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34回读后感

关键词: 水浒传读书心得,水浒传34回读后感,水浒传读书笔记
阿祖0 分享 时间:

观看了《水浒传》电视剧光盘,这部电视剧与原著基本相符,它讲述了宋徽宗时期梁山泊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结束的事,以宋为核心人物,演绎了一出悲剧,《水浒传》首开先河,采用白话文进行创作,它为后世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水浒传34回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559774水浒传34回读后感1

水浒传它真实地描写了宋代农民起义,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它以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这部以北宋末年社会为历史背景的小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可以说,人民的反抗和复仇权力,在《水浒传》中得到了有力的伸张……

#706691水浒传34回读后感2

《水浒传》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因不满社会黑暗而揭竿起义的故事。

官逼民反,这是一个黑暗沉痛的词语。试想在封建王朝,人人都尊天子为圣,造反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究竟要被逼成什么样子才会去做造反这种为天下人所不齿的事啊!

林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因为娘子被高衙内看中,高衙内和高俅多次陷害,他一忍再忍,但高俅多次想置他于死地,最终被逼上梁山。

在历史的长河中,暴权几乎在每个国家都存在过,腐败的官僚集团,被剥削压迫的百姓。但如今已不复存在,因为有反抗,因为有斗争。

公元前209年,在秦王的暴政之下,百姓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它是我国第一次农民起义,为推翻秦王朝奠定基础。

无独有偶,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两次武装起义。这两次起义让法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做出了极大贡献。

在同一时期,英国也举行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宪章运动。列宁评价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无产阶级成为一支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除此之外,世界上的起义事件数之不尽。每一次起义,不一定都是成功的,但一定都是正义的,一定都是为了百姓的大利益。

因为有反抗,所以有平等;因为有斗争,所以有公平;因为有起义,所以有进步;因为有革命,所以有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就是因为这种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制度才有进一步改革,社会才有进步,世界才能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反抗是一种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219187水浒传34回读后感3

“各无异心,生死相托,替天行道,保国安民,若有存心不仁者,天地不容,神灵灭顶。”——《水浒传》

“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元末明初,世事黑暗,病态张狂。这乱世之中一举人因替穷苦之人辩冤纠枉辞官起义,却因领头人居功自傲,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愤然浪迹江湖,与世隔绝。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怀着满腔的热忱与悲愤,施耐庵遇到了同样处境的知己罗贯中,开始了水浒传的创作。

可能你会惊叹,这不过是从民间搜集来的故事性强的小说罢了,凭什么跻身中国四大名着?这可不是空有虚名啊,你看他描写水功了得的浪里白条:“那人把竹篙一点,双脚一蹬,那条船便像箭似的划向江心,两只脚把船只一晃,便船底朝天,两人全落入水中。”,“点”,“箭似的”,“一晃”,写出了张顺的灵活敏捷。相反,你再看陆地上称霸的“黑旋风”:李逵大怒,脱下布衫,双手一架,早抢了五六条竹篙在手,好像扭葱一般扭断了。”这“扭葱一般”,让施耐庵传神的文字功底深入人心。当然我读这作品也常会有疑议:如文中“妖术”一次在吴用口中频繁出现;如“武松打虎”那一章脍炙人口的故事,那吊颈白额大虎当时又饥又渴,跃起必高人数米,武松是怎样在醉酒的情况下抓住它头上的皮毛把它硬摁下去呢?我也知道武松的勇猛好战,但这段佳话在人民口中可渐渐成了神话。

事实上施耐庵是在愁家,愁国,愁天下的烦躁下能写出如此传神,把各种故事、人物个性融合地天衣无缝,在当时的文化水平来说已能鹤立鸡群了。我常常会努力想像鲁迅一般从他浓重的笔墨中看出一些词来。鲁迅从教科书里看出了满是“吃人”的词,而我从施耐庵的书中看出满是“胸怀”的气魄。那一幕幕细到每一个动作的打斗让人俯首称妙;那“及时雨”宋江喜欢结识英雄好汉,仗义疏财,对有本事的人无论贵贱都好好款待,以此名扬四海的胸怀和后文不记前仇,善心待人的性格和亲密和气的领导气概都像极了施耐庵自己,我想每一个在写人物文学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体现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在创建人物属性的时候,都会出现自己的影子,而宋江就是施耐庵憧憬的、那个如己所愿的、能得到用武之地另一个的影子吧。

158045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