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散文读后感800字
琦君的散文不管写什么,都是真实中充满慈爱,比如一般人自视清高不屑去写的厕所,比如她对童年时打扫厕所卫生的师傅充满亲切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琦君散文读后感800字 ,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琦君散文读后感800字1
第一次读琦君的散文,有种没看够的感觉,好久没有看到这么好的散文了。对琦君其实很陌生,当初之所以买她的书,一是看到她的作品被选到初中教材里,二是这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想来应该不错就买了。现在看来我的判断是正确的,琦君的散文值得一读,我还打算再买她的书来读,她的散文就像涓涓细流,能滋润人的心田。
《母亲的金手表》这本散文集主要是一些关于母亲、亲人、老师、家乡以及琦君自己的生活的散文,写的质朴、真挚,尤其是她写自己的母亲,勤劳善良,总为别人着想,就连自己离开人世也不愿打扰外出求学的女儿,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姥姥。好久没见姥姥了,真的很想她,元旦的时候要不是多多长病,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她的。姥姥也是辛苦了一辈子,勤劳了一辈子,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姥爷去世后,就在三个儿女家轮着住,没有自己固定的窝,工资也早早被舅舅收走了,没什么心可操,也没什么人说话,于是早早就得了老年痴呆,再加上前两年在舅舅家摔了一跤,又瘫痪在床,所以现在生活得一点儿质量都没有,就是吃了睡、睡了吃,让我特别心疼。有时候我甚至在想,如果姥姥没糊涂,没摔那一跤,我真希望姥姥跟我在一起生活,如果我有时间和精力,我愿意照顾姥姥,只要能让我每天看到她,为她做点什么,那我心里会好受多了。有时想到姥姥也会想到我小时候的事,想到小时候姥姥给我做好吃的、喂我吃好吃的,陪我和弟弟玩,哄我睡觉。有一次我印象特别深刻,中午睡觉前妈妈把我骂哭了,我心里委屈的很,躺在床上睡不着,是姥姥陪在我身边一边安慰我,一边给我挖耳朵,我竟然忘记烦恼很快就睡着了。我真的很想您,姥姥,原谅我这么长时间没去看您,我爱您,永远爱您,在我的心里您比妈妈还重,希望能早日见到您。
琦君散文读后感800字2
因为《桂花雨》,所以想要去了解琦君,资料显示琦君的散文总是透露着淡淡的忧伤和浓浓的思乡情。思乡可以理解,因为1949年,她就离开江南到台湾,在司法界服务了;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她总是忧伤,名门之后,从小受着良好的教育,少年成才,忧伤到底为谁?
第一遍读《髻》,没读懂,不清楚到底要表达什么。整篇作品,没有批判,没有指责,没有好坏,只是在描述。再读第二遍,读到了含蓄为母亲的不平。原来母亲的髻,不是她骄傲的资本,而是姨娘甚至下人的笑料。姨娘张扬的髻,却是母亲心中的痛。一个妻子,远远地凝视丈夫,丈夫的眼神却停留在另一个女子的身上,那是怎么样的一种心痛?琦君对母亲的心痛了然于心,笔下却不透露,只是在写髻,对母亲敌人也是满怀宽容。一句指责都没有。或许琦君无法指责,那样的.时代,这个女子又有什么错呢?她只是做了别人的妾,那个时代,是允许有妾的。父亲在情感上抛弃了母亲,他也无法体会到那个被抛弃的女人,内心是如何的凄凉与绝望。这是何等的残忍,琦君不忍心深责父亲,因为父亲是个正直的人。人性何其复杂,一个正直的人无情地伤害发妻,同在一个屋檐下,对着发妻皱眉,转身就与另一个女子笑语娓娓。琦君描写的普通的生活场景,她记忆中的场景,读着读着心怎么也是那样的痛!姨娘与母亲背对背梳头,一言不发,这又是何等冷漠。她们的心里都在想什么呢?不管想什么,她们都没有错,因为时间会带走一切。琦君深深理解母亲,也同样怜悯姨娘。在晚年,姨娘应该也会懂得另一个女了的悲哀。爱、憎、贪、痴,都会随着岁月渐渐远去,这个世界,究竟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
琦君有一颗佛心,看尽人间浮华,心存深深的怜悯,宽容一切,原谅一切。
琦君散文读后感800字3
我像是游倦了姹紫嫣红的花圃,徜徉于红叶满眼的秋山。深邃的山径中,有着一派肃穆的美,我向往着傲岸于霜风中的秋叶。―题记
一朵岁月的花沉淀着淡淡的红,静静地绽放在精美的封面上,不过瞬间,我便被这份清淡朴素的美深深吸引。于是,我毫不犹豫的买下了它,然而它也没有令我失望,在悠闲的日子里,每日翻阅几页,一种难以言说的喜悦,总能在最快的时间蔓延心头,我知道,每到此刻,那一个个肃穆端庄的方块字,就化成了一个个调皮可爱的小精灵。高唱着快乐之歌,于心间跳跃飞翔。
书,向来是我的最爱,而读琦君的'散文集,我就像是游倦了姹紫嫣红的花圃,徜徉于红叶满眼的秋山,一游,便难以自拔。
文中的母亲,首先感动了我,有着最巧的一双手,会包各式各样的粽子,会酿春酒,会做桂花卤,会做玉兰酥,普普通通的东西经过她的手,总能变出美味可口的佳肴。她的心灵手巧被邻居们津津乐道。在琦君的心里,她更是世上最善良的人。她用一颗爱心怜悯穷人,尽她所能帮助他人。她还有一颗最宽容的心,即使是曾经拐她钱的叔叔,在看到他一副落魄的模样,她也不计前嫌,慷慨解难。即便是这样一位善良的母亲,也逃脱不了旧时代的枷锁,包办的婚姻,得到的是丈夫半生的冷落。
她用她的一生,教会了作者许多许多,也让我懂得了应该如何做人……
作者对人生的见解,更是让我感动万分,我明白了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以客观的心怀,明澈的慧眼,透视人生景象,那么,无论是赞叹,欣赏,都是一份安详的享受。无论人生何时,只要懂得“若要足时今已足”的道理,心间便有一份永久的满足与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