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的读后感600字

关键词: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四世同堂,读后感
炎辉0 分享 时间:

四世同堂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四世同堂的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阅读!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600字1

老舍先生一向是一个令人敬佩深爱的作家,生活在动乱年代的老舍先生,他的一生遭受了太多的苦难,正是这些波折的经历给了老舍先生创作的源泉,所以他的作品总能反映出时代的印痕,针砭事实,把当代人们的遭遇和感受融于作品,发人深省,成为时代的标签。而在老舍先生众多的荟萃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这部小说是以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为背景,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浮沉、生死存亡。作品深刻的反映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军欺凌下的悲惨命运,同时谴责了卖国附敌者的丑陋。老舍以战争下的人性为笔触,为我们揭露了当时阴暗的社会。那种时代的烙痕成为读者不能磨灭的记忆。而通过人性丑恶余善良的对比,作者赞美了反抗侵略的勇敢无畏的人们,也鞭笞了卖国求荣的丑恶。在《四世同堂》里,我们看到了像祁老大爷这样正直,懂得民族大义与国家荣的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我们看到了不屈不挠、深明大义的祁瑞宣;也看到了卖国求荣、贪图安逸的祁瑞丰;更看到了热血青年祁瑞全。

一切不同人物的描写都深刻的反映出了那个动荡年代下的人物、社会的缩影,或英勇不屈、忠贞报国,或苟且偷生、卖国求荣。在《四世同堂》里发生的一切,作者无非是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民族的落后将会遭遇怎样的结局。

国破家必破。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另一个道理。一个家族是不可能在国破的情况下依旧昌盛的,国破家必亡。就像小说里描写的一样,一个四世同堂之家最终也在侵略者的铁骑下、在战争的摧残下彻底的崩塌。我想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战争中走向了瓦解,更何况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只有把个人的荣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华。

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自己的国家、出卖自己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面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对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600字2

《四世同堂》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北平城沦陷的畸形状态中,日寇铁蹄下广大北平人民的悲惨遭遇。

从书名中可以看出本书主要说的是一家四代人“祁家”的故事。没错,故事就是围绕着祁家的住所“小羊圈”展开的。那里有“祁家”、“钱家”、“冠家”等许多住户,其中有正义的人与汉奸。

正义派不满日本人的残暴,参加共产党,汉奸们则“大义灭亲”,出卖亲人和朋友来讨日本人的欢心,但最后死得更惨。

所有的人物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钱莫吟老先生。不说钱老先生的才华出众,单提他的坚强与勇敢,就足以是全书的一抹不容忽视的风景。钱老先生曾被日本人抓走,因为冠小荷这个汉奸兼邻居出卖了他。钱老先生在狱中被严刑拷打,但他没有寻死,而是一直坚持活下来,坚持到了出狱。中国不正是有千千万万像钱莫吟老先生的人才走向光明的吗?

再来看看生活中,有多少接受不了现实中的痛苦、悲伤、压力的人自杀。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只有能够承受打击的人才不会被这个竞争的社会淘汰。

中国人是痛恨日本人的,不是因为他们不讲道理,而是因为他们无比大的野心。他们曾妄图占领全中国、统治整个亚洲甚至全世界,他们曾向世界强国——美国挑战,偷袭珍珠港。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国,是多么不自量力、不可一世啊。

如今,日本的野心仍然存在,想要不时挑衅中国——已经强盛起来的国家,抢中国人的地盘?他们还以为中国是腐败时的清朝,该出手时就出手,在钓鱼岛的事情上中国绝不退让。

战争结束了,无论是革命了的还是汉奸,没有完整活下来的。战争结束了,没有胜利的喜悦,更多的是悲壮。

这本书仿佛没有结尾,其实所有的故事都没有结尾。本书的最后一句话“起风了”足以表达老舍先生的意思了。历史的风流正推动着我们走出黑暗,驶向光明。

四世同堂的读后感600字3

今年春节,终于读了老舍的《四世同堂》。按照作家周国平的说法,好作品的标准是读完后想说些什么,毫无疑问,《四世同堂》就是这样的好作品。

(一)

先说说小说里的人物。老舍先生在这部作品里塑造了几十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印象最深刻的是“大赤包”。

