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读后感700字

关键词: 孟子的读后感700字,读后感,孟子
启智0 分享 时间: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的读后感700字,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孟子的读后感700字1

读了孟子的《孟子》,我深深的被他博学而又仁爱的伟大胸襟所折服。以前就知道我们的古人很厉害,但是他却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比我所想的还要高出很多。现在让我来谈谈读了《孟子》之后的感想吧,主要是关于国家发展这一问题的。也希望你可以从孟子身上学到i一些于你有益的知识和精神。

一直很喜欢孟子的一段话:“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它的大概意思是说,因为老百姓快乐而感到快乐的(统治者),老百姓也会因为他的快乐而感到快乐;因为老百姓的忧愁而感到忧愁的(统治者),老百姓也会因为他的忧愁而忧愁。因为天下人的快乐而快乐,也因为天下人的忧虑而忧虑,如果能做到这样却不能称王天下的(统治者),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孟子能说会道,轻易地让王们陷入它设下的圈套。

齐宣王喜欢音乐,孟子就说齐国可以治理好了。但他这样说是有条件的,就是要与民同乐。我以为孟子的这个与民同乐只不过是和统治阶级说说而已,怎么能够真正的实现呢?即使实现也只是短暂的,这就要看统治阶级的心情了。如果他们乐意,老百姓便可以得到一些好处,如果他们不乐意,老百姓便一点好处也得不到。

虽然孟子的与民同乐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其真正的意义就是他所提倡的“仁政”即“王道”,说白了就是专制。更让人气愤的是像孟子这样的大人物,有时居然把天下的治乱兴衰说成是上天的意志决定的。他说:“我之不遇鲁侯,天也。”他的这种“上天意志”不知毒害了多少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即使现在有些人还把自己的命运说成是天意。我认为在专制社会里,个人的命运掌握在专制的社会体系当中,小人当道,君子悲矣。

孟子的读后感700字2

在孟子一派高蹈的道德主义游扬雄肆之下,田辟疆先生终于被“就其所欲,引归正路”的诱导之法给厌腻了,按捺不住,玩了一把“无厘头”,堵住自认为司先天教化之职的孟轲之嘴。以至说出“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寡人好色”这等不入大雅之堂的野狐禅论,无稽荒谬之谈,有损世道人心的形象自此确立,直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一个活生生的“痞气市侩”形象由纸端昭然若揭,让人在感叹其锥处囊中之余,更加在对比衬托中歆羡孟子的傲岸雄逸,噫,此等真君子,不愧人中之龙也,怀才不遇,何其叹哉!

然而,对于批判齐宣王的整合工作,却不是我等讲求精神独立的读书人所稀罕的。我所关注的事情,是通过浩浩巍巍的社会时代背景,与人物的身份立场、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说话者一字、一叹中所蕴含的心理动机,从而发掘出齐宣王据有此等言语的精神、情感内涵。一言以蔽之,由表及里,细处落墨,由“顾左右而言他”中发掘出人性的微妙点滴。

首先可以观照一下齐地的文化风俗。古代齐国的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黄河,南有泰山,北至无棣水,大约相当于今之山东半岛,唐后称登、莱二洲。孕育在海洋沿岸的齐国,在借鉴中原文明的周礼同时,更较多的保留了东夷人的习俗,盛行厚葬之风,注重礼乐陶冶与潜移默化,传统礼乐意识的淡薄和市井娱乐功能的标扬,移风易俗且彰显了泱泱大国的地方风范。“临事而屡断,勇也。见利而让,义也。有勇有义,非歌孰能保此?”崇尚武勇、矜于功名、舒缓阔达的性格便镶嵌进齐人的骨髓。

此等文化土壤孕育下的齐宣王自然与时代环境珠联璧合,与强调道德性的鲁文化相迥异,自将本能之动物性倾泻在武力征伐之上,怀有的是智者以霸道术势问鼎中原、图谋天下的宏愿。天生的立场、价值取向就与孟子拉开了界限,在势同水火、诸侯雄起并立的巅峰对决时代,讲究仁义、心性的学说根本满足不了霸术统治者所向披靡的意志倾向。所谓“以大事小”的仁者道德学说又岂能阻挡其蠢蠢欲动的扩张心灵。“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此“天”自然并非单纯意义的上天,而包括人事的斟酌——仁厚迂阔的涵养精神在内。齐宣王虽有从善如流的领导风度,眉心微微一蹙,此间不耐,已在“大哉言矣”中毕现无疑。“寡人有疾,寡人好勇”,便是深受齐文化熏陶的齐宣王抛出的一个撒手锏,潜台词兴许是,你个老朽,暂时歇歇吧,听你唠叨此等迂腐无当之言语,未若传召宫廷乐师三千。不想孟子滔滔不绝,因势利导,表面顺势随波,实则纵横捭阖之中,早已进入王道仁政之教化——心智一轱辘间便偷换了概念。

