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读后感700字(2)
《茶馆》一共三幕,情节时间分别为清末戊戌维新之后、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和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裕泰茶馆表面上看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餐馆,实际上是一个隐形的小社会。茶馆在这个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中坚持半个世纪,跨越了半个世纪实属幸运。茶馆的人物上至皇亲贵族,下至穷到卖女的民妇,三教九流,各色都有。以王王利发掌柜为核心的裕泰茶馆见证社会的变迁和人间的变幻。
第一幕的时间是维新运动失败后。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纸条的裕泰茶馆里,一位乡下妇女带着小妞出场了——他们来到了茶馆,到处乞求有人能买他的女儿。家里都揭不开锅的艰辛逼迫她出卖女儿的做法,让这位母亲是多么的无奈和无力啊!然而从刘麻子的话“庞总管家里打醋的瓶子都是玛瑙的”却看出皇亲贵族的生活又是多么奢侈糜烂啊!
镜头一转,来到了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更大的纸条“莫谈国事”贴在茶馆里,也预示着就中国社会更加动荡不安,社会矛盾在不断加剧。由于同行的茶馆跟不上社会的变化,一一倒闭,裕泰茶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王利发与时俱进,进行改良,最后整个北京城仅剩下裕泰茶馆。这也印证了第二幕一开头三爷所说的话:“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当然,这话也为裕泰茶馆最后倒闭,埋下了伏笔。第三幕的时间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此时的中国还是荒乱动荡。国民党士兵和美国兵还在北京城里嚣张跋扈,老百姓的苦日子还没结束。在这样的背景下,裕泰茶馆在硝烟战火没有重生,反之它走向灭亡。王王利发与常四爷,秦仲义聚一块,见最后一次面。在茶馆中他们聊起往事和故友,同时也在为活不久的自己祭奠着。王掌柜被逼在自己的茶馆中上吊自杀,第三幕在一个悲惨的结局中落幕了。
老舍先生的《茶馆》是我读过的第一个话剧,里面的人物错综复杂,故事可以说曲折蜿蜒。以王掌柜为核心70个主次人物都浓缩在小茶馆里,充分展现了老舍先生别具匠心和高超艺术技巧。
旧中国的社会给后人敲响警钟,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老舍茶馆读后感700字5
《茶馆》只有三幕,却分别写了三个时段,通过形形色色、生动鲜活的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从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近50年的变迁史,揭示了旧中国黑暗与腐朽,真实展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苦难生活,突出了表现了分别“葬送了三个旧时代”这一主题。
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广大人民群众无法摆脱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能干、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一个典型小商人形象,却无法逃脱自已破产、悬梁自尽的命运。常四爷是一个有爱国心的旗人,是统治阶级内部进步人士的代表,他正直、倔强、敢作敢为、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最终没摆脱饥寒交迫、穷困潦倒的命运。秦仲义是出身于北京城大财主家庭,是民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的代表人物,实业报国,开办工厂,最终因工厂被霸占而失败告终。
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广大人民群众受封建腐朽思想的毒害最深。当自已深受其害的旧时代,只有对自已苦难的愁苦和愤恨,对人吃人的旧时代显得如此苍白无助。例如:王利发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他也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常四爷在绝望时也喊道:“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谁爱我呢?”。对几千年来封建制度麻木和毒害可想而知了。
在这三个旧时代里,只有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才是中国的出路。话剧《茶馆》的第一幕,戊戌变法虽失败了,真实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腐朽吃人的本质,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通过改良运动,拯救中国的梦想破灭。
第二幕,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增添了更沉重的灾难,军阀们为各自的利益,不顾人民的死活,更谈不上给中国带来光明的前途,也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疯狂掠夺,残酷欺压。第三幕,抗日战争胜利了,国民党腐败,不顾人民安危,卷入内战,并且使得广大人民群众继续遭受官僚资本主义盘剥,重新沦落灾难的深渊。因此,在当时的中国,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成为中国的唯一出路。
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粉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才会使中国广大人民群众走出苦难,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时代要求,代表着最广大劳苦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完成了这一历史使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
话剧《茶馆》反映的这段历史,是中国旧社会的缩影,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使我们不能忘记过去旧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所遭受的苦难,倍加珍惜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记住这段历史,激发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自已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老舍茶馆读后感7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