大赤包大约四五多岁,头脑清楚,工于心计。日本人占领北平,在小羊圈胡同的邻居们如祁老太爷相信只要安分守己自己的日子照样过时,她已经很有政治头脑地嗅到了局势变化对个人的影响,开始到处“运动”,最后如愿以偿地弄了个妓女检查所的所长。当上所长之后,大赤包如鱼得水,大敛钱财。

民国的妓女有合法的,也有暗娼。对合法妓女定期检查,如果有病,就吊销执照。对暗娼,坚决取缔。大赤包的寻租方式是,合法妓女要上贡,否则就说你有病,让你干不下去。暗娼更是要上贡,否则直接取缔。就这两项还不够,大赤包还想方设法地逼良为娼,把蛋糕做大,获取最大利益。

大赤包是个有气场的人,注意形象,善交际,接人待物的分寸拿捏的很好。这样的人在现在社会也算是女强人了。只可惜,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碰上不按常理出牌的鬼子,最后被比她更恶毒的朋友蓝东阳出卖,死在日本人的监狱里,罪名是贪污。

大赤包这个形象很丰满,老舍先生也写到她的感情生活。一个四五十岁的妇女,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丈夫对她只有敬畏,没有宠爱。自然地她对至少表面上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下级高亦陀产生那么一些微妙的感情,可悲的是,高亦陀利用她的信任,卷走了八万元消失地无影无踪。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即使精明如大赤包这样的人物,最有也落得鸡飞蛋打,搭上一条命。

(二)

另外一个有特点的人物是祁瑞丰,他的特点是无聊。

他不像大赤包有心计,完全不觉得日本人来了和自己有什么关系,照样地吃好的,穿好的,看电影,逛公园。祁瑞丰和祁家安分守己的家风格格不入,完全是一个惯坏了的老二。他嘴甜,爱热闹,对鸡毛蒜皮的小事津津乐道,在老一辈亲戚里很有人缘。他自私,对别人冷漠无情。大哥被抓了,他还若无其事地参加迎接日本大使的集会。街坊小崔拉他的包月,在送他去集会后被日本人砍了头,下葬的时候他竟是一个子也不出。他没骨气,老婆跟了朋友蓝东阳,愣是咽了那口气,还照样地和蓝东阳称兄道弟。他人不坏,不会有意害人,就是自己瞎混着。他有性格上的懦弱,也有对家庭的依恋,父亲死时他哭的很伤心,但也就只有伤心,没有悲愤,更不会有国破家亡的感慨。

人的价值观既有性格遗传,也有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在祁家这个大家庭里,祁瑞丰由于嘴甜,从小就是被长辈宠爱的对象。父亲祁天佑是个本分的生意人,恐怕是对孩子的教育不上心,母亲更是娇生惯养。在家庭遭遇灾难(大哥被抓),母亲看他对家里不管不顾的态度只是伤心,并无多少责备。虽说长兄如父,可是老大祁瑞宣性格的温和和维持大家庭和谐的压力使他并无真正尽到教育的责任。

祁瑞丰这样的人在现在的社会恐怕是青年中的大多数,和平年代庸庸碌碌地混着,没有理想,没有责任感,太平而安稳,无聊地混日子自己也浑然不觉。在动荡的年代,祁瑞丰最后也死在鬼子手里。

(三)

和瑞丰的没心没肺地无聊不同,大哥祁瑞宣是痛苦、矛盾、纠结。瑞宣是街坊里文化最高的,念过大学,“英文说的像外国人似的”,在中学教英文。多年的传统教育使他身上有中国士大夫的民族气节,大学里的大学教育使他了解世界格局,而正统的家庭环境又使他背负着守护父母家人的责任。这些因素在瑞宣的思想里强烈冲撞,使他总是处在矛盾自责中。

老舍先生花了很多笔墨描写瑞宣的心理。一开始瑞宣觉得不能像三弟一样报效国家虽然有些憋闷但是至少他是能保护家人的,用“弟弟尽忠,自己尽孝”来安慰自己。后来眼看着胡同里街坊一个个地遭难而他由于英国使馆的庇护还能相对安全,当英使馆最后也未能保护他的时候,家里和全北平一样闹着饥荒,冬天没有取暖的煤。一步一步地,瑞宣也明白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他的一己之力,根本保护不了一家老小。

183807 88