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聊斋的读后感600字5篇

关键词: 聊斋的读后感600字,读后感,聊斋
陈翠0 分享 时间:

聊斋是采用传奇的方法来志怪。传统的志怪小说,大抵叙述鬼神怪异之事,篇幅短小又仅“粗陈梗概”,语言简约而显露不出文采。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聊斋的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聊斋的读后感600字1

《聊斋志异》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最不得不提的是涉及到狐狸形象的小说,数量高达80余篇,在全书中占有很大的分量。蒲松龄笔下的狐狸千姿百态,性格不同,经历不同,结局也不相同。小说中既有情深意重的狐女,也有心肠歹毒的狐妖,她们的加入使得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而令我印象较深的当属《鸦头》一文。

先看看《鸦头》中的女主人公鸦头吧。

鸦头与大部分化身人形的女狐一样,拥有媚人的外表。鸦头一出场,作者写道“秋波频顾,眉目含情,仪容娴婉,实神仙也。”而书生王生在见到貌美如花的鸦头之后,“至此惘然若失”。女性外貌娇美,容易吸引男性的眼光,两人的这一次对望,王生被鸦头的外貌所吸引,鸦头也从王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生路。

鸦头虽然身为狐妓,却是洁身自好,虽遭老鸨毒打,也不轻易屈服。她遇到忠厚老实的王生,逃离妓院后便嫁与他为妻。鸦头重情,不仅是在爱情上,还体现在鸦头对亲情的珍视。“母姊虽忍,要是骨肉,但嘱勿致伤残”,这是鸦头在交给儿子的信中所写的,纵使母亲跟姐姐都心肠歹毒,但鸦头仍嘱咐儿子,不要伤害他们。鸦头身为狐妓,却有着高尚的品格,对丈夫的情深、对亲人的豁达,较于蒲松龄笔下的很多“人”,更像是美丽善良的天仙。

而对于男主人公王生,作者蒲松龄没有花过多的笔墨进行描写,而在我看来,王生虽是救鸦头出火坑的恩人,性格上却与一般儒生无异。鸦头面对鞭打坚贞以对,王生面对挫折却是以泪眼相对。王生渴望与鸦头一起,但在鸦头问道“君倾囊博此一宵欢,明日如何?”的时候,王生不但没有好的计谋,反而“泫然悲哽”,显得懦弱无能,虽是忠厚,却也愚笨。

王生身上也有值得肯定的优点。当王生得知与自己私奔的女子不是人而是狐狸时,王生并没有嫌弃,反而从容接受,不觉害怕,可谓勇敢;当王生遇到落魄的旧识赵东楼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将他邀回家,最后还送予金钱,可谓善良;当王生失去妻子时,他“徘徊怆恻,眠食都废,急诣六河,翼得贿赎”,可谓情深。身为一介儒生,王生在性格上虽不出彩,但也算得上是安分踏实的“好人”了。

《鸦头》一文中,鸦头身为狐妓却情深意重、足智多谋,王生为一介儒生虽不免懦弱,却也勇敢、重情重义,王孜为狐狸与人类的后代,从桀骜不驯到温和如处……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性格特征,使得小说更具传奇色彩,尤其鸦头这一角更是出彩,正因为《聊斋志异》中有各种各样的狐女形象,才使得整部作品更为出色。

聊斋的读后感600字2

清末 有一"柳泉居士",其书《聊斋志异》在后世广为流传,此人谓之"蒲松龄"。松龄兄甚怪,怪在爱鬼狐,鬼狐在他笔下真性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聊斋志异》是一部奇绝之书,是中国古典短片小说之巅峰,史上志怪传奇之绝唱。我自认此书三绝:背景绝,鬼狐绝,结局绝,三绝充满在《聊斋》的灵魂中,使《聊斋》熠熠生辉。

背景绝,绝在背景深入现实。本书不同于其他小说,主要以幻想的形式展开对事实的论述。本书选材牢牢扎根现实生活。"聊斋先生"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疾苦,甚至请人喝茶讲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奇闻怪事,在蒲老的智慧熔炉中铸成一颗文学界璀璨而难以多得的宝石。真实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人民疾苦和社会现状,引我入胜,无法自拔。

鬼狐绝 绝在鬼狐真切性情。封建时的科举制度害人之深,就连蒲老也不例外。聊斋先生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因此把科举制度的不合理寄托于鬼狐之上。幼稚点说,鬼分好鬼恶鬼,狐分好狐恶狐。鬼狐之情于我,终究是情,有情有恩,必会报答,但鬼狐之情于愚昧书生,也只是一种顽劣的追求,可有可无。在鬼狐成"人"的路上,是一种奢侈。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然后,鬼狐们如愿以偿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鬼狐之真性情,引我深思。

结局绝,绝在结局出其不意。鬼化成女郎,引诱书生,无非就是想变成人,体验一次人生。于是尽力帮助书生,以为能让书生永远记住自己,其实却不然。帮助书生达到目的,迂腐书生贪图富贵荣华,与千金小姐相好,把曾经的"鬼女郎"抛在九霄云外。忘恩负义啊,也是一种可悲的性格。结局无非另一种开始,纵然啼笑皆非,也敌不过那些怙恶不悛的人。或许,人比鬼恶吧。

小话《聊斋》,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聊斋的读后感600字3

对于聊斋志异里的故事,我觉得说作者写他的目的是例如什么反封建一类的,是对他的一种亵渎,这里面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作者听到的传说或是自己编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作者通过一些离奇的故事,写出自己的看法、期望与现象,有一定时代的烙印,在客观上折射社会现实,但不等同于主这些这部作品的目的是批判现实的黑暗。故事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用来描述人与鬼之间纯洁、真挚、相互扶携的情感。这说明,作者对于当时的时代,是有幻想的。

聊斋倒是说了一个事,那就是到多数的妖精本性也都是善良的。而对于现在的社会,人们时常抱怨世风日下,人们没有了过去的那种淳朴,变得自我、骄横、自私、势力,然而,不变的却仍是,在世上,好人永远比坏人多。我们可以用一个放大镜去观察我们的生活,但观察身边令我们感动的事,还是专门关心社会中不和谐的声音,取决于拿着放大镜的我们。我并不是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社会上不公正的事视而不见、置若罔闻,而是用一个理性、客观的角度分析,以求解决矛盾。一个义愤填膺的人,体现的是谁会的正义感,但一群义愤填膺的认为在一起,只顾"正义"地指责,将会带来非常不好的谁会影响,使一件本身并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带上各种高帽子,随便是谁,都凑上来发表几句无关痛痒的评论和指责,接着就又有"世道变了,人心不古"的感叹,然而这样真的可以解决问题么?与其这样,我们不如利用正义的事,来感化不和谐的声音,这么说或许有一些太过于理想化,但是,至少可以有一个积极的社会氛围,而不是怨声载道。

聊斋告诉我们,妖精也可以与人类和谐相处,那我们又为什么要带上有色眼镜看这样一群人?生活中会有一些人给人的印象就是"不是好人",但永远不要在不了解一个人之前,给他戴上任何帽子。有的人看上去和颜悦色,但实际上笑里藏刀;有的人看上去总黑着脸,但总会给你最给力的支持。聊斋这些故事,也告诉我要学会了解一个人的本质,不要以貌取人。

180202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