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名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00字(2)
最初,打开这本书 的原因是,想看荷西和三毛的故事。或者是说,想从里面,满足自己青春期的心。但后来这本书,带我走向了沙漠,让我看到了沙漠里的人情常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美丽的大漠风光曾深深吸引着三毛,撒哈拉一直是她的梦想,但当她真正在大漠生活时,她才意识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真的太大了。沙漠缺水,缺电,缺医少药,物质生活极度缺乏,三毛所需的书也是拜托父母和朋友寄过来,稿件,稿费亦是如此麻烦地传送。那里的人更是愚昧落后的,女人生病不会去医院,权那里的医生都是男的;有些女孩10岁就被迫结婚;有人40年不洗澡……这一切,都曾让三毛难以接受。
但是,三毛很快克服了心理障碍,适应了沙漠生活,她先是把她的出租屋打造成沙漠里的世外桃源,她先从五金店的老板那里讨要棺材板,到处收拾“垃圾”——她认为有用的东西,然后用她和荷西的巧手,搭起了小巧的阳台,粉刷了墙面;打造了椅子、柜子、桌子等。三毛还别出心裁地自己做了窗帘、台布、地毯、床单。他们还利用起一切废物做起了装饰,用废弃车轮作坐垫等等,在干枯的沙漠里,这是一个多么温馨舒适的家啊!
逐渐地,人们都喜欢来她家做客,她们教她们手工识字,送给她一些食物和各种日用品,三毛逐渐在枯燥的生活中找到了乐趣。她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给别人看病,给牲畜看病。她和荷西在难得的假日一起出门自驾旅行、探险,海边捉鱼……在有限的人生里做着尽可能多的事。
喜欢三毛的那种,勇于追寻梦想,想做就做的洒脱自由;喜欢她那种既然无法改变环境那就去适应环境的乐观态度;喜欢她那化腐朽为神奇的巧手和在平淡生活中发现乐趣的乐观积极生活的态度。喜欢她那种真实自在的人生。她是真正的“沙漠之花”——三毛。
小说名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00字5
《撒哈拉的故事》留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三毛和荷西对于艰苦生活的那份乐观与豁达,大漠的孤独与物质的贫瘠反而成了两人快乐的源泉,在这个用金钱衡量幸福感的时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学——美好的人生就是爱、自由与经历。
非常欣赏三毛对于生活里那些“坏事”的态度:
面对撒哈拉威邻居们时偷时“抢”的各种骚扰,三毛却把他们称为芳邻,并且写下“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他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为了多赚些钱,两人辛辛苦苦一天打渔卖钱后的收账单,却被三毛不小心放在洗衣机里洗烂了,此时,三毛写到“我坐在浴室门口的石阶上,又哭又笑起来”;
三毛与荷西驾车去大漠深处寻化石,荷西陷入泥浆险些丧命,三毛求救时却又差点被歹人暴,两人拼尽全力终于逃生,在回家的路上,三毛却记录了两人这样的对话:“三毛,还要化石吗?”荷西呻吟似的问着我。“要。”我简短地回答他。“你呢?”我问他。“我更要了。”“什么时候再来?”“明天下午。”
这样的文字一次次打动着我。的确,像三毛那样,换一个角度看待“坏事”,也许就成了“好事”,而我们需要的是则乐观的精神与豁达的态度。现实生活中,我们比起三毛要富足与安逸得多,但似乎“坏事”总是一件挨着一件,“好事”却成了沙漠里的绿洲,苦苦难寻。个中缘由固然纷繁复杂,但至少一点,我们总是畏惧“坏事”,拒绝“坏事”,抱怨“坏事”,却很少用心去体会和思考“坏事”。三毛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坏事”和“好事”其实只是相隔一层薄薄的纸,能够捅破它的是我们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小说名篇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