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列车600字读后感5篇(2)

关键词: 孤儿列车读后感600字,孤儿列车读后感,读后感
陈翠0 分享 时间:

小说《孤儿列车》交替叙述两代人薇薇安、莫莉的故事,虽然出生于不同的年代,后期的薇薇安看似生活富足、心态平和,莫莉看似穷途潦倒、离经叛道,但两人孤儿的身份和寄养于不同家庭的经历塑造了她们相同的内心,那就是永远感觉自己是个局外人,无人怜爱、无人关怀,常常封闭自己的内心,“学着伪装,学着微笑与点头,学着在毫无触动时佯装感同身受”,在寄养家庭小心翼翼生活,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家的那份归属感和温暖。也正是这种归属感的缺失,最终使两人有了忘年友谊,心心相惜,彼此给了对方最后的归属。

作品试图平行叙述薇薇安和莫莉两个生于不同时代、命运相似的孤儿故事,甚至安排了很多相似物件,比如薇薇安爱读的书《绿墙上的安妮》、莫莉爱读的书《简爱》;薇薇安脖子上一直挂着祖母送的吊坠,莫莉身上父亲给的吊坠项链,但通读下来,给人留下印象的多是薇薇安的故事,莫莉似乎成了薇薇安故事穿针引线的人。薇薇安的命运一直揪着读者的心,在孤儿列车上的忐忑不安,对自己命运的未知;在伯恩家受到的排挤,夜宿黑暗走廊的孤寂;在格罗特家的穷困,险遭侵犯的惊惧;最终薇薇安遇到好老师拉森小姐和房东墨菲夫人,被尼尔森家收养,但即便如此,薇薇安仍然没有找到心的归属,直到又重遇“德国仔”,她才开始卸下自己伪装的面具,做回真正的自己。

寻找归属一直贯穿这部小说始终,就像封面上的小女孩,在列车上一个人孤独地向外望去,只有深深的寂寥,对自己无法把握的未知命运的忧虑。心的归属并不是找到一个家庭,供你吃穿,而是要找到能给自己归属的那个人。

孤儿列车600字读后感5

这是一本讲述女主人公在悲欢离合的命运中寻找自己的出路,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如何成为懂事、会做事的孩子。因少女莫莉在书店偷了一本书引起的故事,在接下来的社区服务中,遇到了91岁高龄的薇薇安。2个人不同年代的人,却因都是孤儿,相似的经历使她们彼此感到信任,互相了解对方的心情,在莫莉替薇薇安整理阁楼箱子的时候,那些尘封已久的箱子慢慢使薇薇安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她向莫莉娓娓道来了自己的故事。

克兰运用双时间轴展开故事的叙述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并且有条不紊地同时推进各自的进展,把这个故事讲述地更加生动饱满。一位是生活在2011年的女孩莫莉,一位是在1921年的9岁女孩薇薇安。

一场大火,使微微安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亲人,从而使她踏上了孤儿列车的这段旅程。这列自美国东部出发的孤儿列车承载着上万名无家可归的孩童前往中西部地区,他们在沿途各站任人挑选,未来命运如何全凭运气决定。而这一现象,也像我们展示了在当时光鲜亮丽的美国中孤儿这个团体背后的冰山一角以及当地社会中低层人民的生活。那些孤儿没有选择权,而只能被别人选择,命运都不能被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被领养的家庭带走之后,有些人会被当作孩子抚养长大,而有些则是回去充当免费的劳动力并且有可能没有办法继续接受教育。

薇薇安在之前被收养的人家中那些不幸的经历,在遇到尼尔森夫妇之后,终于得到了改善。继续在学校读书,回家之后在店里帮忙。慢慢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重新遇到十几年前在孤儿列车上的“德国仔”,结婚,幸福地生活。只是命运并没有那么眷顾在经历了那么多磨难之后的两位。薇薇安之后的70多年生活又归于风平浪静。

当莫莉在网上找到自己母亲的下落之后,也开始在脸书上帮忙寻找薇薇安的家人。最后在薇薇安的女儿莎拉一家赶过来看她的母亲,在68岁时开启全新的生活。在莎拉这个年纪可以再次见到亲生母亲,也是充满了激动吧。在那时,薇薇安迫于生活的压力,而将女儿送人,在91岁高龄时与女儿重聚。她的一生,注定不平凡。最后的重聚,太完满。书中多次提到薇薇安的那条挂着克拉达十字架的项链,在这条路上一直陪伴着她,赋予了薇薇安,爱、忠诚和友谊。

我们的经历比她们幸运一些,从小到大都有亲人的陪伴,有些事情都不需要我们发愁。而她们要在一个个陌生的环境中,去融入,去伪装自己适应那些家庭,一步步都是如此的小心翼翼。这本书很细致地刻画了少女薇薇安在人生前20年那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但是,尽管这生活如此颠沛流离,她依然坚强,依然有着希望,成长为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太太。

有些孤儿可能会在成长的路上,发生偏离的性格,而导致人生走进了岔路。相信现在的社会会比那时已经好很多了,对于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使孩子们在一个相对良好的环境下长大成人。

136644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