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狂人日记》读后感700字(2)
中学生《狂人日记》读后感700字4
前几天,我阅读了《狂人日记》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掀开了白话小说运动的序幕。
《狂人日记》这篇文章形式上文白兼有。正文采用白话,序是文言形式。在当时确实掀起惊涛骇浪,有裂云穿石的效果。
《狂人日记》的一、二部分归结起来就一个“怕”字。“狂人”“怕”的缘由,无非是赵家的狗“看我两眼”、“赵贵翁的眼色便怪”、街头的人在议论、小孩子在议论——“狂人”就多情地将这些活动都解释为“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的信条在脑海中不断暗示自我。别人最平常可是的动作在他看来便是针对自我的。
这篇文章好是好,但我相信,这是经过作者(鲁迅)长年累月的积累而成的。所以,我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积累,勤奋。古人有云:“十年寒窗,九盏熬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个道理。这是告诉人们,不论做什么事情,“一步登天”是办不到的!!!所以,自主的去积累,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条件。
须知,在寻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能尽是整块面包,而要我们“一粒一粒米”慢慢积累。成果,不时地皮上的积水,它是藏于厚土和岩石之下的清泉。它需要孜孜不倦的努力。
积累是一件由少到多的,从无到有的渐进工作,得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才能办到,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始于毫末”。
光积累还不行,还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对一个勤奋者来说,成果是成正比例的他洒下的汗水多大,便会有多大的成果。大家熟知的明代大文学家张博小时勤学苦练,每篇文章他都要手抄七遍读懂背熟,所以他把自我读书的房子叫做《七录斋》,因抄文章,受伤磨起了老茧。
所以,我期望大家照我说的尽量去做,成为一个优等生!
中学生《狂人日记》读后感700字5
昨日读了《狂人日记》,今早又看见养蚕幼虫的纸盒里头,几只幼虫啃着桑叶,尾巴上还拖着没蜕完的皮。
连蚕都知道皮小了就得蜕去,人难道不知道人为的规则如果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就要扔掉,换新的?
狂人周围的人,都是被当时人为的规则锁死了的人。有些人,觉得这人为的规则是对的;还有些人,明知道这人为的规则已经过时,却依旧使劲把着不肯放手。这些人,都紧紧的抓着这根早已枯萎的,无力的稻草,仿佛这样他们就能过得好了;狂人是明智的人,一开shi一定也抓这根旧稻草,不过一阵风吹过,这旧稻草便摇摇晃晃随时要倒下的时候,狂人就放弃了它,找了根结实的新稻草,伸手要去抓。
但是,那些死死的抓着旧稻草的人,不同意狂人要去抓新稻草的举动。他们不肯抓新的稻草。的确,要再抓一根新稻草,需要改变自己的一些旧习惯。改变习惯很难,这从蚕蜕皮时硬是没法把旧皮从尾巴上甩掉就能看的出来—在旧皮里头待着就是蚕蜕皮时早已养成的习惯。
但是,旧稻草已经摇摇欲坠了。这些人非得抓着旧稻草摔到地上才肯抓新稻草吗?自己的习惯不想改,最后还是要改。不然,还能抓着旧稻草坐在地上发誓死也不抓新稻草?这样,还不如在旧稻草被风吹的摇摇欲坠时就放弃它,抓住新稻草。
所以,在人为的规则过时的时候,如果不想摔到地上,就只有一条道:再抓一根新稻草(或者,你也可以选择硬抓着旧稻草不放,最后摔到地上疼的是谁,都知道)。
蚕把尾巴上的旧皮弄掉了。纸盒放在窗台上,刚好有一缕阳光洒在纸盒里头。桑叶被照得油亮。蜕完旧皮的蚕舒适的躺在阳光中。看来,它们的新皮比旧皮舒服多了。
中学生《狂人日记》读后感7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