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都江堰读后感700字(2)
推荐文章
《都江堰》的写作,处处能撞击你的心灵,让你边读边感叹都江堰的神奇,例如: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一查履历,长城还是后辈,它,就是都江堰,只有这样确切生动的描述,才让读者心颤,才能使读者产生对都江堰的遐想。
余秋雨的都江堰读后感700字4
于山水之间,悟人生之道
——读《文化苦旅·都江堰》有感
余光中老先生曾说过:“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选自《文化苦旅》中的一篇散文——《都江堰》。
此文通过都江堰来表达作者对人生真谛的见解。作者原是要去青城山游玩,只因要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趁便看一眼罢了。却因为这无意的一个念头,造就了这一篇韵味悠长的文章。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描绘了都江堰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同时也对李冰父子兴建水利、造福百姓的举动发表了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都江堰的喜爱和治水人的敬慕之情,蕴含着对都江堰这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震惊。
在游览都江堰前,作者只是抱着无谓的心情随便胡逛。但见到都江堰后,作者深深的被它震撼到了,我虽从没去过都江堰,却从这波澜壮阔的文字中感觉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如同浩瀚宇宙中的一颗星辰,无尽汪洋中的一叶扁舟,茫茫大漠中的一料微尘。都江堰的驯顺、咆哮无不体现出它的魅力;翻卷、踊跃、飞奔,水流的流势已不能用“湍急”二字来形容。“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圣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这是余秋雨老先生对它的肯定,也是一种赞叹。
建堰人李冰,曾担任过蜀城太守。然而,就是这样的并不引人注目的任命,指挥建造了这两千多年屹立不倒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
我虽不懂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却揣摩出了一丝皮毛:李冰父子虽是已经逝世,但他这种令人景仰、为民造福、默默造福,富有使命感、责任感的精神却是难以磨灭,只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厚重。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游览都江堰来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李冰为人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感悟,体现了人与自然、都江堰与自然的和谐。对此,文中的一句话,将这个理念贯彻的淋漓尽致:“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懂了水,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只要人与自然协调一致,和谐相处,自然,是能造福人类的。
正所谓“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水是柔顺的,但它却能发挥出最刚强的力量。这两种状态虽是对立的,但在水中却能得到很好的统一。同理,人若能有这海纳百川的胸怀,便能发挥出最刚强的力量,披荆斩棘、战胜一切。
余秋雨的都江堰读后感700字5
上一次读余先生的《都江堰》应该是12年前,那时余先生凭着《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两本书在华人圈里有了很大的影响力。当时,互联网刚刚兴起,手机的王者还是2G诺基亚,凤凰卫视还被人当成是时代先锋热烈追捧着。相比现在的信息爆炸,人们还能静下来读一读散文。余先生的散文把一个个地理的位置编织到了历史的长河中,给了一个普通的读者许多所领会不到的角度去体会一个个熟悉的地名。我在大三的时候去过一次都江堰,那时的阅历太浅薄,根本就没有心境去理解都江堰的神奇和创造者李冰的伟大。只记得当时岷江边的二王庙香火很旺。后来读了余先生的《都江堰》才体会了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工程。余先生确实是一个文化大家,几笔粗粗的描写就把长城,都江堰,秦始皇,李冰,抗日,人民,傩戏 串联了起来。长城和都江堰的比较非常独特,一般读者从来也想不到年代上都江堰建成竟然更早,一般也更想不出长城在历史上通常和战争,统治,苦难,笨拙,悲痛和名扬海外联系,对比下,都江堰原来是滋润,丰收,巧妙,默默无闻的一个精巧工程。余先生的文笔是跳跃的,一会儿论史,一会儿又回到现实中,也只有他这样大家的文字才能驾驭。12年后再读,依然觉得余先生《文化苦旅》类的文章是当时的一个特例,在悲悯中孕育了对祖国历史和山河深深的感情。
这次因为上胡老师的课,预读教材的时候发现了胡海鸥推荐的参考书有自己的著作。在两次上课间隙的一周里上网一口气买了四本。网上显示还有一本证券相关的书,由于我没有在中国股市投资兴趣就没有购买。书拿到手就觉得超值,不仅有涵盖我们教材深入内容两本书以外,还有《人民币发行方式转轨研究》,又一次验证了怎么才叫真正的叫吃透和开创一个学科的领域。还有就是这一本《上帝,笑了》随笔集。在第二周末上课前,我就读了《都江堰》当时就在脑海里突然显现出了余秋雨的名字。胡老师的文字带着散文家的轻灵在叙事和抒情中来回变换,但作为经济学人思路和逻辑上要更流畅。文中两个段落里的两个小节就把都江堰的工作原理庖丁解牛一样给读者展示了出来。三次分洪机制的清晰介绍顿时让我想马上订了行程再去蜀地拜访都江堰。胡老师的引申也点出了都江堰的神奇之处,李氏父子的设计了一个自我调节的水利工程,“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顺乎自然,取法自然”。就像老师的《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课讲的一样,水和其它的很多东西都是相同的,人民币的发行,政府的治理,人心向背。首先要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这样才不会虎头蛇尾,粗制滥造,第二要有真正的工匠精神,干一行就吃透一行,让自己是真的懂而且能应用,第三,一个好的系统不只是维护的成本低而且它能像具有人工智能一样,和谐地和身边更大的系统结合起来。这两天河北省邢台市郊的一个村镇刚刚遭受了水灾,损失惨重。现代人虽然拥有了先人没有的科技和工具,但是没有把先人的智慧真正领会贯通。诚如老师所建议,制度的改变需要所有人一起改善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中国社会问题很多,但是更不缺智慧,认真的吃透它们,一定能拨云见日。
余秋雨的都江堰读后感7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