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意义》优秀读后感(2)

关键词: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追寻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读后感
奕远0 分享 时间:

二战期间因弗兰克尔犹太人身份,遭纳粹逮捕,在奥斯维辛、达豪等集中营度过了三年艰难的'岁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营死亡,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经受着饥饿、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经被集中营摧残地破败不堪,但是,他仍旧坚持活着,直到最后从集中营走出来,而且还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一直在书中寻找弗兰克尔所谓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就好像在《活着》寻找为什么福贵要活下去的理由一样,可是到读完全书还是没有任何线索,我不知道在全家都已经死去,自己也处在非人的生活并且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刻,他为什么能不去选择死亡?

带着疑问,我阅读了读者很多的读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写那种所谓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义的东西,有的还涉及到了博士的意义疗法,说实话,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寻找你为什么不选择死亡的原因,你却告诉我你要用你的悲惨经历来治愈别人,从而走出集中营花了很长时间写下《追寻生命的意义》。

我从未经历过死亡,但是我见证过濒临死亡的人,他们都还选择继续活着,不是苟延残喘。

在农村有很多中风的老人,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动弹不得,但是他们依旧不做死亡的选择,甚至那些儿女不闻不问的老人,他们依旧顽强地活着。农村讲究“喜葬”,认为老人活到80岁左右没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辈子积福积德。但是我又碰到过那些活到80多岁的老头老太太,他们尽管疾病缠身,却仍旧不选择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兰克尔的想法是类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么他们生命的意义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初二的学生写的书评,他说他最欣赏的就是开篇的第一句话:“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人,都还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我不知道会这样的理解对不对,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就是能够去选择更好的选择,在死亡与活着,显而易见,活着是更好的选择。

福贵是个粗人,他不懂什么意义治疗法,但是即便还只剩下一头牛,他还是选择活下来,因为只有活着才可以去回忆,有回忆才会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着的意义就是能够凭借回忆来记起自己曾经幸福生活过。

弗兰克尔是个毋庸置疑的哲学家,能够在集中营非人的生活中坚持活下来并且创立意义治疗法的哲学家,他在书中提到在集中营残酷生活中他经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与心爱的妻子对话,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义,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有下一次与妻子的遇见,即便是幻想,那也应该是属于活着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离集中营,弗兰克尔倒是不再去思考,因为太远,不能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

余华在《活着》当中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余华先生总算有一个对于活着的回应。但是,最后弗兰克尔还是没有说出生命的意义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义的方法:第一,创造和工作;第二,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第三,受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在创造和工作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福的,能在体验某种事物或爱一个人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快乐的,能在受苦中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是幸运的,所以正在苦难中的我们,要好好活着,不为自己,只为上帝在芸芸众生中选择赐予我们的那一份幸运。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维克多《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这本集中营自传小书中,叙述了奥斯维辛俘虏的苦难生活,以及表达“意义治疗法”的积极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将要追寻其独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义。那假如是换成一个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的俘虏,失去了人身自由,经历了各种磨难,那他的人生还要追寻所谓的生命意义吗?而维克多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那些集中营的俘虏们的心理历程与人生故事。

初到集中营的俘虏,从受一段时间集中营磨难后的挣扎到冷漠,最后是麻木不仁的绝望心境。人性不能简单地分为善与恶,尤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最深处的人性极其容易暴露出来,善与恶的边界变得如此模糊不清。恶劣的生存环境往往扼杀生存的希望,人在绝望之中走向死亡。

“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不可能再挽回。”为什么人要活着?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所在?维克多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也因每个生命体的独特性而存在意义有所不同,但他阐述了三种方法:创造或从事能体现生命价值的工作,体验爱与被爱,忍受并超越痛苦的积极态度。

前两者人们容易理解并接受,但忍受并超越痛苦,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吗?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采取积极态度。追问自己的活着的意义,便是一种自我精神上的升华了。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7

