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的《卖米》读后感(2)
所以贫病交加的家庭,是她的状况。而农民又是底层。所以在卖米这种交易中,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不仅仅是他们,就是其他的农民也是没有的。可是她家的米好,所以收米的人愿意在当时的价格上1块5分加三分钱,他们呢,想按上场的价格,在加两分钱,就死一块一毛,结果没有谈妥。
在临近收场的时候,收米人依然出1块5分,她们想卖1块8分钱,收米人说,开场时,都没卖出去一块8分,此刻收场了,谁收?还说了一句,做梦。
她们也生气,于是就担着米回家了。
她担的是重一点的,途中米撒了,妈妈说了她一句,因为心疼米,没有关心她的脚扭伤否,她难受了一下,之后很快调整过来,回家了。
到家后,她跟爸爸汇报了经过,爸爸,没有怪妈妈,直说那些米贩子黑心,只赚农民的钱,并说,在城里一斤米卖一块5毛呢。可是转而,妈妈说,明天去转步的场,卖米,爸爸说,少担一点,一个人担50斤左右就能够了。但,那是十几里的山路啊。
她说,别因为价钱又卖不出去,妈妈说,不会了不会了,无论是1块8分,还是1块5分,都要卖掉的。
她很纠结,难过,想哭,可是不想当着父母的面哭,想被窝里哭的。
可是头一占枕头,就睡着了,她太累了,睡的又香又甜。
这件事就算完了。
也许是她仍然年轻,十五六岁,天真,淳朴,虽然现实幸苦,那时候不那么敏感。她的父母,心态上,却高于一般的农民,他们几乎没有什么暴躁的情绪。不然,就是她在写作时加工过了。她之后在身前最终一封信种写到了,她是属于心态比较好的,她说她她素来有些傻气,对于太过抽象的概念,不大能理解。人是最能适应环境的动物之一,而她也是容易随遇而安的一个人。她也有悲痛难过的时候,可是更注重眼前,那些抽象的飘渺的担忧很少困扰到,反而是那些琐碎的细节更令她关注。生活从来不会是完全的光明,也不会是完全的黑暗,即便是阴云漫天的日子里,也会记住往日的阳光,并憧憬明日的完美。
也就是说,她是一个不那么深刻,不固执的,心态宽厚的人。她很进取,乐观,阳光,因为从她现实的经历看,她从中学开始,都几乎在辍学的边缘,是教师的'惜才,她在重点高中读了一年,之后因为经济,转到普通高中。
她还出去打工,因为家庭不能依靠。她的心态还行。如果这种性格能够遗传的话,她的父母也是很善良进取的人。虽然他们贫病加身。
她天分很高,心态也好,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才很平实,很客观,很实际。才能有一种很大的力量。吸引人,感动人。所谓力透纸背。那是当时事实的力量。是很有说服力的。
有一句话,说,很多人的努力远远没有到拼天赋的地步,就在自我设限了,这是向上的限制。这大概是真的。现实中,更多维持微弱平衡的穷人呢,还没有经历过绝望,自我就先崩溃了。所以,穷人,想要逆袭,都要豁出去的,真的拼命的。不然的话,留在底层,依然费尽力气,还谈不上半点尊严,这种尊重,无论是对自我,还是对周围人,她得不到,他就不会施舍出去。
所以,要说贫穷是原罪,倒也不夸张。有一个出身贫穷的作家说,穷人不配有梦想。她说这样的话,也不是歧视穷人,而是她自我就死一个有梦想的穷人,她要改变,她已经改变,但也不是传统意义上成功,而是她明白,穷人在追梦的路上,有多难,或者是,一生都未有可能实现。
苦难本身不值得歌颂,这些故事能被传颂,是因为作者不是普通的穷人,她是一个天分很高的聪颖的农民子弟,大部分穷人的生活,不被认知。或者他们是如此的相像。
贫穷是一种罪,当你好不容易脱离它后,还会以它为耻。就算你不,你飞上天后的,成功的圈子,也会让你以为。贫穷本身是落后,可是落后的一种强大的力量是,它能扭曲人性。使人脆弱到不若一只蚂蚁。
所以,奋斗、拼搏,是为了改变,是为了摆脱啊。当然事实有用,此刻穷人的底线大大提高,机械化,到此刻,农田,修路建房,都不需要拼体力。可是很多穷人,他们下作,他们的想法,思维惯性,依然停留在过去,那是对穷苦的深深的恐惧。那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深深刻在心里的伴随一生的烙印。
