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左右

关键词: 文化苦旅读后感,文化苦旅读后感想,800字
奕远0 分享 时间: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左右,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左右1

读书就像品茶,看着干枯的茶叶,在开水的浸泡中翻转沉浮,最终舒展开来,茶香四溢。轻轻地端起水杯,抿一小口,入口微苦,细细品味,却回味无穷。

——题记

身为一介文人的余秋雨先生或许已厌烦世间繁华,所以他踏上了这趟“文化苦旅”。在他褪色的青衫里,历史的神秘感更加浓厚了。

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我踏过了风景秀丽的江南、冰天雪地的北国、大漠孤烟的西北、异域浓情的西南,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领略了那鲜为人知的历史沧桑……

来到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看到那惊为天人的壁画,很难想象那是经过了多少个王朝的共同守护。其中唐朝的壁画最为最经典,情景也最为欢乐。在历史长河中,唐朝永远是那颗璀璨的明珠,到了明清时期的莫高窟,已没有太多东西能让人记住,这是文化的辉煌与寂寞。陈寅恪先生曾说过:“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敦煌文物的流失,是中国文物流失的一个代表和缩影。那些不懂得珍惜文化的人终究会遭到别人的唾弃,但文化却也在这无声的寂寞中消失了,只剩些许断壁残垣。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仍有余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流传至今,走到阳关后,看到当年文化的巅峰变成眼前的荒凉: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阳关终成废墟!这时,“劝”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华文化的人;“尽”的不再是“一杯酒”,是对中华文化的爱与怜悯;“无”的不再是“故人”,而是这千年的文明!看透了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块刚能立足的狭地,居高临下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讽。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万众瞩目,可真正得到后却发现那不是自己想要的。余秋雨先生似乎很早就明白这一点,因此他脱离世俗的生活,开启了自己的旅程。《文化苦旅》联通了虚幻与现实,古代与现代,情感与文字,在千年的叹息中讲述文化故事。就这样,我跟随他的文笔一路走过,一路收获。

茶,历久弥香,因为其散发的是岁月的味道和风雨的气息;文化,历久弥珍,因为其彰显的是民族的灵魂和人文的力量。

中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左右2

看了这么久的《文化苦旅》,终于看完了,27篇,不能说篇篇都是经典,但是很多篇还是很不错的。所以就陪着秋雨先生进行了一次文化的苦旅。

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值得品读。道士塔, 都江堰,莫高窟,杭州宣言,黄州突围,风雨天一阁,山庄背影,宁古塔,巴金百年,佐临遗言,谢家门孔等等。许多篇目光是听名字已经被感染,余老通过一个小孔看见了其后透漏的文化信息,并将其传递给读者,可能这就是大作家的视野吧。

人们只知道中国有个叫王圆菉的家伙把莫高窟的经文卖给了外国人,可又有几个人知道中间还有个叫蒋孝琬的翻译官,可见有文化的败类是多么可怕;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这么美的杭州确是人类多少代人劳动的成果,其中有白居易,苏东坡等这几个大文豪;

黄州突围,更多的是突破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喜渐不为人所知是一种新的境界,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落以后,他达到了,所以有了前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

天一阁,我想如果没有这篇文章,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阁楼,更不知道它是经历了多少代人的心血才保留至今,即使它也曾多灾多难,感谢范钦;

避暑山庄,一个山庄见证了一个朝代的更迭盛衰,由康熙盛世到后面的咸丰,山庄的背后是一个王朝;

宁古塔,一个多么清雅的名字,可谁又知道有多少人曾经被流放到这里,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为什么会被流放,株连,还是株连;

百年巴金,佐临遗言,谢家门孔,我看到的是老一辈文化人对祖国深深地热爱,看到的是即使经历了众多磨难也能坦然面对人生,也许现在的余老还没达到这个境界,也许是因为内心的愤怒实在难以平息,为自己解释一些东西也无可厚非,毕竟棍子带来的危害太大了,也希望以后的余老可以更加平和。

看完了《文化苦旅》,带给自己的精神感受很多,有时间会再读一读余老的其他书。

中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左右3

我静坐着,书本泛着黄光,灯光却使它耀眼。

白发苍苍,长须飘飘,他已沧桑了,在我脑中踱步,脚步清脆。

余秋雨,这本就带着几丝静谧的名字,在我脑中回响。他看见了,行行止止,被历史的沧桑涂抹着,他看见了许多。

而那些被时间隐去的角色,在他的一俯一仰间,驾着文字来到我的面前——

“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余秋雨来到莫高窟外,一生慨叹,“王圆箓”。

伴随着老旧的树叶“咔嚓”作响。这位老者在我面前讲述着。他说的是一位道士……莫高窟不幸成为了道士的家,用无数珍宝换得这位道士的一世茫然。

“茫然的是当时的中国啊!”他怒吼着。却无奈的走向下一个地点。这是时代的慨叹。

他登上庐山时,再一次想起了古人。

山高路窄,他一路磕磕绊绊,终于见到了这一震撼身心的奇观,听到了这一轰然震耳的咆哮。生命,也许终于被一种久违的感觉“淋湿”,他想到了朱熹又联想到徐霞客。但他也看到了熙攘的人流,他无法构建出一种文化与名胜的对应,只能眼看着文人变成了游人。

“一阵云雾又漂到了我的眼底”,他想着摇了摇头……

他此般,走过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间徘徊。他此般,走过了山川大地,在天地间徘徊。

《文化苦旅》也此般“苦着”。苦在追寻,苦在徘徊。作者苦苦思考,苦苦探索。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中国的文人在慨叹,在惋惜,于选择间陷入一片迷茫。眼看中国的文化在夹击中看不清未来的路在何方。

我翻看着心中不觉,提起一阵苦楚。不知是作者情绪的感染,还是历史带人的沧桑感。文化之流如此般宏大,历史长河源源不断。我便只是一个渺小的一员,像作者一样在此间徘徊着。谁也不知道我会做下什么?如同一个乡下的道士会找到石窟一般。

合上扉页,只觉得眼前漆黑的黑夜如同深渊。我觉得我坐得太久了,我只是那么小一点,却看过了那么多。我的生活经历无比渺小,却带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感受,生活便是一种阅读,因为作者在生活中学会了感受。

16034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