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心得,读书笔记
奕远0 分享 时间: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1

镀金的巴洛克铜镜,照不到我们的过去。停止的蔷薇时钟,遗忘了有谁的曾经,看不见的华丽,你脸上的乖戾,尘封在故事里的故事里。

——《罗密欧与朱丽叶》

故事一开始,那段有些生硬或者说毫无吸引力的开场诗,缓慢而清晰地道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段感情是不被祝福的。这也预示着最后的结局。第一次相见,她面若桃花,绽放在他的心上;他也被她深埋心底。她暗想:如果他已经结婚,那坟墓便是我的婚床。却不知挡在他们前方的是比婚姻更令人绝望的宿命。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否会少些痴缠。

第一次相见,给他们带来的是无尽的相思。当罗密欧借着夜色,攀上了朱丽叶家的阳台,他们的爱就像潮水决堤,似一道闪电,还没抓住便要离别。他们的海誓山盟写在月光里,倘若连月亮也不记得,该怎么办?

当圣洁的阳光透过五色的琉璃窗,当牧师的祝福响彻天际,在基督威严的目光下,他们那场没有旁观者的婚礼,安静得宛如一场葬礼。这段爱情,从此走上死亡,无法挽回。

罗密欧最终为了亡友茂丘西奥,将利剑刺入提伯尔特的咽喉。朱丽叶便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蒙蔽了双眼,而复仇女神,藏在黑雾背后,静观其变。可当朱丽叶听从了牧师的话,喝下了药水,剧情便又陷入沉闷的气氛中。

不知情的罗密欧匆匆赶来时,只看见爱人那厚重的棺木,想必那是最令人心痛的事了。于是,在吻过朱丽叶的唇后,他毅然选择了死亡。而可怜的朱丽叶满怀希望醒来,见到的只是罗密欧尚存余温的尸体。这段错乱的姻缘,终于彻底崩溃,两个家族倒因此冰释前嫌。看到最后,我有点儿不知所措的感觉,不知是喜是悲,这对男女无疑是这段故事的牺牲者。

但死亡未必不是好事,即使这并不是他们的初衷。至少死可以将他们永远绑在一起,再没有人能分开,就如生不同衾,只求死同穴了。他们在爱烧干、耗尽前轰轰烈烈一场,奔赴一场巨大的地老天荒。而如果真的在一起,我也不敢想象迟暮后,当爱已失去原先的模样,是怎样的凄凉。况且两家也因此和好如初,也算令人欣慰。

我不知道,是否每个人都能拥有这样纯洁的感情,如他们的一般仓促而盛大,哪怕那些海誓山盟只恍若过眼云烟,却能如蛹化蝶,摆脱所有束缚,自由地在一起。

而他们的故事被作者写在发黄的羊皮纸上,永远记录下来,恰似一场纯白理想的祭奠。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2

对于莎士比亚的这部描绘了纯洁爱情,轰动了全世界的经典名著,我虽然早有耳闻,也略知故事梗概,真正拜读却是最近几天的事情。带着一股崇敬的心理,我从头至尾,详详细细,一个字不落地欣赏完毕之后,却有了一种跟别人不一样的理解和感触。

有心人自戏剧的开篇,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罗密欧的初恋情人,并不是朱丽叶,而是一个名为罗瑟琳的女子。文中对罗瑟琳的着墨并不多,只是从罗密欧对班伏里奥的描述中,约略道出了她的美艳不可方物,以及他对于罗瑟琳的爱情。

在此时,罗密欧的心目中,除了罗瑟琳,再也装不下其他女子,只有罗瑟琳才是最圣洁,最美丽,最能够深入他内心的人。他甚至为了罗瑟琳而郁郁寡欢,冷落了亲人和朋友,她已经立誓割舍爱情,我活着也就等于死去一般。来答复班伏里奥,可见他对罗瑟琳的爱有多么深了。

其后,班伏里奥以凯普莱特家的舞会来诱惑罗密欧,希望罗密欧能够结识到比罗瑟琳更加美丽,更能令他倾心的女子。不出班伏里奥所料,罗密欧果然一眼相中了朱丽叶,与她一见钟情,把罗瑟琳忘得了一干二净。他惊摄于朱丽叶的美貌,并用这番说辞否定了他曾经对于罗瑟琳的爱情,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

罗密欧与朱丽叶秘密相见之后,又打算秘密完婚。深知罗密欧感情经历的神父劳伦斯,指责他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他以我现在所爱的她,跟我心心相印,不像前回那个一样。来反驳劳伦斯。劳伦斯为了让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家,能够因为儿女结盟,而冰释前嫌,重修旧好,最终主持了他们二人的婚礼。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虽然非常真挚感人,也确实至死都忠诚于对方。可是,他们当初相互之间并不了解,只是单凭一张美丽的容颜,便轻易将爱情抛洒。这种草率的态度,即便他们最终有了完美的结局,能否幸福到永远,也还是一个未知数。