后来的一番对话,就更有意思了。一招太极拳,顿时又被孟子的一番狡猾高妙化为无形。在孟子要求他怜恤鳏寡孤独之时,这可了不得,抚恤费还得出自自家腰包,有损国力之外换来的不过仁义虚名,心痛淋漓之余还不利于开疆辟壤、一马平川夺取至尊天下。“寡人好货”,所隐含的是掠夺财富的个人欲望,以及运筹帷幄的功利心理追求。此时的他就像杂货铺的老板一样,将点滴怀揣在怀,唯恐神偷手掠去也。

而当孟子“夸夸其谈”,希冀齐宣王以一人之心推千万人之心善待百姓之时,杀手锏再度甩出来了,估计他此时眼波流转,对着馊朽老头眨巴了一下眼,“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哈哈,你这满口不离纲常伦理、藏富于民的正人君子,心理防线该当被寡人彻底击垮了吧?读文至此,忍俊不禁,千古悠悠,碧落黄泉,如此率真可爱的王侯似乎只能是“天上有一、世间无双”了吧,无厘头的“痞气”之下,埋藏着的是好勇尚义的真性情啊,“声色货利”,本是人性追逐的华丽丽,也是实现社会文明化的物质载体。只有在海洋化文明充裕的齐国地带,才有冲破主流道德藩篱的任真之语。试问古往今来,谁人不好色?除去心智一片混沌微茫的懵懂之徒,亦或一脉僧侣超脱的无嗅无欲,“食色,性也”,也算作是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有人云,齐宣王娶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丑女钟无盐为后,焉有好色之理?小子言曰:非也,非也。大多数情况下,齐宣王乃理智尤佳、分毫不差之辈,娶钟无盐主要基于敬重爱惜之心理,齐国的象征、符号也好,田辟疆的导师、心腹、贤内助也罢,端的是雄起奋进之心,而非任情任性之倾慕,而“好色”一项,该当与后者挂钩,自不像“好德”一般,出于后天排除本能消极性的理智追求。人是性灵的尤物,为了齐宣王娶钟无盐的“佳绩”,而为其“好色”言语作开脱别解,实是舍本逐末,诬蔑了古人的一番纯粹性也。“没有情欲,世间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成功”,黑格尔如是言语。特洛伊战争为的还是一个“色”字,归根结底。只不过“情欲”的境界高于赤裸裸的好色之欲罢了,然而两者绝然不可分。不做作、不推卸、敢于不回避内心的原始欲望,正是齐宣王的出类拔俗之处,爱好文艺音乐的他在某种程度上也算个性情中人,而性情中人的原则之一便是不愿以缰辔之束套,夺分背交颈之逸足的欢喜。

齐宣王其实未尝不认识到自己的本性,缺陷是无法抗拒的存在,遵从的自不是亚圣人的生命逻辑。他似乎也知道“人欲”潜伏的危机性与存在的不可救药性,然而“好勇”、“好货”,必然是推动其在逐鹿中开阖迂回的强劲精神力量,“好色”一说,更是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劣根性”。孟子擅长在迂回有致中布置一番仁义心性的大图景,对于此番不言而喻的理想主义演说词,齐宣王亦不过是无政治必要时定然封存闲置而已。

孟子的读后感700字3

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大义所在,其言必信,其行必果。

我这段时间有时候为这个事情烦恼,因为我前段时间被一个朋友说我不信守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做事半途而废。我先不管他说的有理无理。但是我觉得自己这方面确实不够好,有时候,会做一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孟子的话,让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应该从我做事的目的开始,如果我做的事情是符合大义的,一定会信守自己的承诺,把事情进行到底。而有时候,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我以后要是想做一个信守诺言,做事有始有终的人,定当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在正途上,行在大义上。

有时候碰见别人不能信守自己的诺言或者半途而废的时候,那得看看我们要求他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大义。

有时候我们经常像圣经里的法利赛人一样,用小义来标榜自己,“看见了没有,我都没有违反自己的诺言。我做事都会坚持到底的。”我们也要他人在所有事情上都要遵守承诺,坚持到底。试问我们所要求他人的承诺和事情都符合圣经上的教导吗?圣经上说,没有一个人是义人。耶稣来是给人带来拯救和自由。

我今后要自由的活着,那些要我在小事上同样遵守他们规矩的人都见鬼去吧。合乎圣经上的教导,我都会听从。

178513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