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孟子读后感初中700字

关键词: 初中孟子读后感初中700字,读后感,初中
启智0 分享 时间: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孟子读后感初中700字,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孟子读后感初中700字1

前些日子,在看《孟子》的时候,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论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意思为:道就在附近却去远处找寻,事情可以简单的办好却去寻找复杂的方法。人人都亲敬亲人、长辈,自然实现天下道德教化的目标。)

看了之后不由想起今年我们学校的两件事情:一个是引起广泛争议的“采血事件”,某博士研究生被指责为了课题研究,不顾实习生的不满,自己动手给一个自己带的实习生采血10ml,据说造成后者胳膊针孔处红肿、淤血;另一个是被捅上了媒体,又被校方坚决指为捏造的“粽子事件”,即镇江校区某同学的家长来学校探望他,该生嫌其母穿着实在太寒酸而不愿领其入校,甚至连千里迢迢带来的家制粽子也拒绝收下而跑开。

当然,这两则事件的内情,我没有把握说了解得很清楚,也不愿意再探讨当事人的是非,只是想借着这两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来思索一下,我们的道德教育,是否真的像孟子所言,是“道在迩而求诸远”,方法缺乏效率而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从我自己的经历而言,从进入小学开始,都在接受关于道德的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服务于人民,等等;同样,这些概念也伴随着我的几乎整个求学过程,直到硕士毕业。在这些高尚的光环之下,却有许多很简单的也很基本的道德标准被有意无意的边缘化了: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好学上进、珍惜名誉等等。自然,这些观点比不上前面提到的那些概念光彩,甚至多了一点自私的色彩,好像眼睛只盯着自己和自己的小圈子一样,胸襟不够博大,情操不够高尚。

然而,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品德的培养也不能建成空中楼阁。懂得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就有了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明白了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还必须努力让自己的亲人也过得幸福;有了家庭责任感,也就是有了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反观时下的许多社会问题,恰恰就出于家庭责任感的缺失,随便打开哪天的报纸看看,总能很容易找到遗弃家庭成员、拒不履行赡养老人义务、背离婚姻契约而发生婚外恋情等家庭问题的报导,倘若人人都知道“亲其亲,长其长”,这些问题也许就不会如此泛滥。

再说珍惜友情、善待他人,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仁义”二字,宽厚、仁慈的对待他人,不欺凌、不使坏、不拆台,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要能做到,我们的周围能够少多少麻烦事,每个人的幸福感相信也能增进不少。

至于好学上进、珍惜名誉,个人认为是一切道德的基础。正因为有了求上进的心,有了追求更好生活的愿望,才有了努力提高自己能力与道德的动力,所谓“君子恶居下流”,有追求的人才会有希望,无论身处何处都不忘记自己的操守,看重尊严与荣誉,这才不会虚度年华,也不会见利忘义,不会把誓言当作空气。

实际上,以上这些基本的道德原则,也非常容易的被推延和提升,比如懂得了孝亲与尊长,也就不难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懂得了与朋友交往之道,也就能推广到与身边的所有人和睦相处。再者,每个人都追求自身的生活与道德水准的提升,自然也就有了整个群体的发展。

回溯我国五千年的文明,不难看出,道德追求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浩瀚的文化典籍来阐发这些道德目标。比如开头提到的《孟子》,以及《论语》、《中庸》、《大学》等等国学经典,无不是在以“仁义”为终极目标,无不是把“止于至善”作为标准。这些丰富的道德范式,正是今人道德教育的良好参考。自然,国学中的许多观念,比如“天下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之类昏话,不再适应今天的环境,理当摒弃;而大多数观念,对今日依然具备指导意义,没有理由置之不理。

废科举、兴西学,对于一个民族的强盛是必要的;但废除科举并不等于废除国学,非功利的学习、实践国学,恰好是弘扬国学的良好契机,也是让国学发挥其教化功能的契机。真心希望国学能再次发扬广大,真心希望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能找到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

初中孟子读后感初中700字2

我没有读过这本书,以下书评是写给台湾中学教材 - 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孟子》。关于原文的解释应该大体上相同的。

