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集读后感范文(2)
推荐文章
李白诗集读后感4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时李白二十四岁,风华正茂的他便开始向诗坛进军了。他是个才子,“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但他根本不屑于去做一个儒家忠实的信徒。他想像庄子一样站在九天绝顶观俯人间,所以我们可以轻易感受到他有一种天上地下独往独来的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因此,他向往的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他喜游,广博的见识充实了他的人生色彩。我们了解,李白做过隐士、道士、游侠。他的志向立得远,但他只是一个自以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实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栩栩然得意的他曾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皇帝的召见就可以大展鸿图了。然而他错了,他是完全在中的诗人,他陷入属于自己所不能脱出的梦境之中,残酷冷漠的现实给予他的在欣喜之后,只有伤——而这些,除了社会和客观因素外,更是因为他浓重的诗人气质。
李白的气质,用浪漫来形容为好,但说他傲一点也不为过。他的傲完全出于自然,傲也是他一生最鲜明的写照。正因为他的秉性,他始终保持了一颗纯朴的童心,也就是说,他用以衡量世间的眼光总是带着浪漫的情感和稚嫩的理解。他将寄于自己的仕途,而唐的官场的复杂性妄将他的人格死死地框祝李白是框不住的。所以,他和社会明显格格不入。他的狂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印象丰富得惊人,他没有停滞抑或封闭自己,他一旦找到了属于的起点和空间,就不会猥琐和。诗人一生所追求的,往往却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意的,李白的性格和气质,使他迷离在这清醒的尘世之中。
可以说,没有李白,盛唐的精彩大为逊色。余光中《寻李白》写得好“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显然是有些夸张了。但我们应该明白,李白所给唐增添的华彩也并非其他人所能比的。可以说只有唐代,能接受李白这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李白的性格是改不了的,他若做云,便偏要飞到九天之外,他若为风,便偏要到海上兴浪。他和我们同样不想信浪漫化的生命中会有失败的惨痛。他想把对象化局限于自己的前程,换而言之,他有着对这个人世的占有欲。因此,无论何时,他都不会毁灭他自己独有的美感,他也同样不会止步在生命失意的平原上观看落魄的景象。于是,“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投在李?的帐下。他入宫三个年头,得罪了杨贵妃,高力士,自己也苦不堪言,但还是想着为国效力。我们再品他的昂扬斗志“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湖沙……”诗人就是诗人,他总是美感的主人,所以,他从来不会受自己的象化的美感产物所支配。人的生命没有定式,但李白似乎终究是走不出他的定式——就在他想大显身手的时候,李?野心膨胀,不听调遣,结果发生内讧,被唐肃宗消灭。而卷进争夺皇室宝座的斗争中失败的诗人李白,却幸运地活了下来。
诗人就是诗人,李白不是政治家。
合格的诗人大都逃不掉有一些特有的情愫,李白在虽政治上失意不断,但其诗中所有的意象都可以说是他的审美感受的特殊寄托者。我不敢肯定他的诗是否是一种哲学式的人生,但我敢说他的每首诗都牢牢地固结了自己的情怀。不能说李白没有欲望,我已提过,他有着对这个人世的占有欲,他处处都以自己吞吐宇宙的豪气,赋予自然景物以崇高的审美价值。他有着如此广阔的胸襟,其实,那半个盛唐早就归他所有了。
据传说,李白是从采石矶的捉月台,为捉到跳入而死的。李白的死竟也如此浪漫,这也是一代诗仙的命运悲剧。但我们相信,他的文字风格是不会苍老的,他只是化成了他诗中的那只大鹏,在他自己的天空下,“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诗集读后感5
李白,字太白,盛唐时期的诗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我来谈谈我看到的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看到的,是一个不媚权贵,不涉足于官场之人,一个高洁,一个孤傲的李白。命令高力士拖鞋,让杨运忠为其磨墨,除了他,谁还可以这样?不肯屈服于人,心直口快,面对不平敢于出手相助,这注定了他的一生与官场无缘。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我看到的,是一个洒脱,放荡不羁的人,一个仗剑走天涯,一个浊酒行千里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自命不凡,孤芳自赏。难道他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吗?不!“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他的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政治抱负。他之所以不去追求,是因为他洁身自好,不想同流合污,想过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生活。
唐朝兴起的科举制成就了李白的名气,但自古的封建官僚扼杀了李白的未来。这样一个放荡不羁,一个豪情壮志的人,就是古代思想的牺牲品。不过,李白终究是成功了,他名字会超过所有的帝王,永载史册。
这就是我读到的李白。
李白诗集读后感6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在中国家喻户晓、广为传颂,和大诗人杜甫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李白的诗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对我们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我第一次认识李白,是从《静夜思》开始。从小父母便教我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李白看到月亮会想到自己的家乡?到后来,我了解了中秋月圆佳节,听大人说嫦娥奔月的故事,看到了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才明白月亮寄托了人们几千年的思念。因为工作繁忙,我的爸爸妈妈很少有时间陪伴我,可是每当我抬头看到“白玉盘”一样的月亮,就会想起妈妈的笑脸,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
我真正爱上李白的诗,是因为《将进酒》。
读完开头两句,我就被它磅礴的气势所震撼。“黄河之水天上来”让我联想到李白的另一首《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把黄河与瀑布之水的湍急写得淋漓尽致,让人心驰神往。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而气馁时,我又会想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狂放与自信,让我重新找回勇气。
《将进酒》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白,我印象中的李白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气;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任性,可是当我读完《将进酒》,才明白李白也会感叹时光流逝,认为“古来圣贤皆寂寞”,让我更加地敬佩。
《李白诗选》让我了解到了多方面的李白,他的开心和忧愁,他的喜好和憎恶。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白的“豪放”,他不断地追求自由和解放,永不改变的初心,是我人生路上最重要的照明灯。
李白诗集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