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后感600字(2)
孔明也很顾全大局,周瑜见他聪明过人,人称“卧龙”。自我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便三翻五次的想要害死孔明,可孔明一向不在意这些事情,相反还一向在帮忙周瑜,只为了蜀国.吴国两国之间能够联手对抗魏国。
我们也应当像书中的人物英雄一样,保护国家。
品三国读后感600字4
走出三国的情感篇章,去读读一些人也还是不错的。这也是《三国演义》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原因。每个人特点鲜明,总是令我这种三国迷再三回味。
先说说诸葛亮吧,作为一个时常羽扇纶巾笑谈间的智者。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他的身上,少了些许杀气与莽撞。多的是一些草船借箭的智慧和大摆空城计的沉稳。正如他的名号卧龙一般,虽是卧榻之龙,但毕竟是龙。他与蜀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的智慧与谋略就好比是一根粗壮坚实的木头撑起了蜀国与魏吴两国相抗衡的蓝天白云。但伴随着刘备的死去,众多蜀国名将的生老病死。诸葛亮在偌大的蜀国显得有些孤掌难鸣,蜀国好像诸葛亮的白发一样,显得不再有生机。终于,伴随着诸葛亮的逝去,蜀国在阿斗的欢笑声中退出历史的舞台。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虽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否则何以一统北方,举魏国之力与吴蜀开战。尽管被一把火烧了个精光,但他的雄才大略值得每一个成大事者的人去借鉴。作为军事家,曹操在三国里面或许不如诸葛亮,周瑜等人。但作为一名文学家,他却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和建安风骨的形成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一方面来说,曹操就是一个文武全才。从曹操的诗中,到处都是他的理想与抱负。这让我想起了西方千百年后的拿破仑,这两人的经历真的有点相似。起初出身并不优越,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国家的掌权者,最后陨落天际。
三国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品去赏。虽不用做到如易中天教授那样,但我们也应明白这一段历史。它里面有着人间最真实的东西。成功者的黯然失色,理想者的满腹离骚,忠肝义胆者的死心塌地,奸恶小人的长于应变。还有许多东西,是几行字能表达的清的,回到书中,或许你还能找到迷失的自己。
品三国读后感600字5
今年暑假,夏的焦躁依然。
然而升上了毕业班,面临人生的一个关口的时候,我多了一份思索。每天在烈日下赶往辅导班,每晚在大堆的习题里,找着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不知道,我会狂躁成怎样?把作业撕了,还是罢学?是躲进自己的小窝,从此拒绝外面的一切,还是把自己放在历史的河里,挤成肉酱,苦心志,饿体肤,去做一个若干年后人们心目中的赫赫人物? 就在这当儿,我遇到了易中天,他的作品——《品三国》。
东汉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吴三国鼎立。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这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这是一段关于群雄逐鹿的记忆。它是一段历史,它是一段演义,它更是一幕精彩的话剧。它是三国,是东汉与西晋间的一段无法删去的插曲,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典型。
我是一个小女生,自小对历史并不感兴趣,觉得那只不过是一段枯燥无味的文字记载,甚至连《三国演义》,我都不曾完整的看完过一遍。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各种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出现,我对历史也渐渐萌生出了一种好奇,然而,这种好奇却像风中的蜡烛,刚点着就灭了。而这已不是因为没兴趣了,只是因为看不懂。偶然间,在书店的专柜上发现了易中天老师的《品三国》,便抱着尝尝鲜的心情买下了。
《品三国》顾名思义是易老师对三国的见解,易老师以近代视角,以故事说历史,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非常形象的为读者重现了三国时尔虞我诈、战火纷飞的场景。而品这本书,使我对历史的好奇又一发不可收拾的萌发了出来。
易老师在这本书中花了不少的笔墨来阐述他对曹操的认识和看法。曹操,无疑是三国中最让人难读懂的人,由他的性格就能看出,两种相对反面的性格能集于一身,但又不会觉得矛盾。
我对于曹操的认识,最开始似乎是林俊杰的《曹操》中那个“一心要那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薄”的曹操,然后便是电视剧中那个阴险狡诈的小人。然而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和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我们总是学不会从两面来评价一个人。
而在这本书中,虽然很多人都说易老师是在“扬曹抑诸葛”,但我并不认同,先不说这只是易老师个人的看法,而事实上,他并没有说诸葛孔明如何如何不好,如何如何不如曹操,他只是在文字中更多的表现了对曹操的一丝偏爱。而他也是从两面来评价曹操的,而不是只说了曹操的好。
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而我想说的是,曹操是奸臣没错,但他也的的确确是个英雄。
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一家之言品三国。
我合上书,望着窗外的绿树浓荫,我想,我的人生,也该由我自己来品。你说呢?
品三国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