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0字

关键词: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0字,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阿祖0 分享 时间:

《战争与和平》不愧是一部宏伟壮丽的史诗,它不仅描写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场战争,它还唤起我们对民族和世界历史的浓厚兴趣,看完战争与和平,你知道怎么写一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吗?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212034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0字1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九十年代初的俄国为背景,以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军人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公爵与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彼埃尔·别素霍夫为两个主人公,描绘了战争与和平交织、残酷与温情并存的一幅幅画面。

书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角色便是安德烈。他的形象是典型的“英雄”,在保家卫国和安逸的公爵生活之中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就算在妻子难产而死后给他再来一次的机会,他一定也会再次投身于战争之中。他骨子里留的是从他父亲那里继承而来、永不磨灭的军人之魂。保家卫国便是士兵最大的荣耀,即使是死神在向他招手,他也并不觉得有所遗憾“是的,这就是死。我死了——我醒了。是的,死——便是觉醒。”如同二战中当德军已经在用望远镜窥视莫斯科克林姆林宫的屋顶时,无畏的苏联士兵们却在进行红场阅兵。正是因为有这种看淡生死、以国家为最高使命的人去参加战争,我们才能得到今天的和平。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尊敬。

而另一位主人公彼埃尔应该更贴近我们现代大部分年轻人。怀着爱国的热情和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对于自己的生活都难以处理。但彼埃尔却比我们更勇敢、更实际、更会付出实际行动去为国家做贡献,他虽然以私生子的身份得到了父亲留下来的遗产而成为了千万富翁,却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糟糕但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将自己所有的资产全部奉献给了国家。敢问有多少人在得到一笔巨款后还能保持本心、还能在习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后再回到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去?说实话,我觉得我自己也做不到。

而彼埃尔做的远不止这些,在变卖家产后,他还鼓励人民投入到战争之中,并带头参军,为了国家的和平还牺牲自我去刺杀拿破仑。他由始至终都没有因外界而改变自己的本心,无论是金钱的诱惑、婚姻的失败、上层社会的荒淫,亦或是军旅生活的困苦、敌人的虐待,他甚至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地思考、反省,最后升华为最为伟大、所有时代的人们都共同追求的精神,就好像他的口号一样好正义的人们,联合起来把,让我们只有一个 旗帜——积极的美德。”

这本书如此吸引人的地方不止局限于它华丽而丰富的辞藻、生动而细腻的描写这些文字上的东西,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的它复杂而跌宕起伏的剧情与思想。就拿安德烈来说,从他的家长里短,再到残酷的奥斯特里战场,再到丧妻之痛,与娜塔莎的热恋又使他重新振作,这些剧情引人入胜。作者“不按照常理出牌”使得这部作品剧情尤为出色。并且作者描写的画面并不单一。他描写的主要背景是上层社会的人们,不像同时代的一些作品一样全篇写“精英政治拯救世界”,《战争与和平》中的平民百姓是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主角也有一些“不符合贵族身份”的行为,就像作者自己表示的一样:在《战争与和平》里,我喜欢平民的思想。但即使作者喜欢平民百姓,但也不会像一些小说一样描写一个“废柴主角翻身成神”的故事,而是从上层社会的视角来体现平民的重要性,这便是作品的成功之处。

最后,“虽然这个国家和这场战争是由上层精英来引导的,但上层之所以能站这么高,高到能够到‘成功’,是因为下面有愿意为上层‘垫脚’的平民百姓。”这就是我对这本书最深沉的思想的看法。

一个作品写出来必定是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某种思想,而一百个人读同一个作品就会有一百种不同的思想。这也只是个人的看法,如果你自己去看看这本书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也说不定。

#539851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0字2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意志力往往要考虑自己的消耗,要考虑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综上考虑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情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好像使我们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义。实事也说明在很多的情况下真正的战争(即是两方的真实的撕打)并没有发生。应该认为战争中进行的军事行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真正的战争进行的所有的准备,包括军事动员,物资运输,军队的调整集结。二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撕打。可以知道在两方的力量相差悬殊时,当一方认识到对方的军事力量远远超出自己的力量时,就自动的放弃抵抗。这也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战争进程已经开始了。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积极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做出了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敌人无力反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摧垮敌人的意志力这个战争目的虽然不是每次战争都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缓和或是遏制了。

#539852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00字3

皮埃尔则是我在这部书里最喜欢的一个人,我震撼于他那强大的精神世界所带来的一种几乎接近于静止的美好,我就像安德烈的小儿子一样带着一种近乎崇拜的神情仰望他,仰望他最后所获得的那份超脱与豁达。最喜欢的是巴兹杰耶夫对皮埃尔所说的那段充满启示性的`话:

“至高无上的智慧和真理,正如我们想要汲取的最洁净的甘露,我能用不洁净的器皿盛这种甘露,而评论它是否洁净吗?只有把内心洗净,我才可能使所汲取的甘露保持一定程度的洁净。”

而当皮埃尔成为俘虏,过上了最为艰难困苦的生活之时,我却像皮埃尔一样感到这个世间一切都充满阳光与幸福,我的心也随着埃尔的灵魂在这苦难之中的改变而变得洁净并且充满感动,我几乎带着一种嫉妒的心态羡慕地望着皮埃尔自身所发生的改变,看着他受到启示找到真谛并且最终获得超脱。就像娜塔莎所说的“他像刚从浴室里走出来一样”,他心中最终获得的那份洁净与信仰,是这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

我想也许库图佐夫就是皮埃尔将来的样子,成为那样默默无闻甚至受人们误解的伟大人物,但是那份顺其自然的从容与那份洞若观火的自信,却是留给后世最大的一份财富。而他们的这份顿悟与释然,也许却是是我们穷极一生都无法达到的,我不希望我会一生都活在像皮埃尔过去的那种浑浑噩噩之中,只求有一天可以趟过这条人生的苦水,获得永恒的真谛。

174277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