飞花,没有被打败,她是一个贫弱中,高尚的人。可是她短暂的生命,难道不是命运的束缚。好像穷人多病,她说她讳疾忌医。病本身很客观,但穷,使得他们自身免疫系统低下。受到一点侵扰,便无能为力。她的大病,从从确诊,到离世,也可是短短两三个月。
我能从她的文章中得到的,我钦佩她的好心态,努力,她的爸爸妈妈。
这种心境是很无力的。也许能激发出一股力量。
总之,我们是都记住了她。
《卖米》读后感5
一个十几岁的姑娘“琼宝”跟随母亲前去卖米,挑着六七十斤重的担子行走四五里的田间小路去赶场,母亲为了一斤米多卖几分钱和米贩子讨价还价,散场的时候她和母亲不得不把米又挑了回去,沉重的担子压在肩头,大米的重量与生活的不易相加,让十几岁的姑娘深深感受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家境贫寒,让一个十几岁的生命从小就背负起了生活的重负。
物质匮乏的年代,穷苦的家庭出身给人们烙下了缺衣少食的印痕,时代发展向前,但年少时生活的不易与艰难几乎压弯了活着的脊梁,此生对物质的追求便成了一切的基础。
每个人都在自己儿时的经历中汲取了最为本质与深刻的影响,印在自己此刻和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
如果不是在贫困生活中走过的人,大概永远无法理解这种心情。
因为穷,穷到骨子里,所以会格外计较那几分钱、几毛钱。有时候,往往因为这样的计较,而丧失更好的机会,或者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没有别的办法。
一直以为自己认知不够,为什么别人很早就能做出的决定,而我过了好多年才能想明白。大概是因为从小家境贫寒的孩子,先忙着努力摆脱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忙着努力适应市民的角色,忙着改造“穷人思维”,下一步才能考虑自我提升。
你可以说是开化的晚,永远只有“穷人思维”,但对当时当下的人们而言,真的只会产生那样的认知、做那样的选择。
明白了这世界的残酷和温柔之后,希望我们依然能不放弃努力。
《卖米》读后感6
父亲给我推荐了北大才女张培祥写的《卖米》,我读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受特别深刻。
文中介绍了张培祥与母亲一起担着五六十斤的米走着崎岖不平的山路去几里外的镇上卖,这些米卖的钱要给父亲买药。
米贩子说:"1.8元一斤"。母亲陪着笑脸说:“一斤1.8元少,2元还差不多,我家的米多好呀!你看,又白净又细致"
中午了,米贩子都回城了。母亲的额头上挂着几颗豆大的汗珠。到了下午,还没有人来买,母亲着急说:"一斤1.8元卖出去也行呀。"可是再也没人来买了。
傍晚米没有卖出去,张培祥只得与母亲把米原路担回。为了给父亲抓药,第二天还要去走十几里远山路的转步去赶场……
我放下书本深深地沉思,在一些偏远山区人们的生活还非常贫穷,他们只能依靠种地来养家糊口,付出多少辛勤的汗水。还要多攒些钱供自己的孩子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呀!
同样是学生的我,住在县城里,不愁吃,不愁穿,还有零用钱,可以买好多零食吃。父母却还宠着我们,我至今变得只想吃零食,不想吃饭。而张培祥他们呢,连顿饱饭还吃不上。我给他们相比,我是多么的幸福。
电视上经常播放,在一些地方,还有的人供不起自己的孩子读书。
母亲生养我们付出许多,却从来没有想要得到我们的回报。这是无私的母爱。所以我们没有理由顶撞我们的母亲。因为母爱可以胜过一切。
父亲在外面天天辛苦上班,什么活都去干,显得天不怕,地不怕,唯有我们生病了,出事了,他会害怕。父亲是最爱我们的人。生怕我们受了一点一丝的委屈。父爱如山。
所以我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我要好好孝敬父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飞花的《卖米》读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