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童年》读后感400字
《童年》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高尔基编著的《童年》一书是从小到大看过的最喜欢的一本书。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初三《童年》读后感4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443599初三《童年》读后感400字1
今天我读童年有感,高尔基的童年写出自己当时的悲惨遭遇,想起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起码我比他幸福。因为作者3岁时,父亲病故,而自己的母亲就带他回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利贷,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舅舅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为钱,为个人的利益,明里争,暗里斗,没有私毫手足之情,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家门,到社会上自谋生路……
主要是写出自已苦难的童年,鸟的翅膀不历经风雨童年时代的高尔基生活在这样黑暗的社会中,这是他的不幸,但是使他磨炼一身坚强的意志,这为他长大成人后遇到困难不屈服奠定基础。
在社会生活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在不经意间想起自己的童年,想想那时是多么的美好。都想回到那时。可是时间是不会倒退的,只有离儿时越远。我有时就像,如果时间停在学四年级是多么的好啊。可是这不是真的,只是自己的虚想罢!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有着老师热心地传授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结束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总结像我们现在与高尔基的童年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又是多么奢侈呀。我们应该向高尔基学习,不管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要好好学习,努力奋斗,朝着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我们一定也会有比高尔基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吧!让我们去珍惜现在的一切吧!
#88536初三《童年》读后感400字2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光,但高尔基的童年却与众不同。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三岁时父亲病死了,母亲改嫁了,一直住在外祖父家中,可是外祖父脾气很暴躁,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高尔基11岁那年离开了家自己去谋生。想想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精心呵护着我的成长,还有学校老师关心培育着我,我真的好幸福好幸福!高尔基刻苦学习,最终成了著名的文学家。我要加倍努力,一定也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197651初三《童年》读后感400字3
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色的衣衫和补丁裤子。
高尔基这样一身不协调的装束,都引起同学们的嘲笑。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现在穿的全是自己的新衣服,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惭愧。尽管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却生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拣四,有的衣服穿的时间长了就不愿意再穿。
高尔基为了上学,只得去捡垃圾换钱。每到不上学的日子,他就早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袋,走街串巷,捡一些破布头、烂纸片卖给废品加工厂。运气好才能有半个卢布的收入,如果运气不好呢,高尔基上学的事就没了着落。再想想我们,我们现在什么也不用操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230863初三《童年》读后感400字4
拿到这本书后,虽不能说是一口气读完它,却也是用我最快的速度读完了,正如我的一位友人所说,引起了极大的共鸣。
因为对儿子的成长越来越关注,但是在关注过程中发现我总是用我成人的思维去关注他,这样便与他行走在两个轨道上,不能很好地完成链接,他的需要我不知道,我的要求他也不理解,于是有时会产生冲突,对我而言有时侯的感受就是“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他为什么就不能理解我对他的一片苦心呢?”而对孩子而言,估计就是:妈妈怎么会这样要求我?我不想这么做……而且又不得不做,因为他需要听大人的,大人的安排貌似都是为他好。看着他无辜而委屈的眼神,我心里一阵一阵的难受告诉我这里面我存在着问题,至少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上存着的一些问题,我可以做得更好一些的。
于是,我尝试着去了解孩子,去感受孩子,但这只是隔靴弄痒,不能很好地做到共振。我要更好地了解他,我必须要进入到他的世界里,真正地懂得他的需要,那我就要放下成人的心态,让自己再回到过去。
就是这本书——《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让我找到了我的童年,让我回到了我自己的过去,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小女孩还站在那里,抱着一个皮球,在等着我回去找她。我感受到了她的需要,感受到了她对无条件的爱、对接纳、对认同、对归属、对安全的需要,对成长的需要……
正如作者在自序里谈到的:“我们都曾是孩子,拥有美好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面对环境中的缺爱、粗暴、压制和伤害,我们封闭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变成一个缺失感受、单求生存的工具。”“现在,我们有了孩子。当我们面对自己的孩子时,虽然表面冷静,但内心却惶恐得一塌糊涂。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早已遗忘了所有孩童时候的内在需求。同时我们对自己的生命状态也几乎一无所知。由此我们无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能做的,或者说我们正在做的,就是用我们头脑中自以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和要求孩子的成长……”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记起了去年夏天发生在我和儿子及家人之间的一件事情。当时我和儿子还有爸爸妈妈带着弟弟家的儿子一起去我的姥姥家(虽然有点复杂,但在其中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很关键),儿子和小他四岁的弟弟在一起玩,大人们在客厅里说话,正说话间我感觉到了儿子和小弟弟之间产生了一点冲突,原来他们同时看好了一个玩具,互不相让。就在二个人僵持不下之时,坐在客厅里的大人发言了:“贝贝,把玩具让给弟弟玩一会,你是哥哥,他是弟弟,你要让着他。”这本是一句经常在耳边听到的话,无论是在我们小的时候,还是现在,大人在对孩子之间争玩具之类的东西的时侯,好像除了这句话之外再无他言。可这时,我看到了儿子眼里的委屈和无奈,他无助地看着我,我的心被触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