孟子与孔子一样,出身也是贫贱,孟母对孟子教育很用心。孟子以孔子的弟子自居,传播儒家思想,“夫子好辩”,辩论是为了正人心,辩论的对象主要是墨家的“兼爱”,墨家主张爱所有人,孟子认为爱人应从父母开始,爱所有人即“无父”,另一个辩论对象是杨朱,杨朱主张“利己”,孟子批评他是无君。

孟子事过三个君主,藤文公,梁惠王和齐宣王(取了丑女无盐)。滕文公很礼遇孟子,但孟子想去大国施展抱负,当梁惠王来请时,便去了魏国,当时梁惠王已当了50年国君,被齐所败,主将庞涓战死,一心想着复仇,称霸,孟子失望的离开。齐宣王刚继位,血气方刚,孟子建议他攻打燕国平乱,但齐宣王只关心能从燕国获得多少利益,孟子只有离开,新的燕王即位联合五国把齐打得差点灭国。孟子回到祖国邹国后,不问政事,从事教育工作。

当时候许行的农家思想主张人人自己生产,自己种田,消灭交易中的欺诈和不平等,孟子批评他说他根本不可能生产自己所需要的所有东西,而且商品质量有好有坏,价格自然不同,所有相同尺寸的鞋子都卖一个价格是很虚伪的。实质上孟子也批评了近代的共产主义,严重打击了生产的积极性,不符合人性。

孟子提倡性善,告子说天生无所谓善恶,“食、色,性也”,只有基本欲望,善恶是后天养成的。

从宋代朱熹定四书,就奠定了孟子的地位,元人40年后重开科举,封孟子为亚圣,可见古代国君并没有那么专制,对孟子民贵官轻的思想也接纳。朱元璋把孟子赶出孔庙,制定《孟子节文》,把不利专制的思想都删掉,但《孟子节文》只流传了20年。现代人也是追求功利,蔑视仁政,但中国历史上值得称道的皇帝无不是儒家的典范,实行德治名扬千古,而攻城略地、穷兵黩武的并不能青史留名。

读《论语》觉得孔子与弟子们温文尔雅,好学而谦虚。但读《孟子》就觉得孟子好辩,自命不凡,有拯救万民的勇气,却没有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点违背孔子说的“不固”。就拿对待小人来说:孔子说自己正言正行,时时学习反省,没有过多的时间指责别人,当然对他们也不能像爱护亲人、礼敬君子那样;而孟子就说我对人有仁有礼,别人自然也这么对我,如果有人对我无礼不仁,首先反思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如果不是,就当他们是禽兽,对于禽兽就不要跟他们计较了。这个思想与孔子的差别是,假定自己高人一等,因为获得了优越感,才宽容别人。但事实上,谁能保证自己做得都是对的呢?

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有很多辩论。告子的思想更接近当代的想法,儒家传到荀子就已经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孔子就更不谈性善性恶的问题,反而王阳明很推崇那个良知,把它当成所有事情判断的依据。我觉得,首先善恶就很难分辨,杀一头牛吃是善的,杀一个善人是恶的,杀一个恶人是善的,但又不知怎么分辨杀的人到底是善还是恶。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要遵守大多数人订立的契约,以求相亲相爱,太平无事。于是才有了法家,用法来裁定一个人。无端探求人的本性又有什么意义?孔子就说“未知生,焉知死”,孟子却要探求这个人类未知的难题,光凭几句辩论又有什么结果,只能证明谁口才好而已。告子说人性如激流的水,哪边缺堤就流向哪边,孟子说水向下流,善就如水向下,这个反驳得很在理,但谁说人性就是水了?即使人性是水,怎么知道向下流的水不是恶?各种乱比喻,教人无从信服。

不过如果以社会契约作为人行事的准则,作为善恶的标准,则容易流于权力责任的思维方式。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解释孟子的善。所以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欲”是否生而知之?告子说“食,色,性也”。这个是人类的原始欲望,但除此之外呢?礼义廉耻、仁义道德,是不是生来就有的呢?在自己没成为父母前,怎么知道要孝顺父母?在自己没成为长者前,怎么知道要尊敬长者?孔子也说“不知礼,无以立”,可见这些还是学了礼后才知道的。像西方的教育,就没有孝顺父母的概念。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自私之心,也人皆有之。就看你所处的那个社会,觉不觉得对方自私对自己是一种伤害,如果自私是普世价值观,也未尝不可。

178524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