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700字作文

关键词: 孟子读后感700字,读后感,孟子
启智0 分享 时间: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读后感700字作文,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孟子读后感700字作文1

前几天,我们学完了《孟子》中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主要讲的就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打仗时,好天气不如地形,好地形不如人民团结。所以攻心为上,招揽民心。

孟子是儒家学派大师,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施仁政,讲王道。三国时期的刘备就做到了这一点,打仗时,所到之处毫发无伤,民心所向,最后也是入主西川称帝,就连临死时还念念不忘“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说明刘备是个仁政的好主公。《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同编撰完成的,全书效仿论语采用的对话体的论文形式,记述孟子与诸弟子的“疑难答问”以及孟子自己的“法度之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与法先王的主张,确立了“天人相通”的理论,发展了儒家的教育思想,弘扬了“贵义贱利”的价值观,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以后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孟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孟子的思想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中国人做人处事的原则中,有着孟子的影子。

现在,我们也要学会宽容用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这应该也算是攻心吧!你可以不与人做朋友,但你不可以与人为敌,扩充人缘,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孟子读后感700字作文2

《孟子》一书文采不错,大量排比类比,行文很有气势。《论语》是语录体,《孟子》就有说教意味,结构行文都很连贯,语言也通熟易懂,更强调对普通百姓的教化。《论语》中则强调诗和乐,都是贵族特有的。

亲亲->仁民->爱物,推己及人,有个先后次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本溯源,不能本末倒置。

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现在阳明学很盛行,单看阳明学觉得很新奇,其实它的来源很广,而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孟子。孟子提出“良知”“不动心”正是阳明学的根本理论。王阳明其实是个很讨巧的人,他一方面借鉴了儒佛道很多大家的理论,另一方面又驳斥他们都是错的,只有他自己的新观点是对的。借了孟子的“良知”说,又否认良知有善恶之分,认为它只是能分辨善恶,本身无善无恶。借了佛道的打坐,但否认六根清净,指出良心需要磨练、实践才能光明。借了朱熹的格物致知,又否认那个知是理,要说成是良知。从王阳明小时的志向就知道他是不会满足于任何圣人的学说的,要是圣人已经讲得很对,还哪有他王阳明什么事,他就是要找出一点不同,才能另辟蹊径发表自己的理论。所以他才会钻牛角尖的去格竹子,明知道格不出什么理还是要坚持以推翻朱子的理学。说到底他不是淡泊名利,而是不满足于一世之名,而要像孟子一样流芳百世。

从品质高下来说,恐怕不如孔子,但孔子离我们太远了,已经无法说清他的形象有多少来源于后世美化,而且孔子一辈子潦倒,谁能证明他那一套更实用?王阳明很好的把理想与事功结合起来,给儒家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把现实的人也引入该途,可谓功不可没。

圣人不能像中医一样,要求病人严格自律,违背人性的节制饮食作息,做不到就说不是我医术不行,是你自己没遵照我说的做。说起来很容易,不考虑可行性,光会说一点用处都没有。

不动心的养成:后世说的勇气,大概来源自孟子的“浩然之气”,有志的人养气,再通过做适宜(义)的事充盈自己的气,不能依靠外在的条件和对手的水平而决定自己是否要勇往直前,主要认为正确就去坚持,“虽千万人,吾往矣”。告子认为自己心里想不明白的,要向外求,孟子是不同意的,觉得要向内求;告子觉得义是做社会认为对的事情,是遵循共同的准则,孟子不同意,觉得做义的事只是锻炼内心。这个理论与王阳明是完全一致的。

孟子不反对利,但提倡先义后利,如果人人都顾及自己的利益,就会产生冲突。只有仁民,做到与民同乐,利自然就来了。这个让我想起日本的稻盛和夫,他书里只说道,不说术,做生意主要为了创造价值,顺带自己赚点钱。而急功近利的人关注的却是具体赚钱的方法。道德经说,道这个东西,是自然的规律,是说不出来的,能说的都是近似的想象,达人根据这些描述可以得道,而小人只得到伪。道是一以贯之,千变万化的,死学某个方面并不能灵活运用。孔子说仁,但没有给仁下定义,只是指出哪些行为是仁,哪些不是。厚黑学也说“空”,说起来空空洞洞,似是而非,无从反驳。

孟子讲勇,锻炼自己衡量双方实力的不叫勇,从心里获得力量,不管对方如何强大,我坚持自己正确勇往直前的才叫勇,还是曾子那种勇。但我怀疑曾子是否会如此,孔子也说不跟暴虎凭河的人为伍,显然是说不认清实力,妄自牺牲的人是不智。孟子也说轻易赴死的伤勇。这么看来,孟子是认为遇到不得不为的事时才该勇了。打虎过河不是必须要做的,而且会死,而与其他思想家辩论则是舍我其谁,而且没有生命危险。历来文人口头上都很勇,遇到磨难时却容易服软,文天祥方孝儒都是特例。

孟子读后感700字作文3

今天我翻开了《孟子》这本书。

孔子之后,儒家的思想产生了分化,其中主要有思孟学派和荀子学派。孟子提出的“性本善”,主张士的内在道德修养,即“内圣”。荀子一系则更注重事功。《孟子》的思想成熟标志着士的觉醒,对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他提出的那些思想,深深的影响与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以百姓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百姓也会以国王的忧乐为自己的忧乐,和普天下人同忧同乐,就可以达到圣王的境界。我从这一句话中,看出了孟子继承了孔子,孟子他提出了“忧患”一概念。他认为人生命的存在,事业兴败,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相关联。

不仅如此,孟子还挥发了乐道精神,“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是讲应怎样坚持自己的信念与原则,不被服富贵、贫贱、威武所迷惑、摇动、屈服,因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与原则。孟子,他不否认人可以从感官欲望和自然生理本能的满足中获得快乐。但又反对“纵欲”“晏乐”的满足和愉快。有人会产生疑问孟子不是把“理义之悦我心……”并提将“理义”的道德愉快和道德美感与感性愉悦和生理美感并重吗?但实际上,孟子更加重视前者!理义的愉悦,乐道精神的体现,亦乐道精神的内涵——如事亲从兄的仁义之乐,知此节此的智礼之乐。孟子认为达到诚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而“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身而诚”的大乐,就是孟子贵最高境界的愉悦体验。是的,把诚提高到天道的位置,便是一种天人合一境界的内外融合而产生的愉悦!

178528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