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12回读后感(2)

关键词: 水浒传读书心得,水浒传第12回读后感,水浒传读书笔记
阿祖0 分享 时间:

#219185水浒传第12回读后感4

《水浒传》是一本人尽皆知的小说,写的是元末明初的一个农民起义开始、发展到结局中的歌颂农民起义的伟大史诗。前70回主要说像林冲这样官逼民反、像卢俊义坑蒙拐骗、像呼延灼被义气所感上梁山的。越看越想看,但不论如何,这些人聚集梁山的目的是替天行道,反抗当时那腐败的政治。后50回写的是征辽、剿田虎、灭王庆、平方腊的故事,显得较为阴暗,让好汉们死的死伤的伤,最后连几个头领也被毒死。是越看与不想看,真是痛恨极了那些贪官污吏。

作者罗贯中可是在人物描写上下了很大功夫。虽然水浒中的人物大多都较粗鲁,但作者写人的粗鲁更是使人称奇:如鲁达的粗鲁是性急,不容得半点怠慢、史进的粗鲁是任性、李逵粗鲁是蛮横、阮小二的粗鲁是悲愤无说处,而焦挺的粗鲁是本身的气质不好……林冲是一个让我感到很纠结的人物,说他不懦弱,是因为他不会手一抖写一纸休书把妻子送给高衙内;说他懦弱,又是因为妻子被高衙内侵犯又不敢“上诉”最后还被骗进了白虎节堂。那李逵可算是最鲁莽的人了,心粗胆大中有又有那么一丝丝的天真可爱、率直忠诚。他听说“假”宋江强抢民女,一怒甚至把杏黄旗给撕了,明白真相后又有勇气负荆请罪;接老母上山发现被老虎吃了,一怒又打死了四只老虎……还有其他描写的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如武松、鲁智深、燕青、宋江、吴用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

既然梁山上叫做忠义堂,就离不了忠与义这二字。

忠,我个人来讲,水浒传大部分人都是“愚忠”。为什么呢?宋江是最典型的例子“生是大宋人,死是大宋鬼”。遭受过那么多的陷害,还是由当时的社会风气所造成的。如果不是因为阎婆惜命案,他根本不会投奔梁山。他一直称北宋的皇帝为“圣上”,可见在封建观念中的“天子”在他的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高俅到来他亲自下山迎接并在谈判中保护其不被梁山好汉追杀。他一直认为走与统治者的合作才是“正道”他鄙视自己和兄弟们“落草为寇”。最终为维护“兄弟们的名声”将苦心经营的水泊梁山交给朝廷,这便是他招安的源头之由,这也预示着起义的不战而败。最后弟兄们十只剩八,这样的“忠”有什么意义呢?

义,这一“点撇捺”实在包含了太多东西。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

#572151水浒传第12回读后感5

上了二年级以后,我读了不少的课外书,但是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水浒传》。直到现在每每想起武松打虎那一章节,我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武松在回阳谷县的路上路过景阳岗这个地方,他看见一个小酒店,上边旗帜上写着“三碗不过岗”,意思是他们店里的酒是好酒,一般人喝上三碗就醉了。可是武松一下就喝了十八碗,仗着酒劲要上岗,酒保告诉他前面山岗上有老虎,武松不信……武松摇摇晃晃的上了山,见一块大青石,便在大石上休息了一会儿。这时忽有狂风刮来,回头却见一只吊睛白额大虫(大老虎),已落在背后。读到这时我的心都悬在嗓子眼里,眼睛急急的往下赶紧看,只见武松急忙一闪,闪到老虎背后,老虎见没扑着武松,便前爪一搭地猛吼一声,武松又闪到一边,双手抡起哨棒,用尽全身力气一棒击去,不料打折了旁边的树杈,哨棒一折两段,老虎咆哮,再次扑来,我看到这儿时真是扣人心弦,惊心动魄,让我好不担心武松的安危……武松这时却丢了半截哨棒,赤手空拳就势按着虎头,把虎头直往土里按,又举起拳头猛击虎头,终于把老虎打瘫了……看到这儿我终于是长出一口气,深深为武松折服。

我最羡慕武松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而且遇事临危不惧,机智勇猛,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我要向武松那样,把学习生活中的“拦路虎”,一一打败,争取做生活的强者!

水浒传读书感想相关文章:

水浒传个人读书感想

《水浒传》读书心得

水浒传读书心得600字

阅读名著水浒传读后感心得

水浒传读书心得50字

水浒传读书心得800字

名著关于水浒传读后感

水浒传读书心得感悟精选

《水浒传》的阅读心得

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

157737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