这样的人很少,在从来没被承认的友谊中,始终不变地奉献着对阿米尔少爷忠诚的爱;像阿米尔和父亲可能多一些,父亲和仆人阿里的妻子生下哈桑后,为了救赎自己的内心,修孤儿院,冒死为孕妇挺身而出;阿米尔在之后的二十多年,因为背叛内心一直自责,受煎熬,最后踏上了成为好人的路,冒死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救出,成为了那个为索拉博追风筝的人。
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最大的救赎。
这是我觉得这本书里说得最好的一句话,我想阿米尔少爷和他的父亲都得到了救赎。这也是我觉得这本书能畅销的原因,它反映着人性卑楼心灵,却又给了我们希望,善行能救赎罪行。
和现实生活一样。
追风筝的人初中读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