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28回读后感(2)
《三国演义》,令我学会了忍让。说起诸葛亮,自然就会想到他的劲敌司马懿,也不禁会想起他们交战之事。其中有一次,司马懿退守城中,诸葛亮派人去城墙前连骂数日,并送妇女服装去羞辱他,他却坦然笑之,依旧坚守不出。他用亲身经历教会了我做人要学会忍让,不应置一时之气,坏一世之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是司马懿深谋远虑,忍让大度的不羁人生。
谢谢你,《三国演义》,你教会了我如何在苦难与挫折中展现自己的不羁人生。你如同黑夜中的灯塔,在冥冥中为我指引方向,你如同博大的天空,用四季风雨使我茁壮成长。
我相信,在你的陪伴与帮助下,我的人生定将岁岁阳光,步步辉煌。
#699168三国演义第28回读后感4
我最喜欢的小说就是《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不但讲述了桃园结义,煮酒论英雄,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大意失荆州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也塑造了曹操、郭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孙权、周瑜等鲜明的历史人物,其中有的足智多谋,有的狡猾奸诈,有的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忠义勇敢。为了追寻历史的真相,我甚至还买了本白话《三国志》作为印证,以便探寻更多的真相。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有许多各具特点的人物,但我最佩服却在小说中被称为奸雄的“白脸”曹操,也许是作者罗贯中的“尊刘”的传统思想,他宁可歌颂汉室外系子孙-刘备,而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也是三国(魏、蜀、吴)中魏国的奠基者和主要缔造者-曹操说成反面角色。但我觉得曹操的经历是最丰富的,关于他的的典故也很多,如望梅止渴,割须弃袍,说曹操,曹操到,火烧连环船,割发代首,挟天子以令诸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还有他促成的典故也不少,如温酒斩华雄,周瑜打黄盖,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等。
在东汉末年,如果何进、袁绍听从曹操的劝说,也不会有什么后面的董卓之乱、三国鼎立,恐怕也不会有那么多波澜壮阔、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了。在各方诸侯都害怕迎接汉帝,担心自己权利受限,不能独霸一方时,果断接收汉献帝,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力局面,说明曹操有明锐的政治嗅觉。在刘备还未独霸一方之时,就慧眼识英雄,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收留关羽,义放关羽,给自己赤壁之败后留有生路,真是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地步。在与袁绍的官渡之争中,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军事才能尽显出来。同时他的诗也是大气磅礴,是个文武全才的人物。也许曹操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英雄,但过人的胆识、做事的气概,却叫我很是佩服。真如易中天所总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一想到《三国演义》,耳边就能响起古典剧《三国演义》中杨洪基那深沉而雄浑的音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真是令人神往,令人神思,恨不得人和思想一起插上翅膀穿越千年时光,去追溯令人向往的历史……。而这一切都缘自《三国演义》——心中永远的经典《三国演义》。
我喜欢《三国演义》。
#750427三国演义第28回读后感5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描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以描述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汉、魏、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可是由于《三国演义》成书较早,历史背景复杂,语言较为典雅,很多同学阅读起来难度较大。所以从今日开始,我们将继续推送同学们的章回读书笔记,期望对其他同学的阅读供给借鉴,更期望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其中,分享自我的读书成果!
三国演义读书感想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