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5篇
《浮生六记》是一个自传性质的散文作品,该书真实记录了沈复平凡而又艰难的一生,以及生活中令人难忘的片段。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希望大家喜欢!

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1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第一次觉得看古文比翻译后的白话文有意思。虽然看的时间长了一些,需要自己逐字翻译。
六记只剩四记,据说后两记丢失了。
第一记是《闺房记乐》记述了其与妻子陈芸之间的相识相知相爱。陈芸,是他舅舅的女儿,比他大十个月。芸,从小便聪慧,学语时就可背诵《琵琶行》,年长后善女红,靠十指担起家庭的责任,供养弟弟学习。在刺绣之余,还自作了诗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沈复十三岁时跟着母亲回家,见到了芸的诗句,便一见钟情,“虽叹其才思隽秀,窃恐其福泽不深,然心注不能释,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后芸为其留粥又互相定情。俩人婚后,生活虽然贫困窘迫,却能乐在其中,靠芸的井井有条的打理,生活也算有滋有味。被林语堂称之为“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的芸,也着实在那个年代打破了传统。见沈复过去,主动挪开身边的位置,让沈复挨着。敢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和丈夫与另一女子在船头饮酒作乐。丈夫去拜祭时,偷偷跟在一旁,俩人去游太湖。七夕节两人又在亭中喝酒赏月。在那个男女并不公平的年代,在那个对家庭妇女有诸多教条的年代,芸比深闺里的其他女人是幸福的,这也得于丈夫对她的尊重和宠溺。不管在哪个年代,都有婆媳关系的问题。沈复在这个婆媳之间,在父亲与媳妇之间的`关系上,未见其有任何处理方法,总是沉默以待。而芸又非能言善辩者,常常宁愿被误会,也不做解释,而自己又郁郁寡欢,所以其最后的病跟她的性格也是有很大关系。所以也能看出其也是矛盾的组合体。既能打破与丈夫相处的传统模式,又遵循着某些教条,比如亲自给丈夫纳妾,而最后不得,也加重了她的心病。
第二记是闲情记趣,学生时代时竟学过,有一句记性深刻:“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这一记作者用妙趣横生的语音、细致入微的观察,描述了其生活中的所见,其想象力也是甚为丰富。看见夏天蚊子在空中嗡嗡嗡,想像成是一群鹤在天空飞舞。如果有蚊子留在蚊帐之中,便喷上烟,想像成是白鹤在云端。
第三记是坎坷记愁,记述了沈复与芸坎坷曲折的人生,读来确实也是让人很难过。开篇便是“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篇也详细描述了芸与家里人关系的问题。公公让其代笔写信,而婆婆不信任她,不让她写信,公公没有见到她写的信,以为是她傲慢。沈复弟弟与邻里借钱,她担保,而后邻里追债,弟弟假装不知,而公公又误会是她向外借钱而且还推诿冤枉弟弟。公公要纳妾,她找人推荐,而引得婆婆的不高兴。最后因为公公看了她一封给沈复的书信,因不满信中称谓,故将他们夫妇二人赶出家门三年。芸因为母亲和弟弟去世,而患上了心疾。而后又因为婆家的种种误会,心疾加重,最后因为为丈夫纳憨而不得,觉得憨付了她,郁郁而终。死之前,连儿女都没见着。因为家里贫穷,女儿给人家做了童养媳,儿子也早死,妻子也死在外面,而沈复也是一直在颠沛流离,四处讨钱。贫贱夫妻百事哀,生活的柴米油盐终究是打败了诗情意画,好不为芸感到悲凉。
第四记是浪游记快,此篇又是沈复四处浪游,过着风花雪月的生活,沉迷于某妓半年之久。唉,已不想语。
沧海桑田,人间一粟。乐也,悲也,也就一生几十载。一个人一生又如何,两个人一生又当如何?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2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罕有文人的爱情传说可以感动我。比如,李隆基杨玉环的悲剧华彩只令我惋惜,李清照赵明诚的颠沛流离只使我可怜,蒋鹿潭黄婉君的貌合神离只让我心疼,冒襄董小宛的九年恩好只叫我难过……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沈复空有一身知识,但自身的知识终是被现实所击败。不懂变通,不通人情世故,就算全身上下全是浪漫细胞又有何用?芸嫁于沈复实在是凄凉。到头来,芸的一生终究只化作沈复一句“夫妻恩爱不到头”,只成了读者心中解不开的故梦罢了……
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3
沈复书闲情,堪称一绝也。余早时亦附庸风雅,植花、养鱼、观画、饮茶、听琴、玩石、品风、赏月,无一不尝,且津津乐道,自作文章,不期数十篇,结集而成书。然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方知余皆浅尝辄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记》书及养花、造园、盆景、书画、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书饮茶,于书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数行,已令吾辈倾倒。吾尝饮毛尖、观音、普洱等茶数十种,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读芸娘置茶叶花心,荷经夜含苞,明朝复取而饮,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纸而来,袅袅如缕,不绝于口舌心目。余醉处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饮茶之意,非在味之浓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颐书荷,已赠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单增其味,亦增其高洁也。是茶饮之,方得饮茶之真义。余非茶不尝也,亦境不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