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49回读后感

关键词: 水浒传读书心得,水浒传第49回读后感,水浒传读书笔记
阿祖0 分享 时间:

观看了《水浒传》电视剧光盘,这部电视剧与原著基本相符,它讲述了宋徽宗时期梁山泊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结束的事,以宋为核心人物,演绎了一出悲剧,梁山聚义首当其冲,召集好汉一马《水浒传》中的108名将士,个个都是好汉。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水浒传第49回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844668水浒传第49回读后感1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借助这个假期读完了这本描写人物的性情鲜明的名著给读完了,读后感叹到: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啊!果然引人入胜,令我兴奋不已!

我被里面的情节给深深地吸引住了,武松醉酒打死猛虎等,但大家对宋江的看法便不全相同,现在我来品一品他吧。

宋江自幼读儒家书,受传统教育,走入社会在县衙中做押司(小吏),刀笔精通。他的出身经历和性格,使他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有正义感,养成一种办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喜欢玩权术。因为他在官府任小吏,他懂法,有遵守法度的习惯。宋江到梁山泊以后,他处理问题比较周全,有人说他虚伪、玩权术,这是他处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如俘获霹雳火秦明,让位卢俊义等。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枷,别人把枷打开时,他说不能,这是国家的法度。

宋江上梁山前是一位仗义英雄,义放晁盖,当法与义发生矛盾时,宋江就不顾法度了。他对梁山的事业有一定的贡献,他为了梁山好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阎婆惜。

宋江上梁山后,成为义军的首领。他自己说在文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还能当梁山泊的首领呢?这是由于宋江有以下优势: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有一定的组织和军事指挥才能,如三打祝家庄战役,他注意总结经验,从调查虚实入手,又拆散祝家庄与其他二家联盟等。

受招安以后,宋江成为了一个朝廷的忠臣。他的思想是为国家出力,保人民平安。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对起义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大关键。受招安以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起义军首领走到服从朝廷的顺臣。这时,宋江的思想是:我是热爱国家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他不听吴用等好汉的劝阻,去征起义军领袖方腊,打得十分惨烈。

悲剧的结局。宋江带领众人征方腊以后,原本的.108位好汉还剩下27个,其余的不是牺牲就是出走了,而朝廷并不信任他,对他加害致死。宋江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是悲惨的结局。

#557351水浒传第49回读后感2

《水浒》这部书,自成书以来,在我国广为流传,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部文学作品,影响极大且深。因此,正确评价《水浒》,对于批判地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用无产阶级的观点来看,《水浒》这部书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就其主流而言,《水浒》不管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水平上,都是成功的。

首先,《水浒》全书贯穿了这样一条线,就是: 宋江领导的农民革命军,在以宋江为首的投降叛卖集团的控制下,是如何向他们的敌人━━封建帝王投降的,以及投降以后宋江一伙投降叛卖集团的可耻下场和李逵等农民革命战士的悲惨结局。使投降路线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在人民的面前展现,从而增强了人们认识投降路线的能力。其间还穿插了李逵等农民革命战士同以宋江为首的投降叛卖集团的尖锐激烈的斗争。《水浒》的作者,通过这一条主线,阐明了一个真理: 投降主义路线是绝对行不通的! 革命的人民,绝对不可以对于自己的敌人存有任何幻想和侥幸心理,革命必须进行到底! 同时通过对宋江一心想着为宋帝当走狗,而经过千辛万苦地为宋帝效劳卖命,成功之后朝廷却赐御鸠将他毒死的经过的描写,又对宋江一伙投降叛卖集团的自讨苦吃的可耻下场进行了尖锐刻薄的讥讽和嘲笑。

《水浒》的作者,通过对梁山英雄一个一个是怎样被逼迫上山的经过的描写,又揭示了另一个真理: 乱自上作,官逼民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对于鼓动我国明清农民革命战争,不能说是没有作用的。

作者又通过对宋江等人“被逼”上山的经过和他们上山时的心理的描写,又为后来投降路线的产生和发展埋下了伏笔。

两种“被逼”上山,动机全然不同,这就阐明了围绕着造反与投降两条根本不同的路线所进行的激烈的斗争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水浒》通过梁山人马攻官府、打恶霸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描写,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歌颂了农民革命军的力量伟大。

