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的读后感
《悲惨世界》的主题是写人类与邪恶之间不懈的斗争,人类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将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经过苦难的历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悲惨世界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篇1
《悲惨世界》这本书读完以后,整个人陷进一种难以言明的感动,我被主人公冉阿让的伟大精神所感动。冉阿让作为主人公,他有十分曲折的经历:首先是浑浑噩噩的流浪,有功成名就市长的时候,有被追杀的逃亡时期,有隐居的时期。他本是一个普通人因为家境逼迫,偷了一个面包,而被关押九年,他本是个无罪人却被残酷的现实给毁了多年的痛苦监狱生活使他变成了野兽从而失去了人性。
后来他越狱了。他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走在街上所有人都避着他视他为细菌了他。当晚他留宿在涅迪主教家,他居然想杀了涅迪主教,只是为了偷走他家的银烛台和盘子。但是主教宽恕了他。放了他走。后来他当上了某市的市长,得到了人民的尊敬。他也为市民做出了很多贡献,但是警察沙威却不肯放过他。成为市长的冉阿让被称作马德兰先生。他为人非常正直仁爱。他就落魄在女人的芳汀,最后收留了她的孤女柯塞特,最后都做着正义的事,对于这点,我非常尊重。
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利益奉献给别人,只是很伟大的。从一个犯人到一个让人尊重而且善良的人能为别人服务的人,冉阿让做到了这种转变。这体现一种人文精神,是对人道德的歌颂。然而这部世界名着,他却可以把世界中人性的各种改变尽收眼前,让我不得不惊叹人性的微妙,更让我为雨果这位文学巨匠写上佩服二字。不得不感叹当时阶级社会对穷人的残暴;也感叹人们你与我诈的阴险;作者雨果把法国人底层人民的苦难,归之于法律所照成的社会压迫。整部小说的目的就是揭露这种社会压迫使人间变成地狱。
在《悲惨世界》这本书里,贴现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也体现了对黑暗社会的不甘抗议。但愿我们身边多一些像主教般的慈善之人,传承无私善良的精神,让更多人参加到这个队伍来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人吗,这个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我们能创造出和谐的社会。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篇2
主人公冉阿让原是个诚实的工人,一直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有年冬天由于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出狱之后,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附在他身上,他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受到一位主教的感化决心弃“恶”从善。他改名换姓埋头工作,终于成了大富翁,并且当上了市长。他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然而执法者却不放过他。他为了不连累无辜的人毅然上法庭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并为救助孤女而再次逃离监狱的魔爪。然而当局不容他,社会不容他,连他__苦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他多次舍己救人,最后却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这无疑是当时黑暗世界的悲惨典型,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麻木了,被金钱和权利冲昏了头脑。这本书中,冉阿让的形象在我的面前高大起来,在当时的社会是多么巨大,但那时的统治者的行为和本质,导致了整个法国_的品质低俗,思想的封建。冉阿让在一位主教的感化下弃恶从善,说明他的本质还是善良的,他也是为了救几个孩子而入狱的,但那无理荒谬的法律使他永远带上了苦役犯的罪名,狱中的铁门锁上了他的自由,同时也锁上了他的良知。那位主教的心胸是何等的宽广,试问当今社会能有几人像他那样用慈悲去对待一个苦役犯?他用慈悲融化了锁住冉阿让心中的那把锁。冉阿让的善良在黑暗的社会面前是苍白无力的,他自身的改变最终并没能改变他的命运。他的精神是我所不能比的,他在我面前就是个巨人,他在误解中死去,却没有一句怨言。也许现在再也找不出这样的人了吧!我同情他,但我更敬佩他,我也怜悯当今社会的人们,为了利益可以不惜友情甚至是亲情来换取。在公交车上,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扶着扶手却无一人让坐。为什么呢?胆怯?不好意思?还是根本不当一回事?心里想着:别人都不让,我为什么要让啊,好不容易坐一会,还要让她坐?那请大家想想,当你白发苍苍的时候,也无一人让坐,你是什么感受?老人们已经为社会奉献了他们的青春,换了的却是这个吗?
冉阿让的遭遇只是那是社会中众多穷困_的一个,时代在变,我们也在变。但我不想看到“悲惨世界”在当今社会再度发生!
一本书,一个大智慧。
悲惨世界的读后感篇3
在19世纪的法国,共和思想与封建资本主义顽固派的思想激烈碰撞着,迸发出_时期的火花,而名著《悲惨世界》浴火而生,作者雨果在此时的文学水平作品中可见一斑,再赋予了它政治形态的色彩,才在岁月的筛洗中传唱不绝。而雨果则充分表现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人道主义精神,无愧于“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之称。其实从本书中也可以看到主人公冉阿让便是雨果的化身;同样正直,刚正不阿却不被赏识,四处漂泊,而且也体现了雨果的政治观点——支持共和。而最后法国_成功也算了结其凤愿。
《悲惨世界》作为雨果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魅力是如何体现的呢?又是如何在岁月的淘洗下,留存于世的呢?若将其比作画作,描绘了_的腥风血雨以及天主教为代表的光明,由压抑的黑暗到光明的救赎,转而在安详与和平的暖色中收尾,留下无尽的沉思。
书的前几章都在介绍米刺埃主教,看似与主要内容没有太大关联,其实是为冉阿让人生的转折铺垫。他是一个因偷面包养兄妹入狱的苦刑犯,迫于生计偷主教的银器,被捕后主教却否认他偷窃,并送了她一个银烛台。从此冉阿让弃恶从善。这是情节的大转折,一个无辜的老头被误认为冉阿让带他受狱。他陷入了无限纠结中,如果救下老头,他会重新入狱;如果继续生活,他会违背主教的训诲。这个选择成为全书的高潮。最后,他入狱了,为了帮助芳汀,出狱后不负所托带走了小珂赛特——芳汀的孤女。他饱受养父母德纳第夫妇的虐待,后被冉阿让抚养成人,爱上了共和思想的马里尤斯,冉阿让参加了共和起义。可马里和柯赛特成婚后知晓冉阿让身世冷眼相看,冉阿让抑郁成疾,死前终于得到二人理解。
《悲惨世界》被称为“_背景下的血泪史”,他穿插有天主教的宗教信仰,共和思想等,主人公历经三次“悲惨”经历,都是在扭曲的所谓正义下受苦,讽刺了教条、刻板、无情、虚伪的社会风气,本书一大特点是只有一个绝对反派,德纳第夫妇象征贪婪,还在后文中起到正面的作用。在作者眼中,没有感化不了的坏人,没有完全变质的人心,传达了人性本善唯仁慈和宽容可以化解一切。它的政治意义与背景有关,作者支持共和的思想显而易见。全书对法国_时期的以小见大,具有历史价值。其名“悲惨”实则不仅冉阿让悲惨,还指社会黑暗,人民悲惨。但是冉阿让终得善终,怕是作者不忍他悲惨死去。他并非真正悲惨,悲惨的是那些冷漠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