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读后感700字作文(2)
推荐文章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令人怀念啊。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700字作文5
“朝花夕拾”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早晨的花儿傍晚拾起,因为这“朝”与“夕”之间的距离,一切过往的回忆便多了一分温情,多了一分理性。正如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所说:“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掩卷回味,耐人寻味的美感油然而生。
这分温情来自鲁迅先生生命中一些可爱的人。鲁迅对保姆长妈妈的回忆便充满了温情,由一开始在夏日的凉席上被挤得难以入睡对阿长颇有微词,还给“我”讲一些客套和迷信的礼数,后却因其设法买来《山海经》而大为感动,字里行间流淌着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深切的爱戴和怀念。那位“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的藤野先生,为“我”批改讲义,对“我”不再学医而叹息,并真心地希望新的医学能传入中国。这份跨越国界和民族的殷切希望,对于留学于日本的中国学子鲁迅先生,该是多么的珍贵!
这分理性来自鲁迅对生活的体悟与思考。《二十四孝图》中作者回忆小时候读的一些书,回想起来却觉得那些故事荒唐而虚伪,《五猖会》中去看表演之前,被父亲要求学习,以至于最后失去了游玩的兴致,《琐记》中写道鲁迅先生去外地读书,读了几个大学,结果发现大学教育不太对自己的胃口。如此种种,都表露出鲁迅先生对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不满。而面对医术极差却霸道十足的荒唐“名医”和表里不一、阴冷自私的衍太太,鲁迅先生以文字的方式不动声色又激烈深刻地剥掉了“名医”那层虚晃无用的外壳、刻画出衍太太的丑恶嘴脸。
就像《朝花夕拾》的编者开篇说的那样,“记忆凝结成的文字,字句都流淌着情感的汁液。童年韶光的快乐与压抑,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袒露,构筑起鲁迅最真实的心灵风景。生命因回忆而鲜活。那些拾起而在也不愿丢下的旧事,慰藉了精神,温暖了心灵。”
朱光潜先生说:“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鲁迅先生于“夕”时拾“朝花”是距离与美的绝佳诠释,而如今我们读者借助书中的文字,唤醒的自身对于儿时趣事的怀恋,又何尝不是一种亲切的美呢?
朝花夕拾读后感700字作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