《水浒》抽象地、表面地肯定宋帝,说他是“有道明君”,而把国家政治的黑暗和腐朽、官府的无能说成是一伙“奸臣”作乱。那么,既然宋帝是一个“有道明君”,那为什么不理朝政,而去钻李师师的暗道? 国家政权为什么会被祸国殃民的“奸臣”把持,而忠于皇帝的“良臣勇将”反而被逼上梁山去造反? 这些情况,他既是“有道明君”,为什么又没发现,又没制止? 通过这些具体内容的描写,却又具体地、实质性地否认了宋帝。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与世闻名。今天我阅读了这本书,饱览了中国古代各位梁山好汉的英雄事迹,了解了“一百零八将”是如何相遇,如何结拜的全过程。我敬佩他们的为人;敬佩他们的武功;敬佩他们的英雄气概。《水浒传》令我受益匪浅,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感想很多,体会很深。

《水浒传》中令我难忘的一段是妇孺皆知的“武松打虎”。武松年轻力壮,机智勇敢。当他听说景阳冈时常有老虎出没,隔三差五有人被老虎吃掉,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时,他便自告奋勇,决定除掉这只老虎。一天晚上,他喝了十碗酒壮胆,然后径直上山。那只凶猛的老虎听到了动静,以为又来了一个猎物,猛地朝武松扑去。说时迟,那时快,武松挣开了老虎的血盆大口,打得老虎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老百姓十分感激这位盖世英雄。

《水浒传》中类似这样的故事很多,我觉得这些好汉都十分勇敢,为老百姓除暴安良,这样的英雄也被贪官污吏所陷害,这些人简直是丧尽天良。我十分同情这些好汉的遭遇,我真不明白这世上为什么会有好坏人之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果多一些这样的“梁山好汉”,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安宁,世界将更加美好!

我喜欢《水浒传》;我喜欢“一百零八将”;我喜欢《水浒传》中所有的故事。

#443255水浒传第49回读后感3

说到水浒传就定会说到宋江,宋江是梁山伯众好汉的头儿,带着起义军数次击败朝廷。可实际上他却是一个一心忠君,至死不渝的人,直到死都向君王表示自己的忠心。

在我看来宋江是深受儒家儒家文化影响的,他自幼受父亲教诲,一心报国,渴望建功立业,平天下。但他在郓县做了几十年的小吏,始终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心里充满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对现实的不满,这正是他题反诗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宋江就要造--。结合他言行中“全仗忠义,辅国安民”“光宗耀祖”,那所谓的“凌云志”也无非是建功立业,留名青史罢了。敢笑黄巢不丈夫,则是不赞同黄巢的行为,认为这不是大丈夫所为。

那么宋江为何造--呢?宋家所接受的儒家文化,使他对“仁”有着较深的理解,无论是上梁山前还是上梁山后,宋江总是愿意帮助有难之人。来投奔他的人,不管身份贵贱,他总是好酒好饭招待,临走前还给些路费,因此他被称为及时雨。宋江扶危济贫,是因为他同情并理解下层百姓,也是他辅国安民的ZZ目标的体现。这是他做事的动机,但一旦超越这个动机便又是另一回事了。对晁盖的态度变化便可体现这一点。晁盖劫“生辰纲”,夺贪官污吏的不义之财时,宋江毫不犹豫地“担着血海干系”替晁盖通风报信。但后来晁盖造--的时候,宋江见到文书后,道:“晁盖等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犯下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这便与晁盖在ZZ思想上划清了界限。所以宋江的造--,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是事实所逼。

所以宋江是并不想造--的,即便是后来宋江已在凉山上站住了脚,心中依旧也依旧不愿当一个落草头目。面对朝廷钦差宿元景太尉时,他下了四拜,表达了对于效忠朝廷的渴望。宋江不厌其烦的向官员表明自己效忠朝廷的愿望,表达了他内心深处依然想报效祖国,落草是不得已的。

158001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