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社戏读后感600字(2)
我们与那时的鲁迅年龄应是相仿的,可是,别说划船了,一只萤火虫都看不到。平日从没有哪次是畅快地与伙伴们出游的——没有大人。然而,就算出游了,又能去哪儿呢?被钢筋水泥盖的城市早已丧失了纯净的气息。
这时,我又开始羡慕起鲁迅了。
多美的乡村夜景啊。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而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简直是一幅浓油墨彩的山水画。描绘了一片属于童真的天堂!
鲁迅的《社戏》,确实耐人寻味,令人难忘。
再读《社戏》
童年之趣,随处可寻,与小伙伴玩耍, 更是寻常之事。
向来觉得鲁迅选材,文笔相当精彩,怎忽的选如此平淡无奇的素材呢?
这就要看鲁迅那时的写作背景了。
不是血染长刀的战场,也不是平和安稳的现代,而是一个被旧俗包围着的封建思想腐蚀着全中国的环境里。
等级的差别是地位的天差地别,是决定了别人对你跪还是你对别人跪的利器。可以说,当时之社会下层人民,其实边连狗都不如。
在这样的环境下,《社戏》完笔了。那是鲁迅所回忆的二十多年前的事,然而,在文中的小伙伴,乡民身上,我们看不见下等人的自卑,对上等人的畏惧,甚至看不出地主与贫农的半点差别。没有傲慢,没有纷争,有的,只是鲁迅与他的小伙伴们纯净的友谊。
戏并不好看,精彩的地方如何也等不到,但是关键不在这里。
鲁迅所向往,怀念的,并不是社戏,而是带他去看戏的小伙伴儿,是在乡下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是那片小小的,纯净的乐土,是他理想中渴望生活的地方。
多么难得的,一去不复返的童年经历啊!夜观社戏,看似平淡的事,在鲁迅苍桑的眼中,亦是弥足珍贵了。
现在,再回过头来细读社戏,一切都不一样了。
文中的双喜,阿发等小伙伴的一系列举动无不深刻体现了孩童间纯真无暇的友谊,六一公公则是代表了农民,体现出了勤劳朴实的性格。而一段段美好迷人的环境描写使我们无处不感受到鲁迅对于故乡浓浓的眷念之情,对那不复存在的无虑生活感到留恋惋惜之情。
这与做一个回转悠长的梦又有何区别呢。
不,这不完全是回忆,这不完全是留恋,这是鲁迅先生内心对未来的渴望啊!
他渴望将来的孩子们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而不是被封建思想左右。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先生想表达的真的只是“一直到现在”么?他的言语中泛出的不仅有眷念之情,还寄托着一份美好,值得留恋的期望。他期望国家可以逐渐强大起来,挣开封建之束缚,让未来的孩子们过上与他所忆之童年生活相仿的生活。
这是鲁迅先生对国家,对晚辈最执着的期待。
于是,现在的我们,才可以自由穿梭于人群,而非闭足禁户了。
这一篇课文,并不仅仅是社戏。
鲁迅社戏读后感600字5
再也没有像昨夜的豆一样好的豆了;再也没有似那夜的好戏了;再也没有那样开心的“旅途”……
他的一次次回望戏台,看它被红霞罩满,又如出来未到一般,一丝丝快乐夹杂着悲凉。还记得内心的期待吗?还记得一天的难受吗?还记得连声称赞的戏吗?一定记忆犹新吧!它曾经是那样令人着迷,他用一天的忧郁换得了那样一场精彩的社戏呀!
我也向往那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也曾憧憬一座座仙山楼阁,被红霞罩着的希望!
念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他所么可爱,去掘蚯蚓,在河沿上去钓龙虾,一同去放牛。多么简单却充满乐趣的生活。
谁说鲁迅先生就一定是严肃的呢?其实他也曾经天真,曾经幼稚。这真实的快乐怎是我们这些90后所能领略的呢?我不否认我羡慕他的童年,他在自然中感受乐趣,感悟人生!
他爱看戏却唯怕老旦,和双喜他们径奔上船,骂着老旦,消失在隐约的月色下……
之后几个年长的慢慢摇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几个剥豆,就这样,他们在八公公的船上吃着豆子,害怕被骂越有着一种奇妙的乐趣。
现在他离开了世界,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优秀的创作还有那张严肃的照片。说能听懂他内心的独白,恐怕世上已无几人吧!他不过曾经只是个孩子,一个爱戏的孩子罢了……
鲁迅社戏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