就如童话故事一样,公主和王子总是在结合在一起后,嘎然而止,是同一个道理。爱情,浪漫和美丽,总是经受不住平淡生活的考验,故事如果继续下去,恐怕会令所有的人都为之失望和意外。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悲剧,跟他们的不够冷静,过于冲动,缺乏生活的阅历,脱不开干系。倘若他们不是那么急于殉情,不是那么急切地想要相伴终身,一切都将是另外一个结局。或许这就是戏剧的艺术效果吧,非我这等俗人能够欣赏。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3

《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剧,被人们称为西方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但是这一次我是真正深入这部经典戏剧,走近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美妙的音韵,复杂的人物关系刻画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我们导演了一个凄美的悲剧故事。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开场诗这第一句已经挑明了故事的前因。仇恨使许多人失去生命。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两家之间的仇恨,私下结婚。提伯尔特与迈丘西奥的争斗,由于罗密欧的争斗,两人先后去世。罗密欧被放逐后,朱丽叶在嫁给巴里斯前夜服毒假死,而罗密欧却不知情,与巴里斯争斗后,杀死巴里斯,自己服毒自杀,朱丽叶醒来也拔剑自杀。罗密欧的母亲在他被放逐后也去世了。

两人相恋,一直希望能够长相厮守,可是由于家族的仇恨才酿成了这种无法挽回的悲剧,直到众人纷纷的离逝,直到最后一刻,仇恨才化解。为什么两家人不互相宽容,互相谅解一些呢仇恨使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家人长期生活在互相交恶,而命运的决定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恋,一同离去。

如果双方能够宽容一点,那么结局或许就不会如此了。“恨灰中燃起了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昨天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要种下祸根。”这是朱丽叶在舞会上的一句台词,她放弃了仇恨,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纯洁的爱,宽容使她爱上了罗密欧,而罗密欧也是如此。

凯普莱特曾在舞会上对罗密欧宽容过,可以使短暂的他说过觉得罗密欧人不错,只是是蒙太古家的人。可见,这一点点的宽容终还是不能释放仇恨。

富兰克林曾说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对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过于真实,诚意和体谅。”提伯尔特和迈丘西奥如果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那么他们就不可能纷纷命丧黄泉。

莎士比亚运用了精妙的艺术表现手法给我们揭示了人性的这一丑恶——仇恨使人丧失了理智,丢失了许多人的性命。我想我们应该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待人。

仇恨不会使人快乐。《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伟大的戏剧呈现给我的不仅是凄美悲伤恋歌与各种精湛的艺术手法,还让我了解到宽容是那么重要。或许宽广的心胸才能开拓更多的可行之路,而斤斤计较,心怀仇恨只能终日饱受煎熬,似一道厚重的墙挡在前进的路上。

《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书笔记4

看了这部戏剧,很容易把它与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比较。大体内容均是在两个家族的阻碍下双双殉情。在我看来,两部爱情故事的不同之处更值得玩味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是在凯普莱特家的舞会上结识的,并且很快便坠入爱河,可谓一见钟情;而《梁祝》却严格遵守了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这可以从侧面映射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东方含蓄蕴藉,西方显得跳跃性强,更加直截了当。

如果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那么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就有一支残破的独木桥。在劳伦斯神父的帮助下,朱丽叶本可通过假死药在墓中相会罗密欧,永不分开。可阴差阳错,罗密欧未得传信,不幸在墓前饮鸩而亡,朱丽叶也随夫而去。那独木桥本可使两人相会,却中途断裂,有情人难成眷属,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在《罗朱》中,戏剧冲突描写得也十分到位。当朱丽叶得知哥哥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后,庆夫之生、悲兄之死的感情同时而来,让她不知是喜是悲。“滴滴细流本是悲哀倾注却呈献给喜悦”,这分明是朱丽叶内心的哀号。不过最终罗密欧被放逐的痛苦仍占了上风,进一步表现了朱丽叶对罗密欧的爱。

看书并不是单纯地看书中人物的卿卿我我,或打打杀杀。这是一种很不成熟的阅读方式。一部书籍之所以能够万古流芳,不只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更在于它的历史意义。莎翁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因而他的作品中常常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凯普莱特夫人对帕里斯的赞美,罗密欧对放逐的感慨,可以充分地看出莎翁对人性与人的价值的肯定,这在当时对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是极有价值的。而我想罗朱的死,也是莎翁对封建势力的代表—蒙太古与凯普莱特两大家族扼杀人性扼杀爱情的控诉吧!

130075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