生活中,我是个容易迷茫的人,亦可是想得太多。记得在我们小时候,常喜欢看一些动作片,那时我们叫武打片,当然大部分结局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以坏人死为结局,这也是大家喜欢的圆满结局。但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完这些我不是在为正义的圆满而庆幸,而是在为死了的人难过,为他们见不到明天太阳而怜惜,让我认识到死亡是人生的终结,突然害怕一天我也要死,害怕明天的太阳与我无关。

岁月如梭,人已中年,但是关于人生依然有诸多不释,萦绕左右。在空间看到《北大清华推荐的经典书籍,有时间多看看书吧!》时,特别是推荐第一本书便是《追寻生命的意义》,即便是书名已把我征服。

准备买书时才知道此已绝版,只能买复印版,虽然书的质量不太好但也不影响阅读。但是作为翻译读物,总难免存在翻译的硬伤,加上书本身的逻辑性与理论性,有些地方让人读起来还是存在涩感,只可惜我外文太差,无法阅读原汁原味的文字。此书是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所著,作者以在二战集中营经历为例阐述意义疗法,以及其心理医学与精神学的理论。

对于这样一本书,像我这样一个门外汉,读一遍说皮毛也沾不到边一点也不过分。弗兰克尔是精神学与心理医学教授,他是从医生的角度来阐述自己治疗理论与理念。他的目的是治疗,并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那样,但是读完此书我还是明白了为什么会迷茫,因为我以前一味追求抽象的生命意义,总以为有那么一条金科玉律能让我立刻找到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总在变化,但是从未停止,意义疗法说有三种途径可以发现生命的意义,第一是通过创造一种工作或做一件实事,第二是体验某件事或遇见某个人,第三是通过选择我们这不可能避免的痛苦的态度。这段话读起来简单,但是却很难理解。弗兰克尔是这样解释的,第一条是指成功与实现的途径(在我理解其实应该就成就感与满足感),意思十分明显,第二和第三需要加以解释。

在生活中发现意义的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体验某些事物——如真、善、美——通过体验自然、文化,或体验一个人——通过爱他。在意义治疗中,爱是与性一样的初级现象,正常情况下,性是一种表达爱的方法。但当性一旦成为爱的载体,也只有在成为爱的载体时,性才是合理的,甚至是神圣。因此爱不应仅仅理解为是性的副产品,相反的,性是一种用来表达被称之为爱的最亲密体验的方法。

发现生命的第三条途径是经受苦难。当我们面对绝望的情景时,当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我们也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为那时可以最大程度地证明人的独一无二的潜力,它可以将一个人的悲剧变成一场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一种人类的成就。当我们不再能够改变一种情境时,我们将会面对改变自己的挑战。当我们改变不了命运的时候,受难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对待命运的态度,找到受难的意义。人关注的不是获得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发现生命的意义。当然受难并不是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必要条件,只是说在受难的情况下,意义也是存在的。

生命的短暂性是无法改变的,生命的终极意义是完全超越了人的有限的智力。悲观主义者就像一个人,他看着日历每天撕去一页,随着一天天的过去越来越簿,而因为过去没有意义而害怕与悲伤。相反积极处理生活问题的人,每天从日历上撕下一页,将生命的意义写在其背面,并整齐仔细排列起来,对这些记录能够做出骄傲而愉快的反应。

如果他注意到他正越来越老,当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什么理由去嫉妒年轻人所拥有的可能性呢?与可能性相比,我有过去的现实,不仅有已经完成的工作和被爱者的爱,而且还有勇敢承受的苦难。这些苦难甚至是我最自豪的事情,尽管它们是不能被引起嫉妒的事情。



《追寻生命的意义》优秀读后感相关文章:

优秀读后感作文700字

初中优秀读后感作文

700字优秀读后感作文

中外名著优秀读后感

优秀读后感五年级800字

初中优秀读后感心得600字5篇

优秀的名著读后感300字

林清玄文章优秀读后感600字

优秀名著读后感范文600字

匠人精神优秀读后感

123557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