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字

关键词: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汪曾祺散文读书心得,汪曾祺散文
启智0 分享 时间: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字,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字1

《孤蒲深处》是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是比较有名的一些作品如《受戒》《大淖记事》《八千岁》《岁寒三友》《徙》等,他的小说确切地说更像是散文,是有一点儿故事_的散文。这也很像沈丛文的风格。此外他的书并不是特别流行的那种。读起来呢,很有生活滋味,让你觉得不陌生,反而很亲切。此外,可以看得出汪氏的做人处世之淡泊态度,很有才华但是缺非常地内敛谦恭自省。他是_苏高邮人,秦少游的同乡,我也可以攀上老乡的_南之地。水乡之地的人文历史故事,不比高原北方的粗放豪爽,但是却很耐人寻味。

其实,南方多才子佳人,也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汪后来大多年是在_居住,也写了许多的京派文学作品,但是他影响深远的还是他对于故乡的那些描写和回忆。所以有人也称他的文章为乡土文学,但是他却并不认同。我以为汪最看重的文学品质是平淡自然,他的文章里也多次提到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也是他的文章最主要的特征。

我常常会想,本是南方人的我却长在北方,这样的历史对我会有多大的影响。如果我一直就在南方或是北方,我可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对于我的父母来说,他们是读大学的时候才从南方到了北方,后来就再没有能回去,他们不也是一直在流浪吗?人类命运有一定的重复_,没有根的人,这样才可以四处漂泊,并不觉得有什么难过,或者说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倒是那些祖宗多代一直固守一方水土的人,他们不能忍心离开的多。现代许多人,不再有那么多故土的观念,是因为生活的质量决定一切其他,故乡的观念必须淡化。但是还是有一些人他们的不愿意离开,是出于一种本能,倒不是他们意识到多么地热爱家乡。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认,只有在离开了故乡的时候,故乡才有它极其不可抗拒的魅力。就像汪曾祺,沈从文这些大作家的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没有失去的人是不知道其宝贵的地方和意义的。我们从离乡之人的视觉处发觉一个自己没有体会过的故乡,也只有从离乡人的情怀里体会出自己温暖幸福的真谛。

所以,故乡的人应该感谢离乡的人,因为如果没有他们的时时提醒,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故乡是多么地美丽。汪的书所表达的对故乡的怀念,其实是人类的一个普遍情怀,对于我来说,是勾起我的思乡之心,引无限共鸣之意的好书。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字2

在钢筋水泥围成的这座城市里,压抑、挫折、孤独等等让人的内心涌出一股复杂的心情。在几个夜晚,我阅读完了于丹老师的《人间有味是清欢》。朴实而富有哲理的内容让我有所感慨,仿佛在这混沌的黑暗中看到了微光,得到了心灵的启发。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生命、幸福、成长、行走、闲情、流年。从不同的角度去参悟生活中的困惑。而让我最有感悟的是在行走篇中的一篇敦煌游记。

文章写了于丹在二十年前与二十年后两次游访敦煌。二十年前的她,来到敦煌时激动的欣喜若狂,感受到了美的震撼。而二十年后的她再次来到敦煌,才发现二十年前的她也许是青春热血,也许是无知者无畏,她发现自己从未与敦煌真正相遇。二十年后的她用心观摩,感受壁画中维摩诘的平和淡然,慈悲容颜;仔细端详,用眼触摸到巨佛指尖上跳动的灵魂;细心思考,感悟中国工匠用自己的体温去焐热了菩萨的慈悲。

二十年的距离,让她真正感受到了真正的美丽。这种美丽,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是无法懂得的。但在无情的时光打磨之下,一个人的人生阅历逐渐丰富,开始懂得了惆怅与伤感,开始体会出喝红酒之前让酒醒一会儿,品尝酒里的芳香和色泽。也让我体会到,在现在这波动的青春时代,何必无病呻吟感叹所谓的人生。日子还长,何不人生得意须尽欢,何不珍惜当下青春岁月的点点滴滴。

美是充满生活的,尼采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许现在的我们对于眼前的生活充满怨言,郁郁不振,但是美是存在的,只是我们还没有到能体会的那个时候,时间不会匆匆流过,美也不会突然消失,人生的经历,每一次的行走与相遇,都是为了完成触摸生活中的美丽的相逢。也许真正的美丽带有一点伤感,但是这种味道,才是生活的味道。美丽,相逢恨早。

正如书的开始时所说,人生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食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当你有一天踏遍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清朗,明白。而这才是真正的清欢。而这,才能让你感受到那相逢恨早的美丽。

汪曾祺散文读后感600字3

这是我第一次碰触汪老先生的文字。之所以用“碰触”是因为我无法在匮乏的词库里找出一个更贴切的词来形容这种久违的辛劳,笃实,清甜微苦的细珠润语。汪老是经过那场革命考验过的人,却在字里行间有着不同于老舍的超俗;不同于冰心的细润;不同于秋沅的诙谐。这点在于我是难能可贵的。

品着品着,伴着午后微暖的阳光,透过窗拍打在我的身上。我恍惚间有种若即若离,童真,无奈,幽默,心酸之矛盾感;恍惚间有种赤足漫步于沙滩边,捡拾水花清润的触感,那种幸福的温度,是无法言喻的。试想着,有个足够明亮的花园,生长着巴根草,芝麻,虎耳草,紫苏;栖息着土蜂,蝉,天牛,螳螂,斑鸠如此种种生灵的乐土,我的童年可以畅快淋漓,无畏的度过,那必是一个优美的意境;试想着,有个足够多水的地方,那里有河堤,墙垛子,竹蒿,大船,也有贴水飞的野鸭子,撑蒿人,船老板的家眷,和四面扑打的鱼鹰,我必可以在那里——水乡高邮。肆意的赤足奔跑,任凭将那冷冷的笑声与烦恼都改写成那午后的每一抹暖入心扉的阳光。嗬,心都醉了。 我于是便摸索着,这苍劲的笔锋必是经历了岁月的沉淀,风吹过,雨淋过,宛如幽谷里一朵安心的幽兰;霜欺过,雪压过。宛如月光里默默沉思的绿荷。另一方面,我始终无法理解这乐观幽默的语言为何书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就像在冬日黝黑却坚韧的树枝,在寒冬映衬下宛若水墨画的树枝,突兀的生长着一朵极艳丽饱满的

花。那花是毫不忌讳的长着,如此骇俗又如此平实。使人在惊叹其美丽的同时又无疑对它的遭遇感到惋惜;在惋惜之余又为它产生敬佩和畏意